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点及对策考量 外汇黄金技术指标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3-07-20 10:49:18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点及对策考量

一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进展参差不齐。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省、市及地区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也较快,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为了使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在学生中传播,这些地区的学校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医院、科研院所等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尤其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举办自我认识、情绪调适、职业规划、社会适应等专题讲座。对上海市72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发现,有72.41%的学校能够开展大量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进沙盘、音乐放松、智能身心反馈系统、情绪宣泄系统等心理健康辅助设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其中有94.12%的心理中心基础建设能够达到或超过国家的基本要求

与此相对的是,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尽人意。例如,针对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近70%的中职学校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在1万元以下;进一步调研发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学校只有50%,81.8%的学校无任何心理测量工具。

由于所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心理健康教育人、财、物投入的不同所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差不齐的现状,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第一,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者对数十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发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占30.1%,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占69.9%。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较高,专业人员的缺乏导致大量心理健康工作无从开展,更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第二,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对某省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有42%未参加过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有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的不足50%。这种专业化程度低、教育背景缺乏、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必然导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效率低下。第三,体现在教学经验与专业训练不足。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数是由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训练,他们大多面临着由学生到教师身份转换的不适,自我认同感不高。

调研发现,有63.54%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般,58.24%认为自己的辅导、咨询效果一般,他们自己甚至也会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焦虑、迷茫等心理行为问题,成为中职学生师源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导火索”。

三是中职学校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职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力度不强,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中。调查显示,许多中职学校领导强调学校早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却对课程效果和开展情况不甚了解。还有领导把该项工作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考核的“面子”工程,理念上“重专业、轻心理”,既缺乏整体规划,也缺乏具体落实。第二,中职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清晰,容易将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行为问题混为一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15所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德育课、文化课教师担任。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无法针对学生所面对的心理行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上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与误解。许多学生根据已有的“病耻感”经验,认为凡是去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不正常、有精神疾病的人,因此在面对自身心理行为问题时,常常回避或者掩饰。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主动求助心理咨询的人数较少,只有10.3%的中职学生会主动到社会或学校的心理机构进行咨询。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许多心理行为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又不能发挥应有的实际效用,两者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脱节。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尽管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走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首先,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校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已初见成效。

国家和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在同年及随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选修的心理健康课程,以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着重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一般特性,同时兼顾对心理行为问题学生的矫正与辅导。调查发现,90%以上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较高,其中,91.38%的学生对课程有兴趣,93.2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自己的特点和需要,93.98%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有帮助(表1)。

其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强调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色化。针对中职学生自卑、焦虑、叛逆、理想化等心理特点,和他们面临学业压力方面的问题较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等特点,开设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同时,将课堂和课外活动相融合,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情景剧大赛、社会适应专题团体辅导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在感受中调适,在调适中得到成长。二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随着我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结合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中职学校抓住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正式合并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心育生涯,育全面发展的中职人”的创新培养理念,打造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下开展生涯教育,通过二者在终极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规律上的一致性、服务主体上的一致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健康的职业观念,逐步完成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三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中职学校精准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打造学校与家庭融合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1+1>2”的方式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对15所学校1000多名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家校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改善了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行为,增强了他们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再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心理普测为依据,立足指导,重视预防和干预。

一是利用手机、计算机等信息化资源和条件,对中职新生从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适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测评,然后对普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筛选,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广东和福建两所中职学校为例,其2018级中职新生全部参与心理测评。同时,针对心理测评的结果,对心理异常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逐个排查、干预,大大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风险。二是根据心理普测的情况,建立健全学生的心理成长档案。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中职学校已经为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一方面,使心理健康教师对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成整体的认知,班主任、辅导员对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更好的了解;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早关注、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月报制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通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观察、检测,一月一报,将他们的心理危机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这种动态、发展性的记录模式,关注学生发展中的变化,明确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并为其自我发展提供机会。

最后,中职学校各部门协同配合,努力打造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网”。

许多中职学校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关注学业困难、情绪冲动、人际关系不良、求职就业受阻等当前中职学生普遍面对又较为突出的问题,从问题的源头出发,联合多个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指导工作,给予学生各方面支持,减少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就业指导部门在求职就业方面给予学生支持和指导,通过积极宣传择业观念,大力引进知名企业招聘,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