当前位置: > 保险>正文

蚂蚁集团基本面分析(五):详解保险业务(相互宝&蚂蚁保) 哪家保险公司有信托保险业务呢知乎

2023-08-04 16:59:26 互联网 未知 保险

蚂蚁集团基本面分析(五):详解保险业务(相互宝&蚂蚁保)

第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蚂蚁集团的整体概况,后四篇文章分别分析蚂蚁的4大核心业务:支付、微贷、理财和保险。

本篇将继续分析蚂蚁的保险业务。

保险业务在蚂蚁营收中只占了7%,为什么能与支付、微贷和理财并列为核心业务呢?

因为保险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市场,保险、证券和银行被称为金融行业的三架马车,在2023年,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合计超过4万亿,这一体量与汽车行业相当,因此能够撑起一个个规模庞大的保险公司,像耳熟能详的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

在保险行业,有一句话叫:保险行业没有小公司,只有你有没有听说过之分。

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也想在保险行业分一杯羹,于是便产生了“互联网保险”这样一种新的保险业态,蚂蚁保险就属于互联网保险。

那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保险呢?

根据定义,互联网保险指的是客户购买保险前、中、后整个过程的网络化。

传统保险行业存在产品同质化、购买过程复杂、条款难以理解、申请理赔困难等问题,同时采用人海战术去销售保险,转化成本较高。

而互联网保险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借助多种科技手段极大优化了客户的服务体验并降低了转化成本,比如定制保险产品、依据数据精准定价、直观简明展示保险条款、申请理赔便捷等,解决了传统保险行业存在的痛点,这也是互联网保险提供的核心价值。

因此互联网保险不只是一种新的售卖渠道,而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互联网保险相对于传统保险行业也并不是改造关系,而是属于替代型关系。

可以类比电影票的业态:原来人们需要去电影院线下购票,无法提前锁定场次和座位,而互联网售票出现后,用户购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约束,线上售票提供了较高的用户价值,现在已经基本替代了线下售票。

虽然目前互联网保险的市场占比较低,但是市场空间足够大、产品与服务有用户价值,未来的长期发展被看好,所以保险业务在蚂蚁集团中能够成为一条与支付、微贷、理财并列的业务线。

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一下互联网保险市场以及蚂蚁保险的业务情况。

01 市场分析

首先,要明确“保险”的概念。

我们这里所分析的保险行业指的是“商业保险”,而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的“医保”,指的是“社会保险”。

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五险一金”指:一金指住房公积金,五险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医保是国家给普通人提供的福利,覆盖的人群非常广泛,这也就造成了由于国家财政限制,医保中的医疗保险覆盖的疾病数量少、报销的比例低,同时存在诸多限制,包括起付线(北京是一年1800元)、药品目录(不同药品的报销额度不同)、报销额度等。

这也就导致了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因病致贫”的现象。

而商业保险则是医保的很好补充,本质是花一些钱去购买一些保险产品,将医保中没有覆盖的风险给覆盖掉。

商业保险主要分为两大类: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通俗来讲,财产险保的是”财产或利益“,主要是车险;人身险保的是“人的生命或身体健康”,包括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

普通人必备的四大保险,重疾险、人寿险、医疗险、意外险,正是在抵御死亡与疾病的风险。

因此,保险可以说是普通人的必需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保险行业规模如此庞大。

市场空间

那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评估一个地区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有两个指标: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是该地区保费收入与GDP的比值,能够反应该地区保险行业的发展水平;

保险深度是该地区保费收入与人口总数的比值,能够反应该地区居民保险意识的高低。

2023年,中国大陆的保险密度是430美元,仅相当美国的6%、中国香港的4%,而保险深度为4.3%,仅相当于美国的38%、中国香港的22%。

保险行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法律、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中国保险密度与深度很难发展到美国所处的水平,但参考文化基础相近的日本,那么依旧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能够看到,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发展空间大,同时居民的保险意识较差,需要进一步的保险意识教育。

具体看互联网保险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互联网保险的保费收入2696亿元,保险行业的总保费收入是4.1万亿元,互联网保险保费占比6.3%,即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是6.3%。

类比电商行业,在2023年,中国电商渗透率是21%,而互联网保险行业6.3%的渗透率不足电商行业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看到这个渗透率依旧较低,提升空间较大。

观察中国互联网保险规模、增速以及渗透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2015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2015年之前,互联网保险增长迅速,2015年之后互联网保险陷入了低谷,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从2023年开始,互联网保险再次开始进入上升趋势。

由此,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初步成长期(1997年-2011年) :2000年后,各大保险公司相继开始探索互联网渠道,但此时互联网渠道所占比重非常低;

(2)井喷增长期(2012年-2015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渗透率快速提高,互联网保险业务也随之爆发;

(3)规范发展期(2016年-2018年) :2015年是关键的转折点,从2016年开始,监管机构连续发文规范互联网保险,重点强调持牌经营、产品管理和销售乱象治理,行业进入了整顿期,保费规模和增速逐年递减;

(4)二次发展期(2023年-至今):随着改革阵痛逐步缓解,2023年互联网渠道保费开始反弹,尤其是在2023年疫情期间,消费者保险意识显著提升,同时互联网保险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价值更加显著,互联网保险各方面的数据猛增。

所以,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务一样,都具有

宏观周期性和高政策风险。

如果拉长时间维度,总的来看,互联网保险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整体还处于萌芽期和波动性的低谷期,只有等到技术足够成熟、用户广泛了接受保险产品时,行业才会真正迎来一波指数级的增长。

市场格局

保险行业属于是寡头型市场,市场的集中度较高,我们可以看下财险和人身险两大保险子类的市场格局:

(1)财险:中国人民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稳居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前三位,保险保费收入市场占比超60%;

(2)人身险: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排名始终保持在前五,中国共有91家人身保险公司,前五家即5%的人身保险公司,占据了约50%的保费收入。

而互联网保险行业则不同,目前市场较为分散,市场份额第一的蚂蚁保险近一年促成保费518亿元(2023年7月—2023年6月),在同期国内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中占比不足20%。

保险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预判互联网保险行业最终会形成多寡头市场格局,因此未来市场集中度将会持续上升。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产业链。

我们之前说互联网保险是一种新的业态,和传统保险行业是替代型关系,但并不代表就将传统保险公司抛除在外,其实互联网保险产业链中存在多种参与者。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主要包括了三大类型的公司:保险公司、中介平台以及技术服务提供商。

(1)保险公司:包括传统保险公司、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科技类子公司;

(2)中介平台:包括代理人平台、企业团险平台和保险代理平台,我们所分析的蚂蚁保险就属于保险代理平台;

(3)技术服务商:主要是一些保险科技企业,切入保险流程的各个细分领域,为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平台提供各环节的技术方案。

然后,我们看一下这些企业上下游关系:

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产业链中,保险公司属于供给侧,主要在上游提供保险产品,同时也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保险产品;而互联网保险行业其他参与者多是在下游承担代理渠道或中介平台的角色。

具体看每一类企业所承担的角色:

(1)传统保险公司:传统保险公司通过建设自有网络销售平台销售保险,包括官方网站、手机APP等,典型代表公司是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

(2)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与传统保险公司的核心差别在于完全没有设置线下渠道,只通过互联网开展保险业务,典型代表公司是众安在线、泰康在线等;

(3)2A(agent)代理人工具平台:主要为代理人提供业务知识、保单管理、业务分销等相关服务,提高代理人的业务效率,典型代表公司是i云保、保险师等;

(4)第三方销售平台: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平台,自带流量,比如腾讯微保、蚂蚁保等,通常持有保险代理公司牌照;

(5)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此类平台通常持有保险经纪业务牌照,主要通过为消费者或企业提供保险经纪服务、规划保险配置方案等方式销售保险,典型代表公司是慧择保险、齐欣云服;

通过产业链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蚂蚁保险的定位:蚂蚁保险本质还是在做流量生意,与理财业务类似,主要商业模式是一端连接 C 端用户,另一端与各家保险公司合作,代销各类互联网保险产品,而盈利方式是从保险产品的成交金额中抽取佣金。

02 业务分析

蚂蚁的保险业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参股上游的保险公司,包括众安保险、国泰财险、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直接经营下游的保险代理公司“蚂蚁保”。

虽然蚂蚁持股了上游保险公司,但保险代理是蚂蚁的主营业务。

从保险业务的收入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三部分:国泰财险、保险产品代销和相互宝。

其中,蚂蚁控股了国泰财险,持有51%的股份,因此国泰保险的财务报表和蚂蚁集团并表处理,也就是说,国泰保险的收入计入蚂蚁集团。

2023年,蚂蚁保险业务收入89亿元,其中国泰财险收入48亿元,占比54%;保险产品代销收入39亿元,占比44%;相互宝收入2亿元,占比2%。

蚂蚁保险业务的收入可以抽象出一个公式:

收入=相互宝项目参与用户支付的分摊金额*技术服务费+保险机构合作伙伴收取的保费*技术服务费

由于蚂蚁的保险业务称为“保险科技平台”,强调的是科技属性,因此收取的费用对外宣称叫做“技术服务费”。

接下来,将从产品形态的维度来分析蚂蚁保险业务的两类产品:相互宝和保险代销。

相互宝

在分析市场时说过,普通民众的保险认知问题是中国保险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一是由于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但在普通民众的认知还没建立起来时,行业便开始了疯狂扩张,尤其是保险代理人制度,主要靠“杀熟”来维持扩张,保险销售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保险,导致很多人因为“面子问题”在不情愿的心理状态下买了保险,但对保险的正确认知并未建立起来。

再加上早期保险监管制度不健全,销售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误导问题,交了很多年的钱,但真正用到的时候却发现无法理赔,导致很多人觉得自己被骗,保险行业的名声因此就被污名化了。

一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依旧把保险销售等同于“骗子”。

而相互宝的出现则改变了很多人对保险的认知,就像余额宝的出现,让人们了解了货币基金一样 。

虽然相互宝被定义为“网络互助计划”,其实相互宝刚开始时叫“相互保”,属于相互保险,是一款纯粹的保险产品。

可以看下相互宝的发展线:2018年10月“相互保”在支付宝上线,由蚂蚁注资的信美相互保险社承保,不到两个月,参保人数便达到了2000万,11月底因涉嫌违规被银保监会叫停,2023年1月产品改名为“相互宝”,从相互保险转型成为网络互助计划。

为什么“相互保”会被叫停呢?

监管部门给出的原因是: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

但这些并不是本质问题,普通的保险产品也都可能存在,本质在于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是恐惧的。

“相互保”依托支付宝平台的流量,发展太过于迅猛,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千万用户量级,相当于一家普通保险公司的体量,而且还处于上升趋势,可能会对已经固化的保险行业产生冲击。

同时“相互保”与普通的保险产品截然不同,当时的监管制度无法有效进行约束,因此可能存在诸多不可控的风险。

最终的结果就是监管机构对“相互保”不予认可,被迫转型为网络互助平台“相互宝”,这也意味着相互宝失去了牌照的庇护,不属于保险正规军。

直至今日,对相互宝的争论依旧存在,尤其在蚂蚁上市暂缓、保险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相互宝面临着巨大的潜在政策风险。

不过,在分析一个公司、一款产品的未来发展时,还是要回到分析产品时的起点问题:这到底是一款怎样的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回答了这个问题,了解了这款产品的价值,也就明确了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首先明确网络互助和相互保险之间的异同:

“相互宝”这款产品最初的设计就是相互保险,即使转型为网络互助,依旧与相互保险属于本源。唯一的差别在于监管,对于相互保险,属于保险,受到《保险法》的约束和保护,但是对于网络互助,监管层面还是存在诸多灰色地带。

再来看下网络互助和传统保险之间的差别:

传统保险模式是保险公司根据大数定律(即在足够大的样本范围内,事件的发生有相对准确的可预测性),事先估算费率,向保险购买者收取保险费,并给予保障承诺,然后通过经营保险风险和投资风险来获利。

而网络互助模式与传统保险模式相反,并不事先收取保费,大家基于风险共摊的原则聚集在一起,谁发生了风险事件,就给他一笔钱,这笔钱则来自于其余人的平摊,即先有成本、事后分摊。

由于模式不同,传统保险和网络互助面临的核心风险也不同。

对于传统保险,盈利方式是死差、费差和利差,风险也来自于这三方面:

(1)费差:指计算营业保险费时所使用的预定营业费用率与年度中实际发生营业费用率之间的差异;

(2)死差:因实际死亡人数与预定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损益;

(3)利差:指诸如债券或国库券等现货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收益与该项投资的融资成本的差额;

对于网络互助,面临的重要经营风险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逆向选择风险:这种风险是保险领域都会面对的经典风险,因为带病成员和易病成员更倾向加入保障计划,而健康成员更倾向于退出保障计划,对于网络互助平台,当分摊费用超过成员预期,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