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我院2023届海洋环境与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2023-07-18 20:28:02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我院2023届海洋环境与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5月28日至6月3日,我院2023届海洋环境与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圆满结束。答辩按照研究主题分为四组进行。

 

第一组答辩会:

5月28日上午,姜晓玉同学、焦猛同学在海洋学院1104会议室进行答辩。广西大学魏群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广西科学院赖俊翔研究员、陆家昌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我院实验中心韦朝帅实验师担任答辩秘书。

姜晓玉同学(导师:王英辉教授、姜发军研究员)论文题目是《硒对盐藻的生理影响及富硒盐藻蛋白提取初步研究》。其研究以盐生杜氏藻为材料,探究了亚硒酸钠对盐藻的生理影响及富硒效果,并结合蛋白质组学分析,探讨了盐藻在亚硒酸钠处理下的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相萃取法对富硒盐藻蛋白进行萃取,优化萃取条件。研究表明,盐生杜氏藻对硒具有高度耐受性,并能高效地将亚硒酸钠在藻体内转化为有机硒。其富硒、耐硒机理与藻细胞的硒蛋白的合成、次生代谢、抗氧化系统密切相关。该研究为富硒盐藻的培育及有机硒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姜晓玉同学本科毕业于河南城建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3年9月至我院就读研究生。读研期间参与过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等项目。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微藻富硒生物转化研究进展》、《Proteomic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lenite and the Microalgae Dunaliella salina 》2篇。

焦猛同学(导师:李锐龙副教授)论文题目是《小粒级微塑料和复合微塑料鉴定方法研究及在北部湾近海沉积物中的应用》。其研究证明了紫外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法是一种可量化和识别环境样品中小粒级微塑料的有效方法;证实了三维拉曼光谱和成像技术结合的方法是研究沉积物中复合微塑料组成和结构的合适方法;揭示了北部湾河口沉积物中全粒级地膜衍生微塑料构成了微塑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同学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微塑料快速精准定量技术、陆海传输通量和生态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6篇以及国际会议论文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Research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Advances上发表论文3篇,获得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和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

 

第二组答辩会:

5月30日上午,欧文超同学、韦映梅同学在医学院实验楼209会议室进行答辩。华北电力大学潘家鸿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广西大学卢洁副教授、颜建华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我院张曼博士担任答辩秘书。

欧文超同学(导师:余克服教授、王丽伟副教授)论文题目是《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溶珊瑚弧菌检测》。其研究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选取中国南海海域常见的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体表由温度主导的条件致病菌-溶珊瑚弧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快速检测溶珊瑚弧菌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平台,利用环境DNA(eDNA)对目标物种的指征特性,最终构建起动态变化模式下的“温度-鹿角杯形珊瑚-溶珊瑚弧菌eDNA浓度”的对应关系,实现了溶珊瑚弧菌浓度的实时动态监测。该研究实现了珊瑚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提前预警,对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欧文超本科毕业于广西大学海洋学院,2023年9月于海洋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生物传感。读研期间,担任20级研究生班班长,参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Electron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titanium-based layered oxide to boost flexible sensing performance》。

韦映梅同学(导师:余克服教授、王丽伟副教授)论文题目是《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珊瑚共生虫黄藻检测》。论文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以珊瑚共生虫黄藻为典型珊瑚健康评价指标,开展了珊瑚共生虫黄藻eDNA的动态检测研究,基于不同的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了两种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并用于实时检测热胁迫下水体环境中珊瑚共生虫黄藻eDNA浓度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为当前珊瑚共生虫黄藻的现场检测提供新颖的交叉学科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为珊瑚健康风险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韦映梅本科毕业于广西大学海洋学院,2023年9月于海洋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生物传感。读研期间,先后担任院学院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主持一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General Synthesis of Hybrid Electrodes with Vertical Multistage Pore-Arrays via Biphasic Interfacial Assembly for Favorable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第三组答辩会:

5月30日下午,黄坤玲同学、赵梓材同学、任鹏炜同学、谭宏明同学在海洋学院1104会议室进行答辩。广西民族大学王一兵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广西博宇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杰,我院张媛媛副教授、潘长桂副教授、唐兴颖博士先后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我院韦芬博士担任担任答辩秘书。

黄坤玲同学(导师:张媛媛副教授)论文题目是《紫外/过硫酸盐灭活海水中海洋尾丝虫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其研究主要是针对海水中有害原生动物的问题,采用紫外(UV)激活过硫酸盐(PDS)的方式应用于海洋尾丝虫灭活的过程,测定和分析UV/PDS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与贡献率,探讨了影响灭活效率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细胞完整性、酶活性表达、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的变化来阐述细胞灭活的机制。此外,研究了UV//PDS体系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产生及控制情况。其结果表明UV/PDS体系可以有效灭活海洋尾丝虫,会破坏细胞的完整性、抗氧化酶活性、基因、蛋白及其代谢的表达,腐殖酸的添加可以有效抑制体系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该研究为发展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海水有害原生动物灭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黄坤玲本科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于2023年9月至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与化学。读研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担任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曾以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在SCI一区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发表文章“Inactivation of ciliate Uronema marinum under UV/peroxydisulfate advanced disinfection system in marine water”,以及SCI三区期刊《RSC Advances》发表文章“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flumequine degradation by sulfate radical based AOP in different water samples containing inorganic anions”。

赵梓材同学(导师:张媛媛副教授)论文题目是《SnO2、ZnO负载CuO的双金属催化剂对臭氧的催化性能研究》。该研究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O/SnO2和CuO/ZnO两种复合催化剂材料,构建非均相催化臭氧化系,探索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分析了两种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以及污染物氧氟沙星降解的影响因素与降解机理,结合LC-MS/MS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检测并提出主要的反应途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催化臭氧技术降解氧氟沙星的相关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抗生素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赵梓材本科毕业于百色学院化学环境与工程学院,于2023年9月至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级氧化技术。读研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Efficient catalytic ozonation over CuO/ZnO for ofloxacin degradati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CuO and ZnO promotes the catalytic effect》。

任鹏炜同学(导师:唐兴颖博士)论文题目是《X70钢在模拟深海环境下的冲刷腐蚀行为研究》。其通过自行设计的深海冲刷腐蚀反应装置模拟深海流动冲刷环境,研究静水压力、冲刷以及两者耦合情况下X70管线钢的腐蚀行为,并探讨静水压力与冲刷腐蚀情况下X70管线钢的腐蚀机理以及两者耦合作用机制。该研究揭示了压力对冲刷的削弱作用,探索出压力与冲刷耦合情况下由削弱作用转变为加强作用的临界冲击速率与临界冲击能,从而为海底管线钢的检测防护与寿命预测提供实验数据与理论支持。任鹏炜本科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23年9月至我院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与化学。读研期间,担任海洋学院2023级研究生班班长、海洋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部长。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SCI三区期刊《ACS Omega》发表文章“Coupling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and Erosion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X70 Steel in Simulated Seawater”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油气储运》发表文章“深海环境因素对管线钢腐蚀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谭宏明同学(导师:潘长桂副教授)论文题目是《阴离子交换树脂与活性炭去除水中传统及新型全(多)氟化合物研究》。其研究指出了阴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均能有效去除水中 PFASs污染物。其中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 PFASs 的过程涉及化学吸附与亨利吸附,颗粒内扩散为控制吸附的主要步骤。而活性炭吸附 PFASs 的主要形式是单分子层均质吸附,且以物理吸附为主。该过程涉及疏水效应、静电作用、配位效应和氢键,其中疏水效应是主要作用力。此外颗粒内扩散是颗粒活性炭吸附 PFASs 的主导步骤,而粉末活性炭去除 PFASs 普遍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的联合控制。谭宏明同学本科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于2023年9月至我院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Insights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Legacy and Emerging 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on Various Anion-Exchange Resins》。

 

第四组答辩会:

6月3日上午,刘方同学、杜陨峰同学、莫敏婷同学、丁辰尧同学在海洋学院1104会议室进行答辩。广西环境保护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谢华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我院王英辉教授、林武辉副教授、张瑞杰副教授先后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我院范天来博士担任答辩秘书。

刘方同学(导师:张瑞杰副教授)论文题目是《北部湾海水养殖区塑料用品中主要添加剂的环境释放及环境影响》。其研究以北部湾海水养殖区作为研究区域,对新旧渔业塑料中PAEs、OPEs和OUVAs三种不同功能塑料添加剂的含量水平、潜在存量、潜在释放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调查了渔业塑料中三种添加剂的释放过程,最后研究还通过对北部湾水体中OPEs含量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海水养殖活动对水体中OPEs的影响,并评估了其潜在风险,为进一步从源头控制相关添加剂的排放提供理论依据。刘方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生期间参与了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论文1篇,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广西大学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

杜陨峰同学(导师:林武辉副教授)论文题目是《放射性核素指纹表征技术在海洋沉积地球化学中应用探索与优化》。其研究从三个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中国四大海域(渤海海域、黄海海域、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的角度揭示了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特征、活度比值。以一维、二维和三维的视角分别探讨放射性核素指纹为可作为潜在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应用。通过构建238U-232Th(228Ra)-40K/10和226Ra-232Th(228Ra)-40K/10三角图解,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海洋生态系统、中国不同海域、全球不同海域)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大小、组成比例、空间分布等信息,探索放射性核素指纹特征和物源的对应关系,为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中的现有代用指标工具库提供有益补充。杜陨峰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于2023年9月至我院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同位素海洋学。读研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曾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软件著作权《高纯锗(HPGe)伽马谱仪控制管理系统V1.0》。

莫敏婷同学(导师:林武辉)论文题目《珊瑚礁在海洋铀循环中的“杠杆”效应研究》。其研究以珊瑚礁中的铀(238U)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下珊瑚礁在海洋铀循环中的作用。论文发现珊瑚礁区沉积物是罕见的氧化环境下的铀清除的重要途径,在定量计算获得珊瑚礁对海水溶解态238U的清除通量的基础上提出珊瑚礁在现代海洋铀清除中的“杠杆”效应;揭示珊瑚礁在冰期-间冰期的海洋铀循环中“源-汇”角色的转变,即在冰期珊瑚礁向海洋输入铀,起到“源”的作用,在间冰期珊瑚礁吸收海水中的铀,起到“汇”的作用。莫敏婷本科毕业于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于2023年9月至我院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同位素海洋学。研究生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上发表一篇SCI论文。读研期间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广西大学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

丁辰尧同学(导师:王英辉副教授、李锐龙副教授)论文题目是《典型人工修复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其研究首先对海南澄迈人工红树林中微塑料的赋存和特征进行评估,分析了微塑料在不同沉积物质地和不同的群落组成下的差异,然后对比了天然林和人工林微塑料在丰度、特征和生态风险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而探究了影响人工红树林沉积物中微塑料赋存的影响因素。通过海水中的污染指标分析了微塑料可能的来源,能为我国未来关于海岸带红树林区微塑料污染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推动了微塑料在红树林早期修复时期积累行为的研究。丁辰尧本科毕业于江苏海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于2023年9月至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读研期间,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等。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Distribution and reten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plantation mangrove forest sediments》。

 

答辩过程中,每位研究生分别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目标、实验数据和主要结论、论文创新点和研究展望等方面系统汇报了在校所开展的工作,并回答了答辩委员的提问。纵观论文答辩综合情况,各指导教师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在研究生中得到了传承;研究生们基础扎实、论文数据翔实、推理严谨、论证有据、结论可信,个人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展现出了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上述8名毕业生都达到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答辩学生、周剑/文 答辩学生/图 宁志铭、周剑/编辑 余克服/审核)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