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刘红岩:中国产业扶贫的减贫逻辑和实践路径 保险参与精准扶贫的优点

2023-07-30 09:15:21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作者: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刘红岩

摘要: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涉及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为赢得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政府对贫困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人力资本提升、技术体系支撑、就业创业创造、基础设施完善等提供适度支持,并通过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来达到预期减贫目标,是产业扶贫的减贫逻辑。实践中,不断强化规划、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基于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帮扶,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源要素并让贫困人口分享资产收益,是减贫的具体路径。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找准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培育主体、强化引领带动,农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产业扶贫为后续产业发展和世界减贫事业提供的有益经验。未来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振兴,要更加重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在利用市场机制、发挥特色优势和依靠内生动力上发力。

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收入、摆脱贫困,是全球反贫困的核心议题,也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张琦等,2018:25)。自1986年中国开始大规模、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以来,产业扶贫始终是其重点内容。国家层面的一系列顶层设计、规划部署和政策创新,是产业扶贫推进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利用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极端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开始了广义上的产业扶贫。在以工业产业为主的产业扶贫阶段(1986年—1993年),确立了以经济开发和自我能力开发为主的开发式扶贫方针,提出了以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种养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扶贫概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意味着进入了以夯实产业扶贫根基为主的阶段(1994年—2000年),提出了基于市场化和差别化发展特色产业,部署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等。《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表述标志着培育式产业扶贫阶段(2001年—2010年)的开启,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加强教育投资和劳动力培训,是这一时期的政策着力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3年)》,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扶贫的概念及其发展方向和路径。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开启了“产业精准扶贫”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产销对接不断深化,带贫主体能力持续提升,带贫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等成为产业扶贫的亮点。

在产业精准扶贫“四梁八柱”制度的支撑下,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也成为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焦点。这些研究主要是在中国制度特征和典型事实框架内展开的微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系统剖析和总结产业扶贫的减贫逻辑和有益经验,颇具意义。

一、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一)文献述评

产业扶贫相关研究主要在四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概念界定。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