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连陈奕迅都想当“黄牛”,这事到底有多赚钱?

2023-07-16 10:55:54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连陈奕迅都想当“黄牛”,这事到底有多赚钱?

前段时间,陈奕迅开了一场演唱会。

在互动时询问粉丝票价,粉丝们有答980的,1100的(前排的价钱会贵点),陈奕迅感觉还算正常。

忽然,一个粉丝喊出“8000”的票价时,陈奕迅被吓到,瞬时眼睛睁大,表情很夸张,随后自嘲道,以后他要去当自己演唱会的“黄牛”。

一张演唱会门票卖到8000元,估计连陈奕迅自己都不舍得买。

其实不只陈奕迅,今年,周杰伦、五月天等歌星演唱会上,都出现了“黄牛”倒卖高价票的现象。

票价高就算了,甚至还有“黄牛”卖假票。

5月的时候,薛之谦在江苏连云港开演唱会,结果一位远道而来的粉丝花了4000元从“黄牛”手中买到的高价票,居然是假票!

这位女粉丝直接崩溃,当场倒地哭闹打滚,令人唏嘘。

“黄牛”这个令人憎恶的职业,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

只要是买不到的票,或者普通人难以获取的资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黄牛”。

可“黄牛”究竟为何叫“黄牛”?

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虽说“黄牛”这个“职业”没有很明确的历史记载,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个词来自上海。

老上海有个职业,拉黄包车,车夫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都很辛苦挣点糊口钱。

估计是看黄包车夫们像黄牛一样辛苦,人们便将车夫拉的车称为“黄牛车”。

拉黄包车的车夫,无论日晒雨淋都要拉活,十分辛苦

随着交通业发达,汽车、轮船等新交通工具逐渐在上海出现,但票不太好买。

于是,经常待在车站码头附近的车夫们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兼职帮熟悉的客人买票,从中赚点小费,因此得名“黄牛”。

后来,老百姓又把那些专门倒腾各类黄金及物资的人,统统称为“黄牛”。

早期的“黄牛”还不太招人恨,毕竟他们也就赚点辛苦钱,还帮人们省了排队的时间。

解放后,由于生活物资都是统一调配,市场消费几乎为零,“黄牛”也基本销声匿迹。

即便有,也只是偷偷摸摸,小打小闹。

要知道,“黄牛”那时随时可以被抓起来,被认定为“投机倒把罪”可不是闹着玩的:重则可判死刑,轻则得吃好几年牢饭,谁也不敢为一点蝇头小利以身犯险。

大批“黄牛”真正出现的时间是1980年代,而且有“大小黄牛”之分。

那个时期,还有价格双轨制,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

所谓“大牛”,就是那时俗称的“倒爷”,发源于北京,就是某些手眼通天的人靠着一张批条,利用“双轨制”倒腾各种物资。

从钢材到家电,反正是什么赚钱,就倒腾什么。

上世纪90年代活跃在中俄边境的“倒爷”

这些“倒爷”根本不需要自己真的去买卖什么商品,仅靠自己能疏通的人脉,就能赚到钱。

当年最著名的“超级倒爷”,要数南德集团的创始人牟其中。

他当时听说新成立的四川航空公司想购买飞机,又恰好知道前苏联由于经济困难,正准备变卖手中的几架图-154客机,便主动联系了川航,表示自己有这方面的资源。

当时购买一架图-154飞机要花五六千万人民币,而波音客机则需要两三个亿,川航觉得向前苏联购买客机更划算,便同意由牟其中牵线操作此事。

于是,牟其中最终拿到的批条和协议书,在山东、河北、四川等7个省以低价找来了500车皮商品交给苏方,其中包括一大批某省积压多年的罐头。

就这样,牟其中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换回了4架客机,不仅川航和苏方都表示满意,他自己也从中赚到了数千万元的酬金,叱咤一时。

像牟其中这样靠着胆量和魄力倒买倒卖各类资源,一夜暴富的“大牛”还是少数人,大部分都是所谓“小牛”,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黄牛”。

社会上,只要你手里有东西,又是别人急需的,就形成了所谓“利差”空间,自然少不了“黄牛”的身影。

比如北京俗称的“票虫”(也叫“拼缝儿”),专门从事火车票、电影票、比赛门票等类型票的倒买倒卖活动。

其中,还有一些“黄牛”是专门负责挂号的,比如医院、车管所等场所。

除了这些,上海的“黄牛”倒腾的东西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