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流动性分析手册:一文读懂信贷收支表 李奇霖, 红塔证券 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孙永乐, 红塔证券 研究所 来   源:宏观分析笔记 此前我们已经分析了央...  外币理财定义

2023-08-14 07:12:39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来源:雪球App,作者: 银行观察,(https://xueqiu.com/3959036576/226337246)

李奇霖,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孙永乐,红塔证券研究所

来   源:宏观分析笔记

此前我们已经分析了央行资产负债表和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在这一篇里,我们将目光转向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

01

信贷收支表概览

1.1.不同口径信贷收支表之间的关系

信贷收支表着眼于反映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是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编制而成的,可以说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体两面。和资产负债表一样,央行在每个月的中下旬会在官网上公布信贷收支表数据。

按照此前央行文件的表述,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按照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涵盖了所有的金融机构。

第二层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和银行业非存款类信贷收支表。其中,银行业非存款类机构主要是指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及贷款公司等。

第三层是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再划分为人民银行信贷收支表与银行业存款类信贷收支表(见图1)。

根据《存款类统计口径及报表归属调整》显示,隶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但是央行并不会每个月都公布所有不同类型机构的信贷收支表数据。目前,央行公布的数据按照统计主体、统计比重划分一共包括9个表格。

一来,央行公布金融机构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表,并且按照币种的不同,分为人民币、外汇和本外币口径统计,即央行一共会公布6个表格(2个主体×3个币种)。

二来,除了这6个表格之外,央行还会额外公布3个表格,分别为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全国性大型银行和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其中四家大型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大型银行除上述四家外还包括了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和国开行;中小型银行则包括了股份行、城商行等其他商业银行。

对于这9张表,我们需要关注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央行在编制报表时会使用汇总、合并与轧差三种办法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汇总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口径下的同一指标逐一进行加总,类似于1+1=2等。比如,人民币口径的境内存款+外汇口径的境内存款=本外币口径的境内存款。

合并是在相加时将报表主体间的债务/债权互相抵消。比如A银行发行了一笔同业存单来募集资金,这一笔同业存单最后由B银行购入持有。因为A、B共同纳入到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统计口径,所以在数据合并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就被抵消了。

轧差是指将来源方和运用方的两侧数据以做差的形式划归到一端,使得报表中某一端的细项消失。比如资产端科目A和负债端科目B在报表合并的时候,出于简化等方面的考虑会进行抵消,然后剩余的规模会被计入到其他资产科目。

如科目A的规模为300亿,科目B的规模为100亿元,那么双方轧差之后的200亿元会被计入到其他资产科目下,科目A和科目B则不再出现。

在这三种编制方法下,9张信贷收支表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接下来我们会结合这几张表来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二,上层的规模并不一定比下一层级的规模大。从数据上我们会发现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表规模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会大于金融机构的规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主要是因为在报表合并的时候,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被合并消除掉了。

金融机构相比于存款类机构多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如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那么在将存款类机构信贷收支表整合成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时候,第一步一般是将彼此的业务往来合并掉,如信托等公司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便会被合并处理掉。

从下表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金融机构科目中小于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主要有这么几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金融债券、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和债券投资。

第二步则是加上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其他业务规模,如信托公司发放给企业的贷款等等。从下表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金融机构科目中住户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等指标的规模会大于存款类金融机构。

这时候如果同业业务的规模比较大,业务规模被合并之后就会导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规模不升反降。

这一点也能够从差值的历史走势上看出来,在2016年之前因为金融同业业务迅速发展,所以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存款类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和信托)之间的业务规模比较大。

这就使得这一时期存款类机构的总规模会明显高于金融机构。而随着金融监管的趋严,金融同业业务往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逐渐降低了。

另外,在部分时期,因为银行业非存款机构的非同业业务规模比较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表规模是大于存款类机构的。比如在2018年初的时候,因为信托贷款等规模依旧位于高位,这使得当时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规模更大。

另外,如果看到表1,我们会想到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金融机构的境内存款规模会比存款类机构高。

按照理论上来说,金融机构是加上了银行业非存款类机构的信贷收支表,而非存款类机构既然不能够面向公众吸收存款,那么为什么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在汇总后规模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呢?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名下的保证金存款和股东存款有关。

比如按照规定,目前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吸收非银行股东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另外,在进行业务时,金融租赁公司也可以向承租人收取以现金形式支付的保证金存款。同时,按照央行规定,金融租赁公司的股东存款和保证金存款是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的。

相应的,这些存款也会被计入到金融机构:境内存款的口径下,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金融机构口径下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等规模会小幅走高。

第三,轧差之后,本外币口径的规模小于人民币口径。

理论上本外币=人民币+外汇,所以本外币口径的总规模应该会大于人民币口径,但是从实际情况上看,人民币口径的规模往往会大于本外币口径的规模。

要想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人民币、外汇与本外币这三种口径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来说,金融机构手上往往同时持有人民币和外汇,市场也同时会有人民币和外汇的借贷需求,所以在统计的时候会先按照币种的不同区分。

比如一家外企如果通过出口商品赚取了100万美元,并将美元存入某银行账户,那么这笔交易是会登记在存款类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下的非金融企业存款科目的。

同一家出口企业在进行生产的时候需要从银行借款800万人民币,而这笔借款则会登记在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下的企(事)业单位贷款科目。

本外币口径则是将本币数据和外汇数据汇总处理后的结果。因为汇总表是按照人民币计价的,所以统计部门会按照央行公布的期末汇率(在央行官网发布的货币统计概览中可以获得)先对外汇数据进行折算。

举个例子,如果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的“各项存款”是100万,同时外汇信贷收支表的“各项存款”是2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期央行公布的期末汇率(假设是6.7:1),本外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存款”就应该是100+20*6.7=234万元。

从下图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民币口径的境内存款+外币口径境内存款×期末汇率=本外币口径的境内存款。

除了项目直接汇总之外,央行在合并报表的时候还需要用到轧差的方法。

对比不同统计口径下信贷收支表,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口径下的统计科目并不一样。

人民币口径和外汇口径信贷收支表的资金来源方包含五个一级科目,但是本外币口径仅包括4个一级科目,且彼此之间也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三张表中都有的科目,我们有,本外币规模=人民币规模+外汇规模×期末汇率(汇总法)。

比如资产端的各项存款、金融债券、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以及负债端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均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

那么对于本外币中不包含的科目是如何进行处理的(主要是上表中标红色的科目)?

先来看本币口径,这一口径一共减少删去了流通中货币、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和黄金占款三项。这三项分别对应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下的储备货币:货币发行(负债项,需删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下的库存现金)、国外资产:外汇(资产项)和国外资产:货币黄金(资产项)。

这里将央行口径下的外汇项目简化可能是因为在统一考虑本外币的时候,外汇占款等数据的存在意义有所减弱,所以做了轧差处理。

外汇口径的信贷收支表则在来源端删去了卖出回购资产、借款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拆入,在运用端删去了买入返售资产和存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款项,这两项也互相对应。

体现在数据上就是(见图7):

本外币信贷收支表:其他项目=人民币口径:(流通中货币+其他-黄金占款-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外汇口径:(其他+卖出回购资产+借款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拆入-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款项)*期末汇率

也正是因为这种轧差,我们才会看到本外币口径的规模是小于人民币口径的。

1.2.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概览

理解了这几点之后,在后续分析时,我们以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口径信贷收支表为重点,对信贷收支表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理。不过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因为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规模很小,因此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和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差异并不大,下文的分析绝大部分同样也适用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央行公布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资金来源端下共有4个一级科目,分别为 :

1)各项存款,是资金来源端最主要的构成科目,2023年4月的规模为250.6万亿,占比为88.9%,位居第一。

该科目下包含两个二级科目:境内存款和境外存款。其中,境内存款下又包含5个三级科目。按照存款单位的不同划分为住户存款(占比为39.2%)、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为26.3%)、机关团体存款(占比为11.4%)、财政性存款(占比为1.9%)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占比为8.8%)。

2)金融债券,占比为4.46%,位居第二。这一项主要是指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如信托机构、证券公司等)持有的由央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如央票、商业银行债、政金债等等)。

即这一项是抵消之后的项目,比如如果A商业银行持有了B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 那么这一笔业务则会被互相抵消,并不体现在这一栏目里面。

3)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规模较小,2023年4月规模仅4.6亿元,可以忽略不计。这一项主要指国内存款类机构从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

4)其他科目,2023年4月规模为18.7万亿,占比为6.6%。和之前在资产负债表里提到的一样,不能归类到上述三个科目里,重要性又不足的科目便会被直接归入到其他科目下。另外,这一科目也承担着配平信贷收支表的功能。

再来看资金运用端,运用端同样有4个一级科目,分别为:

1)各项贷款,占比73.91%,位居第一,是运用端的主要项目。可以说信贷收支表主要就是在讲来源端的各项存款和运用端各项贷款之间的故事。

和来源端类似,各项贷款中最重要的二级科目是境内贷款,占比72.28%。境内贷款按照借贷主体的不同又进一步划分为住户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占比分别为25.3%、45.2%和1.8%。

按照贷款用途这几项下面还会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这一点我们在下文分析的时候会详细讲解。

2)债券投资,占比19.42%,是运用端的第二大项目。该项主要指的是存款类机构持有的各项债券(不包括自己发行的债券)。

3)股权及其他投资,占比6.52%,位居第三。这一项涵盖主体较为宽泛,商业银行对许多实体都有股权投资,均可以算在内,另外一些明股实债的投资也会包含在这一科目下。

4)对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占比0.15%,位居第四。主要指的是我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占比较小,可以忽略。

当然,信贷收支表的结构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先来分析资金来源端。从结构上看,来源端结构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从四个一级分项上看,可以明显看到各项存款占比明显下滑,而其他项的占比则持续上行。

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各项存款的比重从2015年的113%逐渐下滑到了2023年4月的89%。与之对应的则是其他资产项目占比从-15%上行到了6%。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其他资产科目是一个轧差之后的科目,当时因为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规模比较高等原因,在轧差之后,其他资产的规模也就只能转负了。

而近年来受存款外流(比如居民存款搬家)等因素的影响,存款的同比增速不及总体增速,从而使得占比下滑,这一点我们在下文分析时会详细说明。

其他项方面,从图7中可以看到本外币口径其他资产的增长主要是受到人民币口径四项的驱动,进一步拆分的话,这主要由人民币口径下的其他项增长带动的。

第二,从各项存款的结构上看,近年来政府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有所回落,住户存款的占比则有所回升。居民存款占比回升的背后可能与金融严监管时代下,居民存款回流有关。这一点在下文分析居民存款的时候我们会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从政府存款的细分数据上看,政府存款总占比下滑主要是受机关团体存款同比增速下滑影响。这可能和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治理等因素有关。

再来看资金运用端。从结构上看,运用端结构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分项结构来看近年来各项贷款占比和债券投资占比持续回升,而股权及其他投资占比则逐步回落。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金融严监管时代的到来有关。在2017年之前,国内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部分金融机构也会通过股权及其他投资等渠道向影子银行来投放资金。这也推动了当时国内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

而股权类投资的扩张则挤压了银行正常的表内资金投放。体现在数据上就是股权及其他投资的占比从2015年初的6.5%上行到13.7%,同时各项贷款的占比则从79%下滑2016年的69.6%。

2017年之后随着金融严监管时代的到来,影子银行得到了治理,银行表外业务开始回流表内。这也就使得股权及其他投资的占比开始持续回落而各项贷款的占比开始回升。

另外,近年来随着国内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加上表外业务得到规范,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增持债券了。

第二,居民贷款占比回升,而企(事)业单位占比在前期下滑后,近年来有所企稳。

从数据上看居民贷款占境内贷款的比重从2015年的26.8%上升到2023年4月的35.1%;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先下滑后持平,从2015年的71%下滑到了2023年底的62%,近年来则维持在62%左右的水平。

居民贷款占比的提高可能与居民购房等需求带来的中长期贷款高增有关,而企业贷款占比企稳则应该与近几年政策引导银行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关。这两点我们在下文也会涉及,这里不再展开。

02

资金来源方详解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视线放在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资金来源方,按照官方公布的顺序,对细项进行逐一讲解。

2.1.住户存款

在资金来源科目中,境内存款是主要来源项,占比达到了87.7%。同时,该科目又包括了5个子项,这里我们逐一进行拆解。

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央行和各类型商业银行,因为央行并不直接和居民产生业务往来,所以住户存款可以简单理解为居民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各类型存款。截至2023年4月,住户存款规模为110.5万亿元,占比为39.2%,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最主要渠道。

按照存取款方式的不同,居民存款进一步划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及其他存款两类。

活期存款是居民部门在银行的可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截至2023年4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居民部门活期存款34.6万亿元,占资金来源比重12.3%。

定期及其他存款则主要是指居民在金融机构按照约定期限和利率所放置的存款,包括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定活两便存款、协议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等。截至2023年4月,居民部门定期存款规模达到75.9万亿元,占资金来源比重26.96%。

从趋势上看,我们会发现在2014年以前居民存款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此后在2014年初开始明显下滑,2017年之后在定期存款的带动下,占比止跌回升。

我们认为这种走势与国内金融体系的变化存在不小的关系。2013、2014年之前,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并不完善,居民能够接触到的理财产品并不多,在投资时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