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香港金融业百年》 海外信托银行事件始末

2023-08-12 05:11:23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银行业是一个高杠杆的行业,如果部分贷款不能收回,银行就可能会破产。某个银行的严重问题就可能会导致挤兑的发生,并波及到其他的银行,从而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正因为如此,银行业也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

战后香港的银行业也是高度管制的;1980年,管制放开。看看香港过去近百年银行业的变迁,对我们理解银行业的风险很有益处。

东亚银行:

东亚银行创办于1919年。创始人简东浦(1887-1963),出生于银行世家。简东浦经营作风相当稳健,当香港银行界不顾后果地恶性竞争时,他力排众议,顶住暗流。很像巴菲特旗下的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当保费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时,宁愿不接保单。

简东浦不仅在东亚银行贯彻审慎、稳健的经营方针,而且对经常对香港的同业,耳提面命,不遗余力(永隆银行伍宜孙语,永隆银行于2008年被招商银行收购)。东亚银行一直是香港华资银行中公认的领头羊,但是由于其经营过于保守,在60年的早期,东亚银行的规模开始落后于恒生银行。截止2011年底,东亚银行的存款总额约为5000亿港币,恒生银行约为7300亿港币,是东亚银行的1.46倍。

恒生银行

恒生银行创办于1933年3月3日。四位创始人中何善衡(1900-1997)对恒生的发展影响最大。恒生银行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形象是:“诚恳待人、服务周到”,这与何善衡的待人之道有莫大的关系。恒生银行创办不久就将业务拓展到内地的大城市广州、上海和汉口。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内地大城市的富人纷纷南下,或急于将银元兑换成港币。由于恒生已经在内地大城市建立了网络,故生意火爆。内地的富人在当地的恒生银行将银元兑换成港币,恒生将银元用货车运回香港。同时内地富人携带港币到香港,再到恒生银行将港币兑换成银元。在此过程中,恒生从中收取佣金(汇兑差),赚了大钱。

二战结束后,国共又爆发内战。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法币)贬值严重,大陆民众纷纷将手上的法币兑换成外币(主要是港元和美元)和黄金。大量的资金通过不同的渠道流入香港 有人估计1947-1950年之间流入香港的资金,加上无形的贸易顺差,相当于国民所得的48%。大量资金来港之后从事外汇及黄金的买卖和炒作。很多金商从欧洲或南非进口黄金,在香港市场上抛售。与金商关系良好的银行可大做黄金、外汇买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恒生银行,当时香港市场上的黄金交易者都唯恒生银行的马首是瞻。恒生银行在黄金买卖中几乎可以控制市场,二战后这几年恒生银行在此波黄金炒卖中赚钱了丰厚的利润。黄金的炒作(价格暴涨暴跌)扰乱了香港的金融秩序1949年香港政府取消黄金的自由买卖,不再批准进口黄金。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随后即实行了非常严厉的外汇管制。及至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联合国对新中国实行贸易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也迅速萎缩。银行的外汇业务也一蹶不振。

1950年之后,香港的经济也开始了转型。受解放战争的影响,内地的一批企业家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约5亿美元的资金,一大批从海外订购的设备(主要是纺织机器),相应的技术、人才及市场联系。同时,大批内地无业人士涌入香港,寻找生计。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的组合,为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由于香港人口激增,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收入水准提高,所以房地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香港的银行从黄金、外汇的炒卖逐渐转向为工业和房地产业提供贷款。素以稳健经营著称的东亚银行也开始调整其经营方针,成为少数几个重视工业贷款的银行之一。东亚银行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仍然维持其一贯审慎经营的方针,如重视存款户的素质,继续维持流动资金比率在高水准上。这些审慎的经营方针,使得东亚银行在后来的银行危机中免遭厄运,但是其华资银行领头羊的位置逐渐被恒生银行所取代。恒生银行的存款规模在60年代就超过了东亚银行。

50年代是恒生银行逐渐取代东亚银行成为华资银行零头羊的关键10年。恒生的竞争策略独树一帜。在存款方面,重视香港的底层民众,为他们提供热情的服务。许多香港普通市民觉得大银行高不可攀,纷纷转向恒生银行。

在贷款方面,恒生银行主要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主要是一些制衣、玩具、塑料、五金及电子业的厂商。不少早期得到恒生帮助的小公司,后来都成长为大公司、大集团。这些公司对恒生的早期帮助铭记于心,至今仍然是恒生的大主顾。

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资金成本低和坏账比率低。而资金成本低是坏账比率低的前提,因为自由资金成本低了才不会去追逐那些高回报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资产。

香港二战前的挤兑风潮

1924年6月,华商银行因从事外汇炒卖遭受严重损失,触发挤兑风潮,被迫暂停支付储户存款,最后倒闭。

1935年1月,嘉华银行因其广州分行过度发展物业按揭而无力支付储户的提款,被迫暂停营业。此事也波及到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银行、工商银行。受挤兑风潮的影响,大批存款户到东亚银行提款,东亚银行将一箱箱的银元和金条搬到营业大堂堆放,才得以渡过危机。

聊创兴银行的挤兑风潮

廖宝珊,广东潮阳人。1900年出生,1941年来香港。先在油庄打工,后自立门户,经营油、盐、米、粮等小生意。累积资本后,经营布匹生意。后投资地产业,炒卖地皮和黄金,获东亚银行简东浦帮助甚大。

1948年廖宝珊创办聊创兴银行,打破银行传统,延长银行的营业时间。同时对小额存款实现高息揽存。再运用银行的存款大量采购西环的货仓和电厂用地,发展住宅楼宇。50年的,西环的面貌开始改观,地价和楼价上升,廖宝珊的财富急增。

聊创兴银行的经营策略相当冒进,一方面高息吸引存款,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贷款投入风险较高的房地产行业。1960年末,廖创兴银行的存款1.09亿元,贷款7357万元(含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同时银行投资房地产852万元。

1961年4月,九龙巴士新股上市,拟融资4500万港元,获5.5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5亿港币。随后怡和在5月发行新股上市,拟融资1500万港元,获56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8亿港币。这直接导致了银行体系资金紧张,对中小银行压力尤甚。

6月香港传言廖宝珊被港府警察侦查,虽然香港警务处长出来辟谣,但却触发了聊创兴银行的挤兑风潮。3天内2万储户,提走约3000万存款。后汇丰和渣打出面支持聊创兴银行,挤兑风潮才渐平息。但此次挤兑风潮对廖创兴银行和廖宝珊本人打击甚大,一个月之后廖宝珊因脑溢血病逝。之后聊创兴银行的经营策略转向保守。

1973年,聊创兴银行引入日本三菱银行,出让股份25%。目前东京三菱银行的持股比例已经降到10%。1994年聊创兴银行从聊创兴企业有限公司(194.hk)分拆上市,代码1111.hk。2006年改名创兴银行,以淡化廖氏家族的影响。银行的大股东仍为廖氏家族。

1965年香港银行危机

明德银号创办于1940年初初,早期专注美元汇兑。50年代后积极投身房地产买卖。1964年香港房地产价格急跌之后,明德虽然拥有不少落成或在建物业,但已无力偿还债务。

1965年1月中旬,农历春节前,市场对货币的季节性需求增加。市场上开始传言明德银行发生资金困难。1月23日,明德的美元支票遭到拒付。3天后,部分存款大户到明德提款,银行无足够的现款支付。消息传出,大小客户纷纷涌至。香港政府只好接管明德银号,法院宣布明德破产。

明德银号破产之后,更大的危机接踵而来。冒进有余而稳健不足的广东信托商业银行成为挤兑风潮的第二个目标。之后挤兑风潮蔓延到恒生、广安、道亨和永隆等银行。虽然汇丰发布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