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国泰君安:担保行业信用深度报告 债券基金风险高不高的原因分析报告

2023-07-24 07:33:17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国泰君安:担保行业信用深度报告

来源:债市覃谈

原标题:繁华落尽,回归初心 | 担保行业信用深度报告

国君固收 | 报告导读:

担保行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萌探索展期 (1993-1998)、高速增长期(1999 -2011)、规范发展期(2012年至今)。目前行业增长趋势放缓,代偿风险加大,总体呈现“提质减量”格局。展望未来,监管持续趋严,政策性担保回归支小支农本源,投资类业务面临收缩压力是大势所趋。

担保业务与机构分类:按业务种类可以分为担保(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再担保。融资担保业务又分为直接融资担保和间接融资担保。按照股东背景和经营导向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企业互助担保三类。

双轮驱动业务模式:担保业务是主营业务,类似于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通过多数业务的保费收入(担保费用)覆盖少数业务的损失(代偿支出)。投资类业务运用自有资金投资,赚取利息收入获取收益,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委托贷款、小贷、信托计划。

担保行业分析框架和基本面展望。由于担保行业担保机构盈利主要靠赚取担保和投资两类业务营收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收入包括保费及相关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益;成本包括计提的各类担保准备金、投资减值损失,业务及管理费用等,因此影响其业务发展与盈利的因素主要监管政策、宏观经济和金融周期几大因素。监管趋紧、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担保行业经营状况承压,成本上升、融资担保倍数持续处于低位、拨备覆盖率和代偿率回升导致行业盈利近几年有所恶化。

担保公司评价模型。本报告将担保机构评价模型分为四大类进行:背景实力、财务指标、经营指标以及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具体评价时,结合了包含定量和定性两种评价方式,以期最终的评价分数能够更符合市场实际情况。

正文

1.担保行业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担保作为一种重要的信用增进方式,有利于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我国担保行业(主要以融资担保业务为主,所以也称“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根据行业监管主体和政策演变,发展速度及业务开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萌探索展期(1993-1998)、高速增长期(1999 -2011)、规范发展期(2012年至今)。

萌芽探索期(1993-1998)

政策性担保机构设立拉开行业发展帷幕,行业发展仍在探索中。上世纪90年代,伴随国内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1993年,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现为“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投保”)注册成立,标志着国内担保行业的起步,该公司由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发起,也是一家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随后监管部门明确,人民银行于1994年8月印发《金融机构管理规定》明确把信用担保机构列为金融机构,由人民银行审批设立,作为主管机关。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担保机构发展的探索,不过,由于银行业机构仍较少且信贷资金供不应求,市场对担保服务的需求动力不足,行业发展缓慢。

高速增长期(1999-2011)

各类担保行业支持政策频出,宽松监管环境下,担保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行业快速扩张。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担保机构试点工作启动,同时明确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转为非金融机构。2001年,国家经贸委公布了两批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范围的担保机构名单,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2009年2月,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监管、协调监管的加强。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由银监会牵头,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参加,负责拟定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制度,地方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确定相应监管部门。2010年8月,银监会等部委发布了担保行业重要纲领性监管政策—《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建立了较系统的担保行业监管框架。

各类担保机构快速增长。据银监会(现为“银保监会”)等部门统计,全国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从2000年底的203家快速增长到2003年的966家,至2011年则达到8402家,年均增长96.22%。

规范发展期(2012至今)

行业高速发展之下,风控不严,资本实力弱,违法违规经营等行业问题显现,随之监管趋紧,行业进入规范发展期。

在此期间,担保行业问题暴露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发展过程中,行业存在野蛮生长、粗放式发展、无序竞争情况;其次,多头监管格局下,地方金融监管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尚未形成监管合力,加上监管资源与行业发展不匹配,在监管范围和强度上有待提升。在上述背景下,担保公司代偿违约事件也逐步暴露。2014年汇通融资担保,违规操作无力代偿,同年河北大型担保公司—河北融投,担保项目大量违约,公司未能代偿。因陷入多起私募债代偿违约纠纷,中信海达担保被2015年被监管部门撤消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许可证。

系列风险引起监管部门重视,在规范行业发展层面,监管的强度和广度等都进一步加强。整体看,自从上世纪90年代行业发展以来,各个监管部门就陆续出台一些行业风险管理的政策,但整体监管环境仍相对宽松,到2009年融资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建立后,监管的合力效果开始显现,一系列关于融资担保业务违法违规经营风险提示和风险排查等行动展开。尤其是2012年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清理整顿全面展开,在推动行业出清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融资担保公司设立门槛;还将未取得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但实际上经营融资担保业务的住房置业担保公司、信用增进公司等机构纳入监管,扩大监管范围;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末,融资担保的监管体制基本确立,由银保监会统一制定规则,地方金融监管局实施监管。

除了规范行业乱象,政策推动从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激励制度,优化监管考核等多方面支持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监管的主导思路是,加快发展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融资担保。在此背景下,担保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的三层组织体系。2018年7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正式设立,该基金以再担保和股权投资为主要业务模式,与再担保、融资担保机构一起,分散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旨在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形成一个政府主导的担保体系;

银担合作方面,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对总”合作,增强合作力度;激励方面,加大财税奖补支持力度,提升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监管考核上,支小支农业务实施差异化监管,对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率保持较低水平或降幅较大的机构给予考核加分等。

展望担保行业未来发展,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趋势值得关注:

(1)监管从严持续,行业整体将持续出清,政策性担保回归支小支农本源,业务规模有望提升。一方面,当前随着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在地方层面负责融资担保机构统一监管,各类摸底排查、严监管行动已经展开,违法违规机构将进一步被淘汰、出清,有利于资本实力强、规范发展的头部机构。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的监管政策导向和激励更加明确,政策性担保机构将进一步聚焦提升支农支小业务规模。

(2)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背景下,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的分化将更加明显,两类业务有独立运营趋势。随着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成立和正式运作,政策性担保业务受到的支持愈发明显,政策性担保机构业务风险承受力将极大提高;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国办发6号文”),政策性担保不得偏离主业盲目扩大业务范围,不得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担保,不得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提供增信,不得向非融资担保机构进行股权投资,因此一些商业化担保业务预计将剥离出来,单独运营。这有利于政策性担保回归本源,商业化担保业务更加市场化发展。

(3)受监管要求影响,前期过度扩张的投资类业务的担保机构将面临该类业务规模压缩,收益率下降局面。前几年,行业快速发展时期,担保机构投资类业务也大幅扩张,但随着《四项配套制度》出台,对担保机构不同风险类别的投资类资产,实行资产比例管理,投资业务中超比例的资产,尤其是高收益高风险资产部分,将面临强制压缩调整。

(4)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和普及,担保机构风险定价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进而探索“零售担保”发展模式。普惠金融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方向,也是担保业务需求旺盛的领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金融科技有助于担保机构完善提升风险评估定价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下沉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