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为什么白银越来越稀有而价格却这么低? 现货黄金股票这么看涨还是跌

2023-08-14 11:01:26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为什么白银越来越稀有而价格却这么低?

中世纪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白银会失去自己硬通货的地位。作为一种货币,白银有着太多太多的优点:它耐腐蚀,易于保存;质地柔软,便于分割和铸造;它在地壳中的含量恰到好处,比铜少又比金多,这让它既能充当日常交易的小额货币,也可以在大额贸易中一展拳脚。白银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镑”这个词原本所指代的,就是一金衡制磅重的纯银。

可惜,法国人的失败毁掉了这一切。

一、法国战败与黄金崛起

1815年,滑铁卢的硝烟渐渐散去,拿破仑的百日王朝分崩离析,而英国人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这让英格兰银行行长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为了打赢这场该死的战争,英国不得不在1797年出台了《银行限制法案》,暂停对金币的无限法偿,以便英国政府能够几乎不受限制地从英格兰银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用支持。天量的军费被投入到了反法大业之中, 1810年到1814年间的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40年前几乎翻了一番,英国人民不得不咬紧牙关,忍耐着恶性通货膨胀的苦果。

而现在,战争终于结束了,人们迫切地希望银行能够停止自己滥发纸币的行为。而很快,这种希望就演变成了一场争论:如果纸币不能代表一国货币信用的话,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硬通货呢?

对大部分欧陆国家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白银一直都是世界上流通最为广泛的货币,它价值高、便于分割、产量充足,从中世纪开始就在欧洲的货币流通领域中占据了最为主要的地位。而黄金价值较高,在日常生活使用金币并不是特别方便,所以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在大额交易中使用黄金,而在日常小额交易中使用白银。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威尼斯商人》中曾借巴萨尼奥之口说过:“炫目的黄金,你是米达斯王坚硬的食粮;惨白的银子,你这人们手中来来去去的下贱奴才”,一语道尽了黄金与白银使用场景的不同。

不过对当时的英国来说,事情却有些不同。1696年伟大的艾萨克·牛顿爵士主持了英国的货币重铸工作,这位先贤开动了自己足以算出天体运行规律的大脑,重新判定了金银之间的比价。他试图用自己伟大的智慧来维护白银的特殊地位,然而却因为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失误,导致英国的银币价值被长期低估、而金币价值被长期高估。金银之间的巨大差价使得大家一船船地将白银从英伦三岛运出、又一船船地将黄金运往英国。于是到了19世纪初,即使是再顽固的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黄金已经成为了英国事实上的硬通货。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将牛顿奉为英国实施金本位制的最关键人物,认为正是在牛顿的领导下,英国才得以早于世界一个世纪便抛弃了白银,拥抱了黄金。

所以在一番争论之后,1816年《金本位法案》出炉了,英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每盎司黄金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而银币则成为了黄金的辅币。法案庄严宣告:

金币乃是真正和唯一的价值尺度,在支付过程是无限法偿的;同时为了交易和商业便利,银币的一次性支付不得超过40先令

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英国弃银向金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纪之前,大部分欧洲主要国家的市面上都同时流通着金币和银币两种硬通货。这两种贵金属的流通数量相对稳定,因此两者间的兑换比率也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维持在约1:15.5的比率上。对这些国家来说,在大额贸易中使用金币、在小额日常贸易中使用银币,是一件即合理、又划算的事情。如果像英国一样废除白银的法偿地位,那么他们就必须得为民众的日常贸易制造出一种合适的小额金币来——在工业革命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个头脑理智的人会让工匠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到这种事情中去。

然而工业革命改变了游戏规则,1816年英国出台《金本位法案》的同时,使用蒸汽动力的博尔顿铸造机也被安装到了皇家铸币厂的厂房中。机器的伟力很快就做到了人力所无法企及的事情,超过4275300镑的金币被铸造了出来,并被送往大英帝国各地。而新的印刷技术也很快被应用于纸币生产,于是没过多久英国的银币便彻底失去了自己在小额贸易中的法偿地位。技术所带来的巨变当然不止于此,成为了第一个世界工厂的日不落帝国开始从全球吸纳海量的原料,并将工业品与资本一并出口到世界各地。海量的物资和金钱伴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每次呼吸而脉动,英国人挥舞着金镑,将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很快,英镑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国际货币”,而黄金也开始在潜移默化中撼动着白银的地位。

对于国内同时流通着金币与银币、并且政府为这两种货币提供无限法偿的复本位制国家来说,金银比价的稳定是这套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石。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来源相对单一,可白银却通常是锌、铅等矿产的伴生产物。19世纪中叶,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进步与1859年美国内华达州的银矿大发现,人们迎来了一个白银肆意流淌的时代。从1850年到1902年,每盎司黄金能兑换的白银从16盎司一直飙升到40盎司,巨大的波动让所有采用复本位制的国家吃尽了苦头。每当投机者们发现施行复本位国家的金银比价与市场价格存在套利空间时,他们便会蜂拥而至,用黄金换来更值钱的白银,将其运往银价更高的国家,抑或是反其道而行之。与此同时,强势英镑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则愈发稳固。终于,在1854年,与英国贸易往来密切的葡萄牙成了欧陆主要国家中第一个倒向金本位制的吃螃蟹者。

此时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还在顽强地坚守着金银并行的传统,不过很快,这种坚持就被法国的又一次失败给粉碎掉了:1870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惨败于威廉一世之手,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赔款50亿法郎。于是新崛起的德国顺水推舟地放弃了白银,成为了又一个施行金本位的国家。

而不幸的法国则必须吞下拿破仑三世酿成的苦果,大量的黄金外流不仅使得国内黄金短缺,更糟糕的是刚刚施行金本位制的德国正在市场上抛售白银,这让国际银价大跌。假如法国坚持复本位制,那么国内黄金外流、国外银价大跌必然导致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国内货币供应猛增,从而引起通货膨胀。但转向金本位制的话,刚刚元气大伤的法国政府又无论如何都凑不出足够的黄金来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币。所以再三权衡之后,法国最终暂停了银币的铸造,走上了“跛行金本位制”的道路。

所谓“跛行金本位制”,指的是一国表面上同时认可金币与银币的本位货币地位,并同意对两者进行无限法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却限制银币的自由铸造,并由官方约定金银比价——由于金银复本位制下的金币与银币就像是人的两条腿,现在限制了银币的自由铸造,相当于砍掉了一条腿,所以人们将这种货币制度形象地称为“跛行金本位制”。

跛行金本位制虽然并不完美,却解决了国内原本就流通着大量银币的复本位制国家所面临的难题:施行了跛行金本位制后,银币虽然名义上还是本位货币,却因为不能随意自由铸造、又被政府限制住了与黄金的兑换比而被牢牢锁死,因此政府再也不用为金银比的波动而发愁;同时政府也无需拿出大量黄金来兑换市面上流通的银币,这使得一些“囊中羞涩”的国家也能顺利过渡到事实上的金本位制。所以很快,黄金,而非白银,成为了世界货币体系真正的主宰者。

二、白银法案与银本位制的末路

大名鼎鼎的大卫·休谟曾为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构造过一个十分完美的模型,这就是物价——现金流动模型。这个模型的原理十分简单:假如所有国家都施行金本位制的话,那么一国的货物出口,必然伴随着黄金的流入;而一国的贸易赤字——也就是说进口太多,出口不够——则必然伴随着黄金的流出,黄金流出导致国内货币总量减少,物价就会下降;而黄金流入的国家货币总量增加,物价则会上升,那么原本贸易赤字的国家,由于物价下降而导致其出口商品重新具备了竞争力;原本贸易顺差的国家则会因为物价上涨导致出口失去竞争力,进口扩大,这样一来一去,最后达到贸易平衡。

这种货币体系看似简单,却出乎意料的稳定。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金本位制在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外的时间里一直运转良好。不但很快,它就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挑战。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忽然崩盘。大萧条就像是一场瘟疫,迅速席卷了全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制下,有限的黄金数量无法跟上商品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是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受限于金本位制下“无限法偿”这一铁律的各国政府又无法随意滥发纸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币供应,使得政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萧条的蔓延。几乎每个政客都绞尽脑汁,试图用自己的办法来解决这次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危机。而一些人则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施行银本位的主要国家,中国在这次大萧条中受到的冲击要比欧美各国小得多,不过这也让她成为了一小撮美国政客眼中的“救命稻草”。曾任犹他州参议员的弗兰克·丁·坎农义愤填膺地对别人说:“我们(通过低银价)已经几乎摧毁了中国的购买能力!”在他们看来,长期低迷的世界银价使得中国的数亿人口无法发挥他们的消费潜能,他们坚信,银价的提升能够有效地刺激中国人的消费需求,从而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滞销商品打开销路。这些人还抛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怪谈:如果银价持续低迷的话,那么缺乏购买力的中国最终将不得不放弃美国的工业品,转而发展属于自己的民族工业,从而对美国的工业形成实质性的伤害。

这种论调巧妙地将欧美世界传统的“黄祸论”与大萧条结合在了一起,对人性中贪婪与恐惧情绪的利用可谓恰到好处。很快,持有这种论调的人就多了起来,他们鼓吹“美国与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声称要教会中国人民吸卷烟、修公路、吃面包——这样一来,美国国内那些过剩的烟草、汽车和小麦就会被大量消耗,美国就能够安然度过这次史无前例的大危机。但所有这一切美妙景象的前提,是银价必须飙升。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这些“白银论者”嗤之以鼻,他指出,恶意地抬高世界银价只会摧毁中国的出口贸易,让这个国家陷入最艰难的财政困境之中,其他经济学家的看法也跟他差不多。然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却不敢慢待这些“白银论者”,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他决定听从这些人的建议,提高银价。

罗斯福听从这些人建议的原因非常简单:持有“白银论”的人大多是来自犹他州、爱达荷州、亚利桑那州、蒙大拿州、内华达州、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等西部七州的参议员,而这七州是美国的主要产银州。虽然美国的白银工业在整个国家GDP中的占比并不是很高,然而这七个州却拥有足足十四名参议员,占到了当时美国参议院总席位的1/10以上。取得“白银集团”的支持,对罗斯福新政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实际上这并不是“白银集团”第一次要求提高银价了。19世纪5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施行金本位制,白银逐渐从一种货币变成了一种商品,而作为一种质地柔软、数量又相对稀少的金属,白银的商业用途着实有限,因此它的价格始终萎靡不振,这让西部州的银矿主们伤透了脑筋。因此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美国国会中的“白银集团”就先后数次要求立法,由美国政府出面直接“救市”,收购大量白银以抬高银价。只不过在当时各国陆续放弃金银复本位制的大环境下,这些异想天开的法案最终大多无疾而终。不过这一次,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

1933年在经过反复权衡之后,罗斯福最终做出了让步,以政府直接收购白银为代价,换取了“白银集团”对国家复兴计划的支持。5月,《托马斯修正案》闪亮登场,该修正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用超过市场水平的价格收购白银,国际银价受到刺激,银价开始升高。中国商界对此震怖不已,而1933年6月召开的伦敦经济会议,成为了中美沟通的最佳渠道。这次会议是世界各国解决大萧条、稳定各国币值的一次尝试,但也被美国“白银集团”视为自己“为白银做点什么”的难得机会。因此美国在参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项不可理喻的条件:这次经济会议必须就白银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否则美国将拒绝参加会议。

由于当时的世界主要国家中只有中国还在施行银本位,因此所谓的“白银问题”实际上就是中美之间的博弈。美方代表是内华达州参议员、坚定的“白银论”者、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毕得门,而中方代表则是哈佛大学高材生,国舅爷宋子文。在出发之前,宋子文曾经公开反对过美国抬升银价的行为。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次宋子文在见到美国人时却一反常态,提出了“过高的银价并不一定有害”的论调!他甚至对记者公然宣称,中国代表团在白银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政策是一致的。

一时间舆论哗然,后人揣测,宋子文可能是想以这种方式来换取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但无论如何,“白银集团”心心念念的事情变成了现实。1933年7月22日,中、美、印、西(班牙)、墨等几个世界主要产银/用银国签署了伦敦白银协定,协定宣称要在四年的时间里逐步调节世界银价,中国承诺不出售任何被当成货币使用的白银,而西班牙和印度则将本国每年抛售的白银数量限制在500万和3500万盎司的数量上,美国则承诺每年购买2400盎司——相当于美国1932年全部产量——的白银。于是毕得门一下子成为了“白银集团”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抬升了世界银价,并成功地让美国政府成为了国内银矿的接盘侠!毕德门挥舞着这份协定回到了国内,以此要挟罗斯福进一步提高白银收购力度。在白银集团的胁迫之下,最终罗斯福于1933年12月下令要求美国铸币厂以0.64美元/盎司的价格收购国内新产出的白银,而此时美国国内银价不过是0.44美元/盎司!

巨大的利益使得“白银集团”胃口大开,他们明白,美国国内民众不会对本国政府长期以畸形价格收购国内白银这事熟视无睹的。因此他们必须更进一步,强迫政府从全世界收购白银,人为抬高国际银价,让畸形的白银收购价格变得合理,最终达到补贴美国白银工业的目的。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1934年6月11日罗斯福签署了臭名昭著的《购银法案》,规定美国政府必须将白银纳入货币储备之中,让白银至少达到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以上或是银价能够上升到每盎司1.29美元;同时美国财政部有权根据美国之国家利益,决定采取何种手段在国内外市场上收购白银。

国际银价迅速做出了反应:1933年伦敦市场上每盎司纯银还只要18.2便士;而1935年5月就飙到了33.8便士,涨了差不多一倍。而中国人则惊恐地看着白花花地银子不受控制地流向了美国——1934年和1935年,平均每年有超过1.8亿两的银子外流,大家还来不及好好品味一下手里货币升值的快乐,就先体会到了“钱荒”的痛苦——市面上没有银元可用了。

现代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缩减会导致严重的需求衰退,打击一国经济。国民政府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然而问题在于向外输送白银最起劲的几位全都是他得罪不起的主:掌握了上海银元库存差不多一半的外资银行,在1934年疯狂输出了价值近两亿元的白银,大家愉快地将中国的银元融化后铸成银条,再送上开往美国的轮船;而另一边,日本人也在华北地区四处出击,大肆进行白银走私套利,蒋介石得到的报告是日本人“每月约有四百余万元之巨数流出国外”。货币供给不足和货币升值所带来的双重打击也让民族资本大受打击,1935年上海31家纱厂中有8家停工,就连面粉厂都关了一大半。“白银集团”口中的“中国人购买力疯狂提升、大量消费美国工业品”的美妙情况根本没有实现,原本在大萧条中还能勉强生存的中国在《白银法案》的强力一击下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不过此时,“白银集团”已经不再关心这种事了。

这次“购银法案”的胜利是美国“白银集团”最后的狂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恶化,南京国民政府最终选择了法币改革,彻底放弃银本位制度;而安然度过了自己第一个任期的罗斯福也稳稳地握住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再需要向“白银集团”卑躬屈膝。据统计,1939年美国的全部银矿从业者加到一起也不过五千余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群体,却通过“白银法案”和其他一系列政策从政府手中“勒索”走了近15亿美元!

不过无论如何,属于白银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三、商品白银:另一种疯狂

20世纪30年代美国“白银集团”的努力最终导致了世界上硕果仅存的银本位国家——中国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货币制度,被迫进行了法币改革。从此,白银彻底从一种货币变成了一种商品。作为一种商品,白银的导电性与导热性在金属单质中首屈一指,因此它很快就在战争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用途: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向德意日法西斯宣战,黄铜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很快就陷入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之中。危机中的人们想起了被高价收购的白银,1942年4月7日,美国战争生产委员会主席唐纳德·纳尔逊宣布,数万吨白银将被政府借予国防工厂使用。

纳尔逊并没有向民众披露这些白银的具体用途——最终超过1.2万吨的白银被用于曼哈顿计划,美国人用这种银白色的金属充当电磁离心机中的线圈,从而获得了传统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巨大磁力,制造出了原子弹。

这可能是人类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单一用银工程,此后战争结束,白银重新成为了一种普通的大宗商品。工业上虽然会用到这种延展性、导电性与导热性都极佳的金属,但它昂贵的价格却限制了它的用途。今天电气领域中的白银通常被用于断路器、开关和其他关键元器件上,几乎没有人会选择用白银来做导线。

因此国际银价在二战后始终波澜不惊,跟石油这样的工业新贵比起来,白银在大宗商品贸易中始终不瘟不火,泛善可陈。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邦克·亨特盯上了白银。

邦克·亨特是20世纪60年代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亨特家族的普莱西德石油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然而1973年6月,卡扎菲突然宣布了将邦克·亨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资产国有化的消息,让这位顶级富豪遭受重创。此后他一直对“不受外国和国内政府不当行为影响”的财富情有独钟,而他瞄准的,正是白银。

邦克·亨特认为,白银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而其价值长期以来被人低估,大量银矿的关闭使得工业需求与新出产的白银之间存在缺口,这意味着白银具有良好的升值空间,能够成为理想的财富储藏对象。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他陆续购买了数以万盎司计的白银,并将其储藏在自家的农场里。不过很快,他就敏锐地发现市面上流通的白银期货数量有限,因此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被操控对象,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兄弟,赫伯特·亨特,两人决定联起手来,玩一票大的。

从1973年开始,亨特兄弟陆续购入了几千万盎司的白银。整个白银市场如预料的那般被他们揽入了怀中。1973年11月,纽约交易所的白银期货价格是2.8美元/盎司,到了12月,就涨到了3.04美元/盎司,然而亨特兄弟还不知足,他们希望能将白银推上巅峰。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次白银牛市开始了,从1973年到1979年,亨特兄弟吃下了约两亿盎司的白银,在他们的刻意操纵下,白银价格一路走高,在1979年底达到了19美元/盎司的惊人水平。然而这两兄弟还不知足,他们疯狂贷款,继续在市场上吃进白银,硬是在1980年初将白银推上了50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点。

整个市场开始变得癫狂了,美国各地开始出现了一系列诡异的入室盗窃案件:胆大包天的窃贼撬开门锁,然后来到餐厅,将家里的银质餐具一扫而空;品行不端的青少年将目光投向了自家的银制刀叉,把它们悄悄从家里带出去高价卖掉;人们疯狂地搜刮着自己家中的银器,一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董正被毫不留情地熔掉又重铸成银条!不断走高的银价甚至使得沉寂多年的国际白银走私卷土重来——无数印度人正摘下自己身上的银饰,然后它们熔化后藏到货物里送往美国!

过去几百年中,难以计数的白银在日常流通中被沉淀了下来,根据后来专家的保守估计,仅在美国,就有超过25亿盎司的各种银制品存于民间。数量如此庞大的白银一旦重新出现在流通领域,足以粉碎一切阻挡它们的人或事物。因此在1980年年初,亨特兄弟的投机行为开始与天量的现货白银互相对撞,纽交所的白银价格波动有时甚至能达到30%,大家被这种完全丧失理性的行情震惊得目瞪口呆,一些生性谨慎的投资商甚至完全抛弃了白银交易。最后交易所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们要修改现有规则,制止这场闹剧。

1980年1月21日,纽交所宣布白银期货进入“紧急状态”,并“限制所有交割月份的纽约商品交易所白银交易仅限于清算”;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紧随其后,在1月22日宣布了自己的清算方案,于是白银价格应声大跌,然后亨特兄弟忽然发现了问题的关键:自己没有钱了!

由于在前期吃进白银时消耗了大量资金,又没有趁着白银高点出货,因此亨特兄弟手上的流动资金早已告罄。更糟糕的是前段时间交易委员会刚刚宣布了新的保证金规则,将白银合约的保证金一下子提高了六倍!因此在白银快速下跌时,亨特兄弟不得不通过借贷的方式来追加保证金,然而华尔街却已经对亨特兄弟失去了信心,就在亨特兄弟四处筹款的当口,之前借款给他们的经纪商却在要求强行平仓!而这一举动无疑又加速了白银的崩盘。

不过搞笑的地方在于,此时亨特兄弟手中依然握着超过6000万盎司的白银,还欠着银行数亿美元的债务,如此天量的资产一旦被抛售的话,必然将导致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结果,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最后政府不得不出面兜底,向亨特兄弟发放了11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以避免市场的崩溃。亨特兄弟原本能够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东山再起,然而祸不单行,从1981年起国际油价连续五年下跌,1986年更是跌破了10美元/桶的大关,因此最后亨特兄弟还是没能逃过破产的噩运。

亨特兄弟的白银投机操纵案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白银投机事件,此后,白银长期保持在了一个较为平稳的价格区间上,只有当国际形势发生动荡时,白银才会与黄金一起,成为资本的避险投资渠道,他们所留下的50美元/盎司的白银历史最高价位至今都没有被突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曲折变迁之后,白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一种工业原料、一种避险资产,一种闪亮的、银白色的、质地柔软的金属。

另关于金本位制与现代外汇体系形成的原理,可见此文: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