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日元作为主要国际交易货币的成因及其启示

2023-07-13 20:45:44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日元作为主要国际交易货币的成因及其启示

一 引言和文献综述

日元是否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是日元国际化研究的一个细分领域,日元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是随着该进程的深入而展开的,大约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元国际化的提出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相关研究,第二阶段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日元亚洲化、区域货币一体化研究,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日元交易特征的研究。

1983年11月,在美国强烈要求下,美国和日本设立了“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1984年5月,该委员会发表了《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1985年3月,大藏省下属的外汇审议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日元国际化的答辩》等一系列的文件,正式提出了日元国际化的口号。这些官方文件成为研究日元国际化最初的基础性文献,如果说研究日元国际化从这里出发也不为过。

日元是否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很多学者从日本的贸易结构角度展开了研究。Hiroo Taguchi(1982)认为,日本对美国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对美贸易也使用美元结算,要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结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1973年美日等国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为了避免汇率风险,日本有些企业在进出口中开始采用日元计价清算,另一方面,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日本对外贸易转向结构性顺差,对美元和日元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逆转。但是,日本在贸易清算中使用本币即日元的比例一直远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陈晖(2011:103—104)做了较为详尽的文献梳理。根据“麦金农假说”推导而来的“格拉斯曼法则”,发达国家出口用本国货币清算的比例不会低于50%是一般性现象(Grossman & Stiglitz,1976),美德英法等国都符合这一法则,唯有日本始终低于50%,大多数年份在30%—40%之间。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Tavlas和Yuzuru Ozeki(1991)、麦金农等(1999:79—81)都有具体分析,但这一现象也成为很多日本经济学家将此作为日元国际化裹足不前的证据。

从金融角度分析的经济学家们,对日元国际化却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深町郁弥(1993:477—502)从国际货币体系角度分析了世界美元本位制的缺陷,认为德国马克、日元正在逐步地蚕食美元的地位,未来可能形成美德日三极国际货币体系。他还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角度论证了美元关键货币地位正受到日元的蚕食,对日元国际化给予较好的预期。川本明人(1993:173—211)从国际银行业和欧洲货币市场的角度,阐述了美元关键货币的地位正在受到日元的挑战和蚕食。井上伊知郎(1990)从德国马克和日元的直接交易,从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美元作为国际媒介货币的地位受到德国马克和日元的蚕食。从金融角度对日元国际化前景进行分析,并得出乐观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推动日本成为资本输出大国,日元成为重要的国际资产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然而,直到今天,并没有因为日元以及欧元(德国马克)的蚕食,动摇美元关键货币的地位。

日元国际化历经约15年以后,日本不少学者对日元国际化发展缓慢极度不满,并持批评态度。伊藤隆敏(1999)认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其金融机构如日中天之时,没有推进日元国际化丧失了大好时机。菊地悠二(2002:91—95)分析日元国际化推进迟缓的原因时指出,美国和日本关于日元国际化的协议是象征性的,日美双方的真正意图都不是让日元成为国际货币。美国的目的是日本开放金融市场,便于美国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日本官方力图维持国内金融秩序和税收体系。日元国际化可以“慢慢来”,是日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他认为,日元国际化常常被挂在嘴上,实际上却无丝毫进展的原因是日本有三怕:日元国际化有可能影响美元在亚洲的地位,日本既忌惮美国的态度,也担心东亚地区国家对日本的警惕;理论上担心日元国际化导致日元升值,此乃“日元升值恐惧论”;担心日元国际化对企业、金融机构和非居民等3个方面存在不利之处。对日元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原因,李晓(2005)认为,在美元霸权下,日本直接推动日元国际化的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财经当局和学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欧元的问世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重演,必须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促进日元国际化等观点一时成为日本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中条诚一,1998)。这一阶段主要有日元亚洲化和以日元为核心的亚洲货币一体化两种主要观点。所谓日元亚洲化,实际上是日元国际化实现路径的讨论。米谷達哉、寺西幹雄(2000)从金融市场和国际收支角度讨论了日元国际化的实现条件和路径,伊藤隆敏(1999)认为亚洲货币危机是实现日元国际化的大好时机,中条诚一(2001)指出,应该从日元国际化落实到日元亚洲化。受欧元问世的启发,亚洲是否能够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成为热门话题。关志雄(2002:181—182)认为,亚洲具有以日元为核心形成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条件。本质上这也是借船出海的想法,试图通过区域货币一体化实现日元的国际化。基于亚洲地区政治经济以及历史的复杂性,这种观点无疑是不切实际的。1997年9月,日本提出的AMF计划当即遭到美国的反对而搁浅。2000年签署的“清迈协议”,构建了“10+3”的货币合作机制,意在防止可能出现的货币危机,但与区域货币一体化已经没有必然联系。1997年以来,日本对日元国际化抱有极大的期望,出台了包括彻底废除资本跨国交易限制等一系列文件,试图推动日元国际化(日本财务省,2003)。然而,促进日元国际化的措施收效甚微,日元在外贸清算、国际储备等实际领域中并无长进。

但是,有学者发现日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表现不俗,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日元彰显了避险货币的特点。Bock和Filho(201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工作报告中分析了全球风险性事件发生时的货币行为,即风险厌恶者利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金融产品,进行避险与套利的交易行为是一种常态。Boman等(2013)对日元发挥避险货币作用的事件进行了梳理,并做了实证分析,认为日元具有不同于美元、瑞士法郎的避险特点。戴道华(2016)对日元为什么会成为避险货币、在哪些条件下发挥避险作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对日元的避险、套利等作用的探讨开辟了日元国际化研究的新领域。

综上所述,关于日元国际化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而对日元作为主要国际外汇交易货币的专门研究文献却不多见,相关观点大多包含于对日元国际化的探讨中。有鉴于此,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