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英国绿色金融适用性和优缺点

2023-07-16 23:19:36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英国绿色金融适用性和优缺点

政府大力支持环境保护。英国政府主要依靠法治和经济两种手段保护环境。一是完善的环境法律和严格执法提升了绿色金融需求。英国是最早产生环境保护概念和环境法的国家之一,也是环境立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90年9月,英国发表名为《共同的遗产:英国的环境战略》的白皮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英国的环境政策和措施。1997年新工党政府上台后,对环境的关注成为制定各种政策的核心之一。二是污染收费、征税、补助以及建立在产权法和污染者付费原则上的许可交易等机制有效地激励了绿色环保项目和行为。20世纪90年代,欧盟许多国家推行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政策,英国在这场“税制绿化”运动中推出了气候变化税和排放交易制度。2012年,英国政府启动“贷款担保计划”,为清洁项目和绿色生态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每个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项目可获得最高7.5万英镑的低息信贷资金。三是财政资金直接参与绿色投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2012年10月,英国政府出资38亿英镑成立绿色投资银行(GIB)。2013~2016财政年度,GIB参与了英国48%的绿色项目,有效解决了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引导大量私人投资投向绿色产业。

▼英国模式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英国模式是发达国家的典型模式,美国、德国、法国等其他经合组织(OECD)国家基本沿袭了这种模式,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自下而上发展绿色金融。这些国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环境法律比较健全,执法力度较强。在这些国家,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规避因环境执法导致的金融风险,会自发地强化环境风险管理,避免对污染性和高碳行业的贷款或投资。二是环境恶化压力相对较小。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室外)空气污染导致全世界约370万人过早死亡,其中约88%的过早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仅为12%左右。因此,发达国家由政府直接出面,甚至动用财政资源推动绿色金融的压力相对较小。三是私人部门在绿色金融理念、环境风险管理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的能力方面往往强于政府。

但是,自下而上模式在对政府财政和监管的要求和压力不大的同时,缺点也较为明显,即由于缺乏政府强制力和激励机制,难以充分发挥政策的信号作用和对绿色投资的引导作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许多绿色金融的原则需要私营部门参与者之间进行长时间的磨合而逐渐形成,推广也较慢。许多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绿色金融的工具、方法的开发在私营部门的不同机构之间大量重复,导致严重浪费。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一个建立了比较系统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框架的国家,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顶层设计”特征。目前,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已经成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后,绿色金融业务率先在能力较强的大中型金融机构和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发展起来,为绿色金融在全国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17年6月,中国宣布在浙江、广东、新疆、贵州、江西5省(区)设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由顶层设计步入创新实践阶段。

▼中国模式的成因

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加剧了经济绿色化转型的迫切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但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近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在全世界排放量都是第一,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突出地表现为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和环境风险高。另一方面,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前所未有。主要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在一两百年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但中国现阶段大气、水和土壤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等新老环境问题并存,各种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导致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远大于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迫切性也远大于许多发达国家。

环保知识匮乏和环境道德缺失制约了私人部门环保行为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环境与健康素养方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发布的《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合格率仅为8.41%,即每100个15~69岁的居民中仅有不足9人具备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人们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理性认识和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绿色投资能力方面,目前大中型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流程改造尚处于探索之中,大量地方性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了解才刚刚开始,既缺乏实际开展相关业务的经验,也没有评估项目环境成本与效益的方法和工具,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还亟待进一步加强。

自发规制耗时过长。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有公信力的民间组织力量,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发模式推动绿色金融的定义、原则和标准难度会很大,耗时较长。实践证明,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赶超者,中国自上而下的模式在过去几年内取得了明显的、有实效的进展,并开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有益的借鉴。例如,人民银行主管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在经过6个月的业界咨询之后,于2015年末推出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一年之后,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就达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的40%。目前,该目录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界定标准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界定绿色债券的重要参考,而这种制定规则的效率在自发模式下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模式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发出政府积极支持绿色金融的信号,及时启动并有效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对绿色金融的大力倡导和协同推进,不仅能向市场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还有助于提高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效率,引导绿色金融实践有序开展。但是,发展绿色金融仅仅依靠政策是不够的。中国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能力薄弱。要想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还需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绿色金融工具及产品开发等工作。

两国政府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角色差异

▼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

英国政府及监管部门认为,其任务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管控风险,通过改善市场环境,降低金融机构面临的环境风险,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