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诺亚财富,为何变为“恐怖公司”? 大唐财富的信托安全吗是真的吗知乎

2023-08-14 12:36:27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诺亚财富,为何变为“恐怖公司”?

投资者期许“诺亚”像一艘资本和财富的方舟,但业务频频踩雷,以及后院起火员工控诉降薪事件,都令这艘方舟触上了冰山。

文丨BT财经 Han

8月23日,诺亚控股( http://06686.HK )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未经审核财务业绩。

2023年第二季度的净收入为人民币7.381亿元,较2023年同期同比下跌17.9%,主要由于募集费收入及业绩报酬收入减少;环比来看,净收入较2023年第一季度下跌7.2%,主要由于市场波动情况下业绩报酬收入减少,及部分被募集费收入增加逾一倍所抵销。

可以看出,公司收入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

7月13日,诺亚在二级市场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诺亚财富( http://NOAH.US )以诺亚控股-S为主体,正式登陆港股,完成两地上市,市场不乏为其加冕纽交所+港股“财富管理第一股”双重靓丽光环。此前通过港交所聆讯后,6月22日至7月5日,公司美股上涨了超20%。

不过在港挂牌首日,诺亚控股-S低开低走,开盘后一度大跌超过7%,随后收跌于4.45%。

据诺亚招股书披露,公司经营数据在过去三年节节攀升,注册客户总数由2023年的29.4万名增加至2023年的41.2万名,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8.4%,总募集量也水涨船高,从785亿元增长至972亿元,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1.3%;近三年总资产管理规模稳定在1500亿元以上。

但如果你在搜索引擎输入“诺亚财富”,跳出来的联想词汇却是令人感到不安的“诺亚财富是一家很恐怖的公司”,或者“诺亚财富最近怎么了”这样的词条。

诺亚上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是2023年“承兴案”事件期间。据《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的报道,诺亚财富、京东、苏宁、云南信托、湘财证券(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前东家)等一众公司相继被卷入“承兴案”暴雷事件,又都纷纷撇清关系,令涉事金额高达数十亿元的事件演变为“罗生门”。

“产品经常暴雷,年年总部被拉横幅,这是金融业内人士对诺亚财富的印象,引发外界对公司的专业性质疑”——上述报道中如是写道。

诺亚财富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靓丽的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

近半年业绩遭遇滑铁卢

要知道诺亚财富发生了什么,先要拆解其财报情况。

诺亚的主要业务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其他业务三大板块。尽管招股书里面提到的过去三年业绩增速可观,但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了接近三分之一。其中营收录得7.96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2.25亿元下降35%;净利润录得3.05亿元,同比下滑32.8%。

收入的跌势延续至二季度,当季净收入为人民币7.381亿元,较2023年同期跌幅收窄至17.9%;不过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归属于诺亚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551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5.4%。

细看三大业务,最新的二季报数据显示,当季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其他业务净收入分别同比缩水18.7%、缩水17.9%和增长9.5%。

另一个关键指标客户数量,在一季度也出现下滑,数据显示其活跃客户数目(不包括仅投资公募基金的客户)2023年前3个月为2818人,较去年减少55.3%。这一数据在二季度继续下滑至2272人,同比减少51.4%。

诺亚二季度的业绩承压震荡,市场此前其实已经有所预期。此前的5月中旬《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曾指出,2023年第二季度,诺亚的业绩面临着疫情封控和股市震荡的双重压力,该季度业绩表现恐怕仍不容乐观。毕竟,3月起的疫情期间诺亚上海总部的很多员工被封控在家,业务经理几乎没有办法访问客户;股市震荡也给资管产品的收益率带来压力。

业内人士对诺亚前景的看法,从《经济观察报》援引博通咨询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的观点可见一斑:“诺亚在港交易首日跌破发行价,和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预期不被投资人看好有关,毕竟净利润和客户数下降幅度均较大。”

诺亚财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7.96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2.25亿元的下降35.0%;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3.05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4.54亿元下降32.8%。显而易见的是,诺亚的业绩在明显下滑。

从这组数据可以印证为什么诺亚财富指标客户数量会出现大幅下滑,一旦没有了业绩驱动,投资者自然也不会买单了。

这里引用一下国金证券的分析“诺亚控股的收入由2023年34.1亿元增至2023年43.3亿元,净利润由2023年8.6亿元增长至2023年13.1亿元。国元证券认为,诺亚控股的估值合理,但建议谨慎申购”,分析师的观点是估值合理,那也就意味着诺亚财富没有了上涨逻辑,更何况现在是业绩滑坡的情况下了。

回顾公司过去三年的净利润,2023到2023年分别实现8.64亿元、-7.44亿元和13.06亿元——非常醒目的是,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被砸了一个大坑,这背后就是当时震动市场的“承兴案”。

资管路上频频“踩雷”

其实,诺亚财富几年前早已“踩雷”。

2023年7月,诺亚的一则公告引发业内关注,公司称旗下的歌斐资产管理公司“踩雷”承兴国际控股,涉及资金总额高达34亿元,承兴国际实控人已经被警方刑拘。

公告发布后公司股价直线下跌,2023年7月8日大跌20.43%。当时券商中国也以《意外!A股公司老板被抓,诺亚财富不幸踩雷!在美开盘大跌超20%,饱受拖累,诺亚裂缝渐显》为标题报道了此事。

当时不少购买了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管产品的投资者控诉其“欺诈”的新闻也见诸报端,登上媒体热搜。

有受访的投资者在浦东电视台《浦东新闻》节目中说道“当时说是一个固收类产品,非常非常安全的,一点风险都没有,每年大概是六七个点的利息”,后来仍是血本无归。

后来,2023年8月25日,诺亚财富宣布和涉“承兴案”投资者达成和解协议,相关一次性和解费用金额为18.29亿元,部分计入诺亚2023年第四季度财务数据,也导致了公司2023年亏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诺亚此举相当于“以股换债”,即诺亚财富向投资者提供诺股票,以弥补后者在承兴相关产品的投资损失。

当时,818名受影响客户中的约67.5%相关投资者,选择接受上述和解,占承兴案相关信贷基金未偿余额的70.6%,而诺亚财富也对相关损失进行兑付,并一次性计提18.3亿元,其中包括向未“换股”投资者兑付的约5.3亿元的其他和解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港股诺亚控股也在上市招股书中,透露了事件最新进展。截至2023年底,受影响客户中的约72.7%已接受要约。此外,截至2023年及2023年底,诺亚控股分别录得归因承兴事件的和解开支18.3亿元及1990万元,且对集团最大财务影响将仅为4.33亿元,并已全数确认为开支及或有负债。

诺亚财富的踩雷事件,至今仍有余响在回荡。BT财经发现,直到2023年7月,仍有署名为“诺亚承兴案受害人”的用户,在投资论坛上发表其个人观点,控诉公司道:“背后的道德风险和管理风控能力可想而知。”

“承兴案”并不是诺亚财富踩过的唯一一个雷。2023年3月,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消息指诺亚财富旗下私募产品踩雷9亿元,投资人账面亏损90%。还有投资者曾经表示投资100万元购买的诺亚财富旗下“创世神娱1号私募基金”遭遇逾期却不兑付。对此诺亚财富在官网发布《关于创世神娱基金相关情况的严正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