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龙是否真的存在过? 基金里面债券是稳收益吗是真的吗吗知乎

2023-08-14 12:45:57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龙是否真的存在过?

首先说一点,我们现在的龙的形象是宋代之后才形成的,至少是汉代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会飞能腾云驾雾的龙的形象,这种龙肯定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夏商周时期的龙的形象跟现在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龙形文物来看,可能是夏朝的二里头文化的龙型文物像大蛇,比二里头文化更早的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也像大蛇,而商周时期的有的像大蛇,有的很像鳄鱼。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复原展示),其实是条大蛇,距今约3800~3500年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一看就像条大蛇,不过头部有一类似耳朵的突起,嘴衔禾穗,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距今4000多年

下面是商代时期的龙的形象的文物:

商代龙形觥(出土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

龙形觥2个突起的角

龙形觥上的纹饰

夏、商、周时期各种龙形象

安阳殷墟妇好墓玉龙

为什么能确定商代这样的玉器是龙呢,因为汉代的龙形玉环是这样的。

汉代白玉龙形环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和继承的关系。

再看西周的龙形玉佩,明显是承于商代的玉龙造型。

陕西长安张家坡M60出土的西周玉龙

西周衔尾玉龙

西周玉龙佩,这个头部明显就是鳄鱼头造型!

最早的甲骨文“龙”,是没有腿的,反而像头上长冠的张着大嘴的大蛇,最上部分像个“立”或者“辛”或者“干”字,后来经过逐渐演化才变成今天的“龙”字。

商代子龙鼎的龙字铭文,子龙鼎上出现的铭文“龙”,被证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

商代青铜夔纹蟠龙盘

这是一件商时期的青铜器。铜盘通高26厘米,口径61.5厘米,圆腹圈足。铜盘内用浮雕手法铸出一条蟠龙,龙首昂然挺出于盘心10公分,似乎即将跃出盘中,凌空而去。

不过,我看着这个“龙”头不像龙头,反而像个牛头……哈哈哈,我们都是牛头龙的传人?!

牛龙 (属名:Carnotaurus)又名食肉牛龙、肉食牛龙,属于兽脚亚目角鼻龙下目的阿贝力龙科,是一类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由于头顶有两只触角,顾名思义为牛龙。

下面2个也是商代蟠龙纹盘,我看就是长着黄牛角的纹了身的大头蛇或大头龙,或大眼龙,注意:这种龙也没有腿!

龙字最早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面“龙”的甲骨文及文字演化,我们可以看出,一开始的甲骨文的形态是头上长冠张着大嘴的无足的蛇的形象,西周早期金文把上半部分的头变成了类似“辛(立)”+“月”的形态,再加一条类似“乙”字形的尾巴,但是还是图画文字。春秋晚期时头部彻底演化成了“立”+“月”,并且放大放在了左侧,“乙”字尾巴则变成了“巳”字放在了右侧。再后来到了先秦篆书时,左侧基本保持不变,右侧的“巳”字则变成了“乙”字加“彡”或者“匕”字加“彡”,类似野猪身上的鬃毛或者背上长刺的形象了。再后来,变成了繁体字的“龍”。

鳄鱼背上是有很多的突起的,“龍”字的右边部分的“彡”是否受到了鳄鱼背上的突起的影响才在演化过程中加上?!亦或者古人认为某种动物背部的鬃毛与龙的形象相似?!

龙还有一个异体字“尨”,有4个音:máng méng páng lóng,右边也是匕多了个“彡”。其中一个音 [máng]与蟒相近,是否是因为古人认为龙的形象来源于蟒蛇呢?!不过龙的先秦古音是mong,《集韵》也收录了这个读音。《春秋元命苞》:“龙之言,萌也”。故先秦时的发音与萌相近。

从“尨”的甲骨文及文字演化来看,很显然,“尨”是从多毛的犬----“彡犬”演化来的,到了先秦篆书时,把“犬”字右边的那一捺拉长加了个“彡”。从字形上看很像繁体字的“龍”的右半部分,所以才会成为“龍”的异体字,也正因为如此,繁体字的“龍”才会简化为跟“尨”字型很相似的“龙”字。

有的人认为一开始的“龙”的形象可能也有腿,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象”字的甲骨文演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大象不光把腿画出来,还把弯曲的长鼻子都画出来,很形象。可见,对于一个有腿的动物,古人造象形字时,会很清晰的描述出来。

长冠的蛇目前尚未发现,但是有长“角”的蛇——角蝰。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干燥沙漠地带,中国并没有。

且角蝰也并不是很大的蛇,角蝰的长度平均只有30-60厘米,纪录中最长的角蝰有85厘米长。雌性角蝰的身型较雄性庞大。角蝰的重要特征是它那对各自长在双眼眶上的刺状角鳞。虽然角蝰有点像最早的甲骨文中的“龙”形,但是显然中国在夏商周时代并未到达北非和中东,并且,北非同样古老的文明古国埃及也没有类似中国这种头上长角的龙的形象,埃及崇拜的动物最出名的是蛇,尤其以眼镜王蛇著名,所以角蝰肯定跟龙没有关系。

最早的“龙”形堆塑,发现于距今约7400-82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因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敖汉旗宝国吐乡(现兴隆洼镇)兴隆洼村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前期出土了一个石头堆塑“龙”形图腾,是用猪头骨和石头堆出来的,是没有角和腿的!

可知最早的龙的图腾形象就是来自于猪和其他的动物(很大可能是巨蛇)组合。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从殷商,到西周,再到战国、先秦,以及汉唐,关于龙形象莫衷一是。其来源也众说不一。

最具影响力的认为龙原型来源于巨蛇,不断附加了鹿角、马头、兔眼、鳄鱼腿、鹰爪、虎掌、鱼鳞等,经过长期发展,众多图腾元素集合成中华龙图腾形象。龙图腾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专家学者著述汗牛充栋。

但是,我们目前流传下来的西周春秋时代的文字记载,当时是有捕获“龙”的记录的。虽然具体是什么我们目前不清楚,但是肯定是一种动物。

《礼记·月令》有“季秋七月,伐蛟取鼍”的记载。

这里的“蛟”是什么呢?蛟龙。

“蛟似蛇,四足,龙属。”——《说文》注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漢書·武帝紀】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国语·晋语九》:"鼋鼉鱼鳖,莫不能化。"

鼋鼍,是指巨鳖和猪婆龙(扬子鳄)。

而鼍鼓是当时祭祀中重要的礼器。

商代龙形觥上的纹饰,像不像现在的鳄鱼?被捕获的巨大的湾鳄,身长7-8米西周铜龙,注意铜龙背部的突起

如果仔细对比今天还存在的生物,上面的龙形文物照片,似乎有点像东南亚一带濒临灭绝的湾鳄。湾鳄体长可以达到七米以上,据说目前发现的湾鳄化石最长的长达10米。成年的湾鳄虽然个体庞大,却是卵生。每次产卵20枚~40枚,小的如鸭蛋,大的如鹅蛋大小。刚孵出来的鳄鱼不到20厘米长,果然是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夏商西周中期中国的华北一带气候是比现在要炎热的,那时华北可是有大象、犀牛和竹子大量存在的,对比现在东南亚一带的气候,那时的气候可能接近亚热带气候。

商代子母象尊

小臣艅犀尊(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梁山七器”之一)

商代青铜犀牛觥

而甲骨文和金文中是没有“鳄”字的,“鳄”字最早有个异体字出现在小篆,字形为“虫屰”[è],而扬子鳄古称“鼍”[tuó],夏商周时期并不叫作鳄鱼,哪怕是到了唐宋时期,扬子鳄仍然称之为鼍,亦叫鼍龙或土龙,元明时改称“猪婆龙”。虽然名字中有一个“鳄”字,但是扬子鳄却和我们概念中的鳄鱼不是一回事儿。湾鳄、尼罗鳄、美洲鳄等鳄鱼属于“鳄科”,英文译为crocodile ;而扬子鳄则属于“鼍科(短吻鳄科)”,英文译为alligator 。

从“鼍”字的演化也可以看出,古人造字是比较形象的,有足的和没足的字,区别很大。

从小篆的字形“虫屰”[è]可以看出,最早时鳄鱼用左“虫”+右“屰”来表示,“屰”上边有2个角或者尖,代表鳄鱼的高高突起的2个大眼睛,“虫屰”表示像爬虫一样的长着硕大的眼睛的爬行动物。【說文】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卽浮出,出日南。(日南郡,汉代行政区划,地域在今越南中部地区。汉尺,一丈大约213.5—237.5cm。)

“虫屰”后演变为“虫㖾”和“虫咢”[è](“㖾”通“咢”),右边的“㖾”和“咢”字是鳄鱼外表形象的真实写照,两个口是鳄鱼头部两个鼓起的邪恶眼睛的写照,亦有将两个口解释为表示嘴巴张得极大,而“屰”和“亏”字则是鳄鱼身躯加上灵活有力尾巴的写照。一双凶残的大眼睛或者张得极大的嘴巴加上可以自由灵活摆动的腰腹部和尾部,构成了鳄鱼的整体形象。可以认为“㖾”和“咢”字就是鳄鱼的象形。

我国湖北省东南部有个鄂州的地方,那里湖泊纵横的湿地,丘陵隆起,气候湿润,适宜扬子鳄繁衍生息。有种说法是因为这里古代鳄鱼遍地,因此称为鄂州。而“鄂:咢+阝”,阝是丘陵地带的象形字,表示土地高高低低,又互相连接的样子,一般指的是丘陵地带。所以,咢+阝,指的是鳄鱼遍布的丘陵地带。

但是,这有个问题。

地处汾水西岸至黄河一带鄂河流域,今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一带,据说在商和西周初时是古噩国,甲骨文中就有“噩侯”的记载:“贞,令口从噩侯伐儿方受……”, “……令方从噩侯寇周。”因历史文献中仅有鄂国的记载,噩国史料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一般的看法是噩鄂相通,噩国应就是文献中的鄂国。

噩是一个迁徒频繁的国家,其历史悠久,据说这是一个以捕鳄(应当是鼍,即扬子鳄)为生,且以鳄(应当是鼍,即扬子鳄)为图腾的古老部落,以噩为部落名称,在商代时形成了噩国。这说明,至少商代,黄河中下游曾经也是有鳄鱼(扬子鳄)广泛分布的。有点奇怪,当时鳄鱼肯定不叫“鳄鱼”,叫“鼍”,为啥不叫鼍国?!黑人问号?!

不过,还有种说法认为,目前出土的关于“噩”的青铜器皿造型非常精美,说明古噩国的青铜冶炼技术非常发达,而古噩国的“噩”字的金文又跟“器”字的金文很像,可能古噩国的得名是因为他们擅长制作青铜器皿,“噩”字本意可能是擅长制造器皿一族的族徽。还有人认为“噩”的原意为正言谏诤,在商朝时噩侯担任的职位可能是商朝的谏官,类似后世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之职,巧的是,噩侯在商朝时也是三公之一。正因为其职则之故,商纣王暴虐无道时,才会因强言直谏惹怒了纣王被杀。并且,目前出土的关于“噩侯”的文物并没有鳄鱼纹相关的青铜器,如果噩国真是以鳄鱼为图腾,为啥噩国贵族墓却没有鳄鱼纹相关的陪葬品?不过,没有文献记录佐证,也没有得到考古界的认同,存疑吧。

“噩”的青铜器铭文

西周早期“器”字的金文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国名为“晋”,噩国地近晋都,被晋国所并,为晋国之鄂邑。遗族先南迁到今河南洛阳邙山的鄂里坂一带,后又迁徙到河南南阳及湖北随枣走廊一带,仍叫噩国。(2012年河南南阳新区新店乡夏响铺村发现了20座噩国贵族古墓,青铜器中有关于噩侯和噩侯夫人的文字记录。1958年,湖北随县安居镇羊子山出土了一簋一尊,尊铭为“噩侯弟季乍旅彝”,现藏上海博物馆。按这2个考古发现来看,当时噩国大致范围在今河南南阳至湖北随州一线,并且与当时在随枣走廊一带的曾国在随地相邻。)后被周王室征讨,西周中叶又南迁到今湖北鄂州市城区东,仍叫噩国(鄂国)。周厉王时期,噩侯驭方反周,兵败被俘,噩国从此灭亡。后,崛起的楚国逐渐蚕食占领了其领地,成了南方大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国之别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楚之鄂邑。

从这段历史看,湖北鄂州的得名显然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古鄂国所在,并且春秋战国时为楚国之鄂邑,鄂州在隋朝开皇九年即589年时才由“郢州”改名为“鄂州”,而不是因为这里古代鳄鱼遍地叫鄂州。(๑´ `๑)

不过,也有种说法是,古噩国一直都在河南南阳及湖北随枣走廊一带,并未南迁到湖北鄂州一带,湖北鄂州的这个是同期并存的“东鄂国”,乃是古百越族的一支杨粤(也称之为扬越,杨水一带的粤人)所建之方国,跟古噩国并不是同一个国家,楚国蚕食的是东鄂国。而噩国被周厉王灭亡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其领地则被周厉王之子周宣王转分封给舅父申伯建立了南申国以及其他十几个诸侯国(其中有一个吕国是周宣王另外一个舅父建立的),申国都城就在南阳宛县。随县曾经出土过举世闻名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要是古噩国领地在西周晚期就被楚国给吞并了,那申国如何解释?而且周朝灭掉噩国,自己不要却白白便宜给楚国?这是何道理啊?!而南阳也发现过几座申国贵族古墓可以佐证。鄂州也未出土过关于“噩”的青铜器,反而距离鄂州几百公里的随县出土了不少刻有“噩侯”铭文的青铜器。而河南南阳夏响铺发现的20座噩国古墓,据考证,噩国贵族墓地至少有四代噩侯在此埋葬,年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说明,噩国被周厉王灭国后,把噩国王族置于周王朝统治范围内至少延续到春秋初。

▲噩侯编钟,2012年出土于河南南阳夏响铺噩侯贵族古墓

繁体字的“鱷”字更是迟至三国东吴末西晋初才出现,查资料说“鱷”字六朝时出现,应当指的是三国末东吴时,《三国志·吴书》:“鱷体长二、三丈,有四足,似守宫,食人。”鱷,从魚、噩声,从魚,表示是与鱼类相关的水生生物。噩字是用四个口再加上王字组成的,指的是鳄鱼的嘴巴可以称王。鳄鱼在自然界中,称王称霸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厉害无比的嘴巴,即口。鳄鱼嘴巴的咬合能力可以达到几百公斤。

这时出现的“鱷”字的右边部分为“噩”,恐怕也是因为古噩国是以“噩”为国名并且以鳄鱼为图腾吧。

西晋【左思·吳都賦】【劉淵林註】鱷魚長二丈餘,有四足,似鼉,喙長三尺,甚利齒,虎及大鹿渡水,鱷擊之皆中斷。生則出在沙上乳卵,卵如鴨子,亦有黃白,可食。其頭琢去齒,旬日間更生,廣州有之。

“二丈餘”按魏晋一尺等于24.12厘米,二丈餘当在5米以上。显然,这时的古人已经认识到有种像鼉的鰐魚可以长的很大,长达5米以上。

后演化为“鰐”,今作“鳄”,"咢"有个意思为"血盆大口","鱼"指水生动物,"鱼"和"咢"联合起来表示"一种长有血盆大口的并有灵活有力尾巴的水生生物"。

湾鳄对比扬子鳄,湾鳄比扬子鳄性情凶猛,身长比扬子鳄大多了,扬子鳄身长只有1—2m。扬子鳄属于短吻鳄,而湾鳄则吻较窄长,明显不一样。又,湾鳄的眼大,卵圆形外突,眼睛上方部位通常还有比眼睛还要外突的突起,就像头顶2个突起的角,而扬子鳄不是很明显。如此巨大的四脚怪兽,并且凶猛异常,随着早期的8000年前的无足的“龙”的形象演化到了有四足的“龙”的形像时,如果在夏商西周时期存活在华北地区,被当成“龙”一点也不奇怪吧?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性情温和,战斗力--战五渣的水平,见人就跑,连鸭子在水里扑腾都能把它吓跑,注意:扬子鳄不会吃人!

西周中期后,随着气候变迁,气候变冷,常有干旱,因此许多湖泽淤塞干涸,在地理气候生态的这种巨大变迁下,大象、犀牛等等这些原本生活在华北地区的大型生物逐渐灭绝或者迁徙到南方地区,最终在华北地区完全绝迹,只留下了大量的传说。之后中原地区的人也见不到这些大型动物了。如果那时有一种巨型的湾鳄曾经在华北地区存在过,肯定也是跟大象和犀牛从华北地区一样go die了。

另外一个,唐代时,在广东潮州一代曾经有一种会吃人的鳄鱼存在,据考证可能是一种咸水鳄或者马来鳄,属于湾鳄的一种,韩愈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注中详细描述了这种鳄鱼的形态:“鳄鱼之状,龙头虎爪,蟹目鼍鳞。齿大如锯,连尾长数丈。芒刺成钩,上有胶粘。潜伏水滨,人畜近则以尾击之而食。”

广东顺德博物馆内珍藏的一条6米多长的古鳄鱼骨,它是唐宋时期的马来鳄,出土于勒流龙眼村。

齿大如锯的古鳄鱼头骨

可见韩愈描述的鳄鱼的明显的特点就是“龙头虎爪,蟹目鼍鳞”,我们知道,蟹的眼睛是上突起的,突起的部分就像2个角,而上面商周时期的龙形觥恰恰也有2个突起的小角。

螃蟹高高突起的眼睛,像不像上面的龙形觥的2个角?湾鳄眼睛上方的高高突起,像不像2个角?红框部分像不像角?注意湾鳄背部的一圈圈突起……

红框部分像不像2个角?

用鼍鳞来描述这种鳄鱼的鳞,说明当时鼍(扬子鳄)跟这种鳄鱼是并存的。唐代时的古人是清楚的知道这种鳄鱼和扬子鳄这2种生物是完全不同的。齿大如锯,连尾长数丈。巨大的牙齿像锯子一样,连尾巴长数丈,唐朝时一丈合约今天3米左右,数丈至少也得2-3丈,约6-9米,刚好也就是东南亚一带现存的湾鳄的的身长。要知道我国现今并不存在这种巨型鳄鱼,仅仅只有1-2米长的扬子鳄这种小型鳄鱼。如果今天东南亚湾鳄也灭绝了,谁能相信韩愈所写的那种身长数丈长的巨型鳄鱼曾经在广东生存过,而且还泛滥成灾。

所以有没有可能,夏商周时期,华北地区曾经存在着一种现今已经灭绝几千年的巨型湾鳄,而被古人当成了“龙”?

说个小趣闻,鳄鱼寿命很长,高达100多岁,环球时报消息:孟加拉有条已经有100 岁高龄的鳄鱼,人们为了求得好运,都争相投食献祭,竟让这条贪吃的鳄鱼活活胖死了!对,你没看错,不是撑死...

是胖死,死于肥胖症。

我已经胖死了,请不要理我……

有的沙雕拿12生肖说事,说12生肖里有龙,其他11种生肖都真实存在,所以龙肯定也真实存在……可是,12生肖又不是中国专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啊!远到埃及,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都有各种不同的12生肖,连欧洲都有12生肖!甚至中国国内的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版本的12生肖!

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几个远离中国的文明古国比如埃及、希腊、巴比伦的12生肖没有龙而是有鳄鱼!土耳其的十二生肖的除了第五位是鳄鱼外,其他11生肖跟中国的一样。埃及和越南的十二生肖还有猫呢。云南哀牢山的彝族的12生肖里没有龙而是穿山甲!云南傣族的12生肖里龙的位置是大蛇!新疆维吾尔族的12生肖里龙被鱼替代了!泰国的12生肖里龙被蛇妖给替代了!难不成世界上还有蛇妖?!可见,用12生肖来说明龙真实存在完全是无稽之谈!

另外,考古发现中国的12生肖起源于战国晚期,但在秦汉之际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到了东汉才逐渐有了固定的次序与内涵。一开始的12生肖也没有龙!第5位是“虫”!东汉时才变成了龙!而且东汉时十二生肖并没有流行,普遍使用是在南北朝时期。而文明古国中最早出现十二生肖的是古巴比伦,分别是:猫、犬、蛇、蜣螂、驴、狮、公羊、公牛、隼、猴、鳄、红鹤。(为什么会有蜣螂呢?搞不懂!)然后是埃及、波斯和希腊,再然后是印度和中国。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十二生肖极可能是域外文化采借的结果。

从十二生肖起源于古巴比伦的时间和后续文明出现十二生肖的时间来看,东亚的十二生肖概念是从波斯(继承于古巴比伦和埃及)经中亚传过来的,因为波斯有十二生肖的历史远早于中亚,更早于东亚,这时候中原还是先秦时期呢。先从波斯传入希腊和中亚,然后从中亚传入印度和中原,再传入东亚、东南亚各地区。

明代波斯语著作《回回馆译语》鸟兽门记录元明回回人十二生肖就是今天伊朗的十二生肖:鼠、牛、豹、兔、鲸、蛇、马、羊、猴、鸡、狗、猪。

据现在考证,十二生肖应当来源于天文历法纪年,大部分文明的天文历法都是一年12个月,故发明了12生肖与之相对应。而玛雅文明的历法一年260天,每个月20天,故一年13个月,所以玛雅文明的生肖是13生肖。

还有更特殊的生肖,缅甸人所使用的八生肖。

缅甸人的生肖属相与其他民族的十二生肖不同,他们是按出生日是星期几来决定自己的生肖属相。

缅甸人将星期三这天分开,上半天称为星期三,下半天称为“罗侯”。

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缅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属妙翅鸟,星期一属老虎,星期二属狮子,星期三上半天属双牙象,下半天属无牙象,星期四属老鼠,星期五属天竺鼠,星期六属龙。因此,缅甸人除了每年过一次生日以外,每个星期还过一次“生日”,“常庆常生,常吃常喝”。

至于十二生肖的龙自古以来到底是什么形象呢?我们可以看看目前出土的唐朝时的十二生肖陶俑,看看到底像啥?是不是跟今天的龙一样?

我们再看看古巴比伦崇拜的蛇的形象,叫怒蛇,这个怒蛇和中国传说中的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各种动物的合体组成一只走兽。身上是鳞片,前面两只脚是狮子,后面两只脚是老鹰的爪子,舌头是蛇的,分叉,尾巴上有蝎子的毒勾,头上有犄角。那为什么这么一个合体图像会叫蛇呢?因为这个神兽在阿卡德语叫Muš-ḫuššu,就是大蛇的意思。《阿卡德语简明辞典》(A concise dictionary of Akkadian),“Muš-ḫuššu”解作“蛇龙”(serpent-dragon)。

巴比伦的怒蛇,一作木什胡什,是伊朗巴比伦城的伊什塔尔城门的浅浮雕上描绘的一种生物。这些浮雕从公元前六世纪起就装饰在城墙上。

在古巴比伦神话中,怒蛇出现在创世神话里,是混沌母神迪亚马特创造出来的神兽之一,用来与主神马尔杜克战斗。

▲ 马尔杜克足踏怒蛇

怒蛇的杂糅体态极似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的蛇颈豹:它浑身披鳞,头颈如巨蟒,口吐分叉长信,头顶冠状角,前足如狮,后足如鹰,细长而高耸的尾巴尖上还有一枚蝎子的蜇刺——古人几乎把天上、地下、水里的各种猛兽毒物都附会到怒蛇身上去了。

蛇颈豹

▲ 巴比伦城门之一——伊什塔尔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605-前562年),琉璃砖装饰

怒蛇也是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许德拉的原型,而许德拉也是天文学中的长蛇座取名的来源。在《圣经》次经的但以理书补篇第三:彼勒与大龙中,提到的大龙,可能是怒蛇,因为文中提到的“王”是指尼布甲尼撒,新巴比伦国王。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书《山海经·海外北经》也记载了一种九头蛇怪——相柳,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

而我们的邻居日本的神话传说中也有类似的蛇怪——八岐大蛇,不过是八头八尾的怪物。

古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大战九头蛇许德拉

大禹战相柳

不过上图的相柳是现代人创作的形象,下面才是古人绘画的相柳,浓浓的乡村气息,尴尬还有点萌^_^……

日本神话中的八岐大蛇,跟九头蛇也很像,不过是八头八尾。

中国唐朝时的龙的形象,跟上面巴比伦的怒蛇是不是相似度很高?!注意看这个龙背部的锯齿状突起。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对外交流最开放的时代,文化深受当时的印度,波斯,中亚,西亚国家,还有佛教的影响。

▲ 盛唐鎏金铜走龙,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10.8 x 18 cm,260 g,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