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叶嘉莹先生迎百岁,一生只做这一件事!

2023-07-19 06:15:37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叶嘉莹先生迎百岁,一生只做这一件事!

叶嘉莹先生100岁生日快乐,一片词心百年芳华!

今天,7月18日,农历六月初一,是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的生日。

农历六月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因而六月又称为荷月。叶嘉莹先生出生于荷月元日,因此小名取为“小荷”,对荷花情有独钟。

1956年,叶嘉莹给小朋友上课

先生出生于诗书之家,一生挚爱古诗词,虽命途多舛,流离一世,却始终心系祖国。

1979年,叶先生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越洋奔波回南开大学讲学的忙碌生涯,治学育人的初心始终不改。

2014年秋天,叶先生年届90,南开专门募款为叶先生修建了迦陵学舍,为定居的叶先生提供教学、科研及生活便利,叶先生候鸟般的讲学生涯才告结束。

2018年6月、2023年5月,她先后两次向南开大学捐款,累计捐赠3568万元用于支持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获颁央视“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很多人都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知者乐,仁者寿”。在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献上祝福: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1

君子忧道不忧贫

2018年6月初,叶嘉莹先生捐赠1857万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人们不解是什么支撑她捐出全部身家,在如此高龄回归清贫,她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回应:“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叶先生说,《论语》是她小时候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她的一生受了《论语》的很大影响。而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论语》中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叶先生说:“读到这句话真像一道闪电轰雷。那时候我就在想,‘道’是什么东西?”

三岁叶嘉莹(中间)

儿时听到的一句话,对叶先生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细观她的一生,不论是在海内外传播中国古典诗词,还是勤奋苦学西方典籍赋予古老的诗词全新的生命;不论是在国家困难时期不收分文申请回国自费教书,还是在耄耋之年慷慨解囊,捐赠全部身家为古诗词发展培育桃李,叶先生始终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走在一条求“道”的路上。

宣布捐赠全部财产之后,叶先生现在的一应生活费用都由学校照顾。

有人心疼叶先生认为她晚年孤苦,

叶先生说自己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

她的生活简单清苦,对于吃什么,从来都是怎么省事怎么来,“填饱肚子就行了”。其他时间都留给诗词和学生。

已经无法计数她一生中教了多少学生,又有多少人因为她的一堂课,发现了传统诗词的美妙。

但她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大的成就。

我这个人什么都不会,除了喜爱诗词之外就别无所长了。

很多人说我是无可救药的苦行僧+传道士……无可救药的愚昧老夫子……我这么老了,最近还一口气写了三篇文章。

我不是一个对现实利益很关心的人……我内心有理想、持守,我觉得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平安,也很快乐。

2018年6月24日,叶先生在迦陵学舍

2

童年伴着诵读诗词之声度过

叶嘉莹先生,号迦陵

2008 获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2013 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2016 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她是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初中毕业前的叶嘉莹

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父亲教她英文,姨母教《论语》、伯父则教她读诵唐诗宋词。

叶嘉莹的童年是伴着诵读诗词之声度过的。

3

我一直在教书  这是情不自已

1941年,她考上辅仁大学国文系,并在毕业后开始了半世飘零,辗转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教授古典诗词。

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理论,她用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在《朗读者》节目中,她谈道:

我真是太喜欢中国的诗了,我讲诗的时候,把我的感情都投入了进去。纵然我讲英文的时候,不太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用我那 poor English 传达出来,结果班上的同学非常喜欢。

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幼儿讲古诗

即便在国外取得巨大成功,但叶嘉莹没有一刻不在想念故乡。

我常常梦见我的老家北京,我进去以后院子还在那里,所有门窗都是关闭的,我也梦见我的同学到我老师那里,就是后海附近的位置,芦苇长得遮天蔽月,就是怎么也走不出去,我梦见我在课堂上听我老师讲课,我也梦见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

1974年,中国和加拿大建交不久,叶先生迫不及待回国探亲,写下一首长达1800多字的长诗《祖国行》,是古今歌行体第一长诗。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

长街多少经游地,此日重回白发生。

——节选

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的终极追求。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回国教书,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1979年,叶先生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越洋奔波回南开大学讲学的忙碌生涯。

凡她开讲,教室内必定人头攒动。椅子排的满满当当,以至于她走上讲台都困难。

后来学校提出“持听课证入场”,结果在一个女学生的带领下,很多学生用萝卜刻章,自制听课证。一时间,就连“假冒听课证”都一证难求。

“可能我天生就是当老师的”,叶嘉莹先生数次重复这句话,语调中都是欢欣,仿佛除了这句话,无以解释人们对她的热爱。

叶先生在湖南湘潭大学讲学

2014年秋天,叶先生年届90,南开专门募款为叶先生修建了迦陵学舍,为定居后的叶先生提供教学、科研及生活便利,叶先生候鸟般的讲学生涯才告结束。

4

留给孩子们的文化礼物

除了赴高校任教,叶嘉莹先生还很注重国内少年儿童的古典诗词教育。

诗词,是国魂,可现在的青少年一般都不喜欢去读,因为古文难懂,又有诸多典故、历史背景,其中的好处他们看不出来。所以我要讲,希望能够将诗词的好处传达给他们,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为了把自己对于诗词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近两年来,叶先生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