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我国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金理财的利弊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2023-08-12 04:50:52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我国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经费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然而,我国教育经费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解决好教育经费问题,是极其紧迫的。

一、教育经费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若不考虑物价影响,1994年财政性教育总支出达到1174.7亿元,比1989年的503.9亿元增长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长26.6%。199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1928.4亿元,比1991年的599.5亿元增长了3.2倍,平均每年增长46.7%。

尽管8O年代以来,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和国外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日本一直重视教育投资,教育经费由195O年的1736亿日元增加到1993年的292649亿日元,占GNP的比例由195O年的5.1%上升到1993年的8.2%。而中国1993年教育经费总额为867.8亿元,占GNP的2.52%。199O年德国西11州的教育经费为236亿马克,占GNP的9.22%。中国仅548.7亿元,占GNP的3.1%。1992年,法国的教育投资是4606亿法朗,占GNP的6.6%。中国的教育经费才705.4亿元,占GNP的2.7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5%,发展中国家为4.1%,最不发展国家为3.3%,中国仅为2.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从199O年的3.10%下降到1995年的2.45%,直到1996年开始回升,也只有2.47%, 1998年为2.55%,远远低于1995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NP4.9%的比例,也低于不发达国家平均4.1%的水平。

我国人均、生均教育经费与国外相比,更是少得可怜。1998年是我国最高的一年,人均教育经费才167元,生均教育经费946元。而日本1990年就达到人均教育经费为2O万日元。生均教育经费93万元。德国1992年人均教育经费8050法郎,生均教育经费28100法郎。1995年世办人均教育经费为241美元,生均教育经费1273美元。世界人均教育经费是我国的11.4倍多,世界生均教育经费是我国11.1倍多。

(二)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

从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分配比例来看,1900年我国初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32.7%,中等教育占34.4%,高等教育占18.6%,与世界部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居中等水平。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远小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规模,普及义务教育是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府投入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比重高了一点,而初等教育相对来说低了一点。

从我国三级学生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来看,199O年为0.05:0.15:1.93,同其它一些国家相比相差悬殊。我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经费相当于培养36.6个小学生,12.2个中学生。另外,1995年,我国普通小学、中学、高校生均经费分别为265.78元,605.97元,5442.O9元,小学、中学、大学生均经费之比为1:2.28:2O.47。而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为1:1.7:8,发达国家为1:1.1:4.3。我国小学生均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高校生均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却超过了许多。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我国初等中等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既有严重短缺的一面,又存在着使用效率不高的一面。我国高校规模较小,师生比较高。1994年我国高校师生比例1:7.75,平均规模2591人,与1994年发达国家高校平均规模4000人相比,要低1401人。1995年高校平均规模2757人,师生比例1:8.9。日本高校平均规模达到4489人,师生比1:18.5。我国1998年高校平均规模3335人,师生比例1:9.81。师生比例最高年限1998年1:9.81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如美国1992年师生比1:18.2,英国1988年1:15,法国1981年1:17,加拿大1987年1:13.1,我国师生比高得多。

我国职工占教职工的比重过大。1994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39.64万人,而职工64.39万人,是专任教师的1.6倍,占总人数的63%,中学专任教师391.14万人,职工145.40万人,占总数的37%。日本94年高校专任教师28.2万人,职工才63888人,占总人数的22%。中学教师273527人,职工41191人,占总数的15%。我国高校职工占总人数的比例是日本的3.3倍,中学是日本的2倍,以后几年,我国情况稍有改变,1998年高校专任教师40.72万人,职工62.24万人,占总人数的6O%。职工占的比例仍然很高。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设备闲置,利用率低。从教室的利用率来看,据调查,北京几所高校1992年生均教室面积为3.78平方米。而美国加利弗尼亚州立大学(教学型)生均不足0.48平方米,德克萨斯A&M大学生均不足0.66平方米。从实验室和利用率来看,笔者对本校实验室使用调查,每个基础实验室每周平均8~1O学时,专业实验室利用率更低。而加利弗尼亚州立基础实验室每周27.5学时,专业实验室每周22学时。另外,笔者对本校图书、仪器设备进行调查。备院系都设有资料室,图书馆又分为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师两馆。由于系里资料室只向本系师生开放,研究生、教师的图书馆不向本科生开放,系资料室和研究生、教师图书馆利用率很低,有时候才3、5个人。这种分系分层次设馆,造成图书大量重复购置,使用率很低。全校的仪器设备有30~40%处于闲置状态。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使用率每年不到200小时。

(四)筹措教育经费的法规和政策难以落实近年来已颁布的有关法规和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不少政策,落实起来举步维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至今没有一个切实严肃的操作实施方案,使近年来不但没有日益接近这一目标,反而呈停滞下滑之势。1990年这一比例为3.1O%,1992年为2.73%,1993年为2.54%,1995年2.45%,1996年为2.47%,1997年为2.5O%,1998年为2.55%,今年已是2000年,离4%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又如《教育法》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共经费逐年有所增长。"1995年全国16个省、1996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兑现。1997年仅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一些省、自区甚至连续几年都没达到。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政策,相当多的地方未做到足额征收,目前全国实征数平均只占应征数的50%左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省级政府教育经费同样或更大增加力度"并未实施……教育经费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教育财政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人治,随意性行为较多。

二、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发挥国家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通过征收教育税,发行教育彩票,建立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发展私立民办学校,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提高投入总量。

1.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财政预算内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安排教育经费预算,确保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明确中央、省、县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

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提高到57%,其支出范围减少到国防、外交、重点建设、中央行政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等项目。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20%,且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省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3O%~35%,省以下政府(县、乡)占5O-45%,并酌情每年增加一二个百分点。

另外,各级财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每年均有一笔数量可观的超收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每年超收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2.重构税种,征收教育税

目前,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虽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毕竟不是税。实际征收工作中,征收部门往往先保税后收费,缴纳单位或个人一般情况下也重税轻费,使这些难以做到足额征收,漏征面很宽。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可借鉴美国为解决教育经费而征收的专门税:教育税。9O年代以来,美国有28个州设教育专门税,所开税种少的有1-2种,多的设几种,依靠专门税来解决部分教育款项来源。我国可开征教育税,取代目前各种名目的教育费附加及其类似的项目,同时适当拓宽税基。不仅有利于足额征收教育费用,而且有利于教育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

3.建立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及贷款机制

非义务教育在明确主渠道担负一定培养费用的情况下,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和成本分担的原则进行收费。美国从1980-1981年度到1993-1994年度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变化显著,高等教育学费收入占总经费从27%增长到37%,增长率为37%,而州政府拨款占总经费的40%下降到31%,下降率为22.5%。学费急剧增长,学生借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