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的子女往往很优秀? 有钱人给子女买的信托有用吗安全吗

2023-08-05 08:27:51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的子女往往很优秀?

因为这类家长更能为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稳定感」。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出去聚会,我们和孩子幼儿园的几个同学家长就约在一起共进午餐。

在吃饭期间,我的「职业病」又犯了,因为其中一位妈妈跟她儿子的相处模式,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位妈妈的儿子今年 5 岁,看起来「脾气特别大」,性子特别急,不管是玩游戏、吃饭还是参加任何活动,只要稍有耽搁便会发脾气。

而男孩的妈妈也很有意思,儿子越是想得到的,她越是不答应。比如,中午吃饭时上了一道点心,小男孩急着想吃,可他妈妈就坚决不同意,要求他先把碗里的饭吃完了再说;比如孩子吃完饭就要出去玩,妈妈也不同意,让他等大家都吃完后一起去玩。

这一次,男孩的情绪「炸」了,气得直拍桌子,全餐厅的人都在看我们。

这位妈妈的素质的确很高,她不紧不慢,温柔但特别坚定地对孩子说:「你能等一等吗?急什么呢?这么小的事情都等不了,以后能做成什么事呢?」

听了她的话,我感觉这话有点问题,于是我就接了一句话,说:「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吧,跟他事先商量好规则就行。」

这位妈妈一下来劲了,开始试图说服我:「那怎么行呢,心理学上不是有个概念叫『延迟满足』吗?我专门看过,说精英人士之所以那么优秀,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延迟满足』,所以自控力特别好,才能那么优秀。」

我听完之后,愣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说她什么好。实际上,这位妈妈的脑子里装了一个极其错误观念,那就是简单地把「延迟满足」等同成了「自控力」,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延迟满足」,就能够有「自控力」。

这其实就颠倒了因果关系,「延迟满足」到底是「因」还是「果」?「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孩子的所谓「满足」,究竟「满足」了孩子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讨论一下这几个问题。

「延迟满足」的由来

提到「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必须要提到美国著名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据 2002 年美国《普通心理学评论》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米歇尔凭借其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位列 20 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第 25 位,而米歇尔被世人所熟知的,正是他主持的「棉花糖实验」和他提出的「延迟满足」理论。

其实,米歇尔在做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之前,在研究种族刻板印象中,就已经偶然发现了人在面对预期中的奖励时,存在完全不同的行为反应。

上个世纪 50 年代,米歇尔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开始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当时,米歇尔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集中在刻板印象领域。为了推进研究,米歇尔所在的团队还专门去了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在那里,由于历史原因,当地聚集了许多「黑奴贸易」的后裔,也就是非洲裔,以及本土的印第安裔,而且双方还彼此「看不起」对方。

印第安裔人认为,非洲裔人目光短浅,过于放纵,不知节省;非洲裔人认为,印第安裔人只知节省,不知享乐,生活缺乏激情。也就是说,两个族裔之间,彼此看不上的关键在于两个族裔对待「生活满足」的态度上。

为了检验这个假设,米歇尔从两大种族中分别选取一些年龄较小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儿童所受到的社会文化影响比较小。接着,米歇尔让那些儿童在两块糖果之间选择,其中一块是较大的糖果,另一块是较小的糖果,并且较大糖果的价格是较小糖果价格的 10 倍。

当然了,糖当然不是白拿的,参加实验的儿童必须要遵守米歇尔定下的实验规则,那就是:如果选择较大的糖果,那就必须等一周时间,才能得到下一个糖果;如果选择较小的糖果,则第二天就能得到第二颗糖果。

米歇尔本来是想通过实验,来看看非洲裔和印第安裔对于「生活满足」的态度,并以此找到支持种族刻板印象的证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在参与实验的孩子中,但凡家里有父亲的孩子,比那些家里没有父亲、或者父亲长期缺位的孩子,更有可能选择等待一周时间来获取较大的糖果。

这是什么情况?对于当时还年轻的米歇尔来说,这个现象用当时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完全解释不了。后来,米歇尔又把非洲裔和印第安裔家庭分别单独挑出加以分析,发现两个族裔都存在同样的现象,就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当中,大约有一半以上,选择了「延迟奖励」,而没有父亲的孩子当中,竟然没一个愿意等待,并且这个现象跟族裔差异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本来,米歇尔想仔细研究一下这一现象,但由于当时美国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米歇尔的研究结论又非常敏感,甚至有些「政治不正确」,很有可能会成为当时女权主义者们的攻击对象,并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将会极大影响他的学术生涯。

但米歇尔相信,孩子「延迟满足」这个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我们尚未得知的「惊天秘密」,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于是,米歇尔非常聪明地规避了这个「政治风险」,他在之后的研究中,绝口不提单亲还是双亲的问题了,只关注孩子行为本身,这就引出了后面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The marshmallow test)。

大名鼎鼎的「棉花糖实验」

1972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家幼儿园里,已经是斯坦福心理学教授的米歇尔开始了他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他找来一些 4 岁的小孩,让他们单独待在一间小房间里,桌子上会放置一个托盘,里面有一颗又漂亮又诱人的棉花糖。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很难抵御这样的诱惑。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说自己要离开一会儿,如果孩子们想要在这期间吃掉桌子上的那颗棉花糖,那他们就需要摇一下摆在桌子上的铃铛。但是,如果他们能忍住暂时不吃这颗棉花糖,坚持等待 15 分钟,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那么研究人员就会再给能等待 15 分钟的孩子每人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这个实验是不是看起来跟上面所提到的「种族刻板印象实验」很像啊?你可能已经大概猜到实验结果了:有些孩子的确无法抵制诱惑,研究人员只要一离开,他们就直接把棉花糖吃了;有些孩子能等待一会儿,但也只能等待 3 分钟左右,就放弃等待了;有的孩子用各种计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蒙住自己的眼睛,装作看不见棉花糖,比如开始唱歌,甚至干脆趴在桌子上,准备用睡一觉来抵抗诱惑;还有的孩子,干脆连实验规则都不顾了,吃棉花糖的时候就没有按铃。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比较能忍耐,他们成功等待了 15 分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来了研究人员,并兑现了属于自己的奖励。

实验到这儿还没结束,真正让米歇尔声名大噪的,正是他的后续研究。

在将近 30 年的时间里,米歇尔的团队陆续追踪调查了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们,发现当年在实验中就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在进入青少年时期后,自控力与意志力较强,心理调节能力较强,并且更值得他人信赖。他们参加 SAT 考试的成绩也较同龄人普遍较高,成年后的职业发展也比较成功。也就是说,一个简单的「棉花糖测试」,居然就「预测」了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这简直就是一颗「上帝」送来的棉花糖啊!

米歇尔把这个结论发表后,引起了大量关注,使得米歇尔成为「延迟满足感」和自我控制理论的代言人和开山鼻祖。后来,米歇尔还两次获得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从「被质疑」到「被推翻」

在米歇尔关于「延迟满足感」和自我控制的研究被世人所熟知之后,就立即被世界各国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顶礼膜拜,也顺道成为各大教育培训机构用在营销上的「葵花宝典」。霎时间,各类青少年的教育培训产品,都开始打着「延迟满足」和「增强意志力」的旗号大行其道,还产生了所谓「延迟满足教育」。

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位妈妈,就是「延迟满足教育」的「忠实信徒」。现在,很多育儿书和公众号,都会去地介绍所谓「延迟满足」的理念,让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马上满足,而是要先「等一等」「看一看」,将所谓的「自控力」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当然,米歇尔本人倾向于认为,这个实验的确反映了延迟满足的能力。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米歇尔本人认为这种能力不是单纯地硬挺着不吃,而是来源于所谓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就是孩子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认知和思考的过程。

在棉花糖实验里,那些能够长时间等待的孩子,往往会想出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比如唱歌、睡觉、看别的地方等。米歇尔认为,这正说明了孩子其实是意识到了近在眼前的棉花糖对自己的强大诱惑,因此有意识地想出了抵抗这种诱惑的办法。

但是,我想问弱弱地一句:一块棉花糖真的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难道米歇尔他忘了自己曾经在 1958 年做的「种族刻板印象实验」了吗?孩子他爸爸的作用考虑了吗?家庭因素考虑了吗?社会与文化因素考虑了吗?

很快,米歇尔的挑战者就出现了。2013 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理查德·阿斯林(Richard Aslin)领导的团队,就重新做了一遍棉花糖实验。实验一开始,和米歇尔一样,研究者们跟参加实验的孩子交代了规则之后,就离开了房间。但随后,研究人员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变量,那就是在参加实验的一半孩子中,研究者不准备遵守之前的承诺了,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孩子,将会在棉花糖的诱惑前足足等上 15 分钟,在等到研究者返回后,却被告知并没有他们期待的两块棉花糖。可以想象,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会被瞬间「击碎」。

实验结果显示:但凡是经过这次被「欺骗」的经历后,被「骗」的孩子在后续实验中,就不再愿意靠等待来换取更大奖励了,而且在研究人员离开后,那些曾经还坚持等待不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愿意时间的时间,还不到那些没有经历过「欺骗」孩子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因为研究人员的欺骗行为,让以前愿意等待的孩子,也就是那些在米歇尔眼中的「优秀孩子」,马上蜕变成了「不优秀孩子」。

在经历过被「欺骗」后,他们不仅认为研究人员是不可信的,而且觉得桌子上的棉花糖没准儿也会被研究人员随时拿走,于是马上就变得开始「享受当下」了。这转变的也太快了吧,米歇尔之前说好的元认知能力呢?

更加致命的挑战,发生在 2018 年 5 月 25 日。这一天,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Greg Duncan)和权浩南(Haonan Quan)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直接宣称「推翻」了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这三位作者对「棉花糖实验」是这么评价的: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在三位研究者发现了当年米歇尔在做棉花糖实验时所犯的致命错误,那就是参加实验的孩子,只有不到 90 名,而且这些孩子居然统统都来自斯坦福校园里的幼儿园,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有着极为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职员,都是社会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就单凭我们的直觉就能发现,这些孩子将来的前途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于是,三名研究者在新的实验中,将参加实验的孩子数量,整整扩大了 10 倍,也就是 900 名孩子。这还不算,研究者还充分考虑了孩子父母的背景,比如说宗教、种族、肤色、社会和经济背景等等,普通工薪和商界精英都有,高低学历也有,尽量做到多元化。实验的过程和米歇尔所做的过程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复制,你猜猜看,实验结果怎样?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