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合成谬误:推荐一本关于日本“衰退”的书 这个话题是从上周直播的时候提起来的,原因是中央财经副主任韩文秀老师在解读中央财经会议精神时提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股票套牢咋办

2023-08-18 00:46:24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合成谬误:推荐一本关于日本“衰退”的书 这个话题是从上周直播的时候提起来的,原因是中央财经副主任韩文秀老师在解读中央财经会议精神时提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来源:雪球App,作者: matias,(https://xueqiu.com/6205861642/207180918)

这个话题是从上周直播的时候提起来的,原因是中央财经副主任韩文秀老师在解读中央财经会议精神时提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这两个呢,都是经济学词汇。但是,我们老祖宗呢,早就有寓言故事或谚语来形容这种经济学词汇。

所谓合成谬误,就是单个个体的决策都是对的,但是,何在一起就是错误的。最典型的就是股灾时候的股民疯狂卖出,大家都卖出,导致供大于求,然后瞬间跌停,最后大家都卖不出去;涨停的时候,是相反。

所谓分解谬误简单说就是以偏概全,一竹杆打翻满船人。比如山东人能喝白酒,老马是山东的,因此,老马也能喝白酒。其实,我一听啤酒就醉了。

主要想说的就是合成谬误。

我们都知道日本有过经济泡沫,包括股市和土地/房子泡沫,最后破灭了,后果非常严重,我们经常在媒体看到什么日本失去的十年或二十年,就是说这个泡沫破裂后的后遗症,严重而且绵长。

在谢玮博士《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经验》一书中,作者提出,因为日本这个泡沫太大了,之前是企业甚至家庭部门都是以利益最大为KPI,因此纷纷上杠杆,结果,最后这个巨大的泡泡破裂之后,企业和家庭的唯一KPI乃至唯一KPI就是活下来,而活下来,首先要避免的破产。而行动就是还债,减少债务。

因此,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把负债最小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

        它们开始减少乃至停止借贷,而且几乎将所有可获得的现金流都用于偿还债务。道理很简单,对于企业来说,生存无疑具有头等重要性。

进一步推演,如果多数企业都奉行“负债最小化”对策,全社会将形成不事生产和投资而专事还债的“合成谬误”,信用开始紧缩。在此局面下,即便银行愿意提供贷款,也没有企业前来借款。用中国的概念来说,就是“全社会有效贷款需求不足”。进一步延伸到宏观层面,在此情况下,即便央行实行货币宽松,银行也不会提供贷款,货币向信用转变的路径被全面堵塞,全社会信用紧缩局面就此形成。

私人部门转向负债最小化目标即没有借贷需求时,经济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期,传统意义上单独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失去了效力,这时的货币政策主要由财政政策决定,即货币供应量只会随着财政政策的扩张而增长,随着财政政策的收缩而下降。抛弃财政支出而一味主张货币主义,只会把经济带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日本GDP和M2,哪怕在泡沫破裂以后,也依然保持增长,但是,居民部门占比下降了。下图更加明显(单位:十亿日元),泡沫破灭后(1990年)后有过惯性上冲,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次新冠后,美联储如此迅速的行动,表明自己可以无限供给,同时,美国的国会也会批准了给予居民部门补贴,让居民部门有消费能力,因为美国的GDP主要是由居民消费支撑的。事实上,美国经济除了供应链中断外,也基本上恢复了正常,失业率也下降,达到了充分就业的水平。

回到日本,因为紧缩,导致另外一个问题:产品或资产售价被压低,最后推演的结果就是导致政府税收下降。单位:十亿日元

我们很难想象,日本GDP持续增加,但是最后税收却一直下降,没有达到1990年的峰值。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日本老龄化增加,老龄化整体上也会减少需求。

GDP=消费者支出+投资+政府支出+净进出口,如果居民不消费,企业不投资扩产,那么就只有政府增加支出来维系GDP。与此同时,企业和居民部门借债最小化,导致钱存在银行, 银行的钱无处放贷,最后咋办?巧了,政府要发行国债,那就来吧,银行的钱去买政府发行的国债,这也变相压低了银行的国债利率。而税收又下降,因此,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从此没有节操的一路攀升。

当然,日本商业银行对待企业贷款的态度,在泡沫破裂以后,也发生了改变,变成风险厌恶型,而无风险的国债,自然成为新的蓄水池。

如果了解过日本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过程就会知道,日本政府和监管机构在货币政策、决策上如何弄巧成拙、婆婆妈妈,最后演变成悲剧。

有兴趣的去了解《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和华尔街行动》一书。

日本当时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做法就是允许商业银行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并且股权的公允值入账,变相就是这一块最后计入净资产。上涨的时候,自然股东权益很多,如果股权暴跌呢?自然是严重缺少资本(股东权益)       

为啥从02年之后开始下降呢?因为日本央行亲自下场买股票了。银行被这些深度亏损的股票套牢,无法脱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日本央行踏上了买买买模式,全球央行直接买入股票,而且是持续买入,甚至买成ETF最大持有人,这在全球也是唯一了。

日本银行购买股票或ETF,跟联储购买美国国债、ABS等一样,一方面是置换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一方面也是给实体经济注入了流动性。

合力之下,虽然居民和企业部门减少债务,依靠政府的发债,日本货币供应依然能保持2~5%的增长。

简单总结就是由于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减少支出,为了防止经济陷入美国大萧条一样的死亡萎缩螺旋,日本政府被迫主动出来承担了增加支出的责任。也相当于选择了短痛不如钝刀割肉的方式。

实际上,我们虽然嘲笑日本失去10年或20年,但,实际上日本企业部门的财务健康水平,在泡沫后是改善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同时,日本政府是不折不扣的作死小能手。每每经济刚刚有复苏的迹象,就开始各种作死,作死方式通常就是要么加税,要么缩减政府支出/发债:身体再好的人,也经不住之后ICU刚拔管之后,就跑去青楼彻夜狂欢三天三夜,三番两次之后,阎王不收,耶稣不要,但再无往日雄风。

回到我们国内,说白了,就是害怕地方政府和各部委同时采取某一政策,比如减少投资,去杠杆,减排,那么,最后汇总后,必然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冲击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预期。不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预期的管理非常重要,一旦民间(企业和居民)达成了某种一致预期,这种预期会自我实现。比如,如果民众和企业,预期要发生恶性通胀,就会提前囤货,导致价格上涨,本来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结果瞬间暴涨;通缩也是如此。

在股市上,如果我们把通胀理解为股票上涨,通缩理解为股票下跌, 你马上就立即预期的重要性了。

日本过去20年的政府和央行对抗通缩的努力,实际上给各国政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很遗憾,在早期,包括日本在内的各种智囊/央行/经济学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个样本。

一直到大概次贷危机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 实际上就是在日本操作基础上的优化(日本央行行长曾写过一本书论述此事);而这次疫情之后,欧美简直就是日本操作的升级版:冲破天际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开运输机撒钱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国至今依然在给符合条件的居民直接发钱,这要是过往,可能是很难想象的,在我们不少人看来,也是很难理解的,甚至也跟不少经济学观点是冲突的。

正如谢博士总结,在通缩预期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必不可少,甚至比货币政策更加有效。

这点上,我们国家实际上是太保守了,错过了最好的实际,因此提出了所谓需求萎缩,预期转弱等情况。据我了解,欧洲,比如法国和德国,这次疫情,如果员工居家办公,部分甚至相当大部分的工资是政府承担的,企业承担一部分。当然,这个是有限额的。像恒大夏博士,联想杨先生,格力董女士等这种工资,政府是不会承担大头的。

这一方面是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企业本身也是受害者),减少企业的损失,政府变相补贴企业,一方面政府直接给员工发钱,也是减少员工的后顾之忧,不至于失业或收入下降太多。

不说现在散发疫情,停工期间的工资如何处理的问题。就算去年2月~3月期间,大量的人在家办公,别说私人企业了,就算不少欧美企业最后都是各种方式跟员工秋后算账,计算工作量,甚至最后被迫用加班、用年假等方式来冲假。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企业股东、企业管理层等素质问题,一方面是我们有关部门缺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不仅仅是给小微企业普惠贷款、减少租金,给企业发放稳岗补贴、缓交或减免社保等,而是应该直接给居民部门发放一定的现金来补偿。

如今疫情已经接近两年了,事实上,哪怕不考虑学而思等这种因为政策被灭绝的行业,就算传统行业或不受政策影响的行业,失业或被企业裁员的数量远远高于去年二季度,更别提疫情之前。

比如时下,正在被疫情影响的西安,整个城市又停下来了。前前后后,至少要2~3周,这期间,不论企业还是居民,甚至当地政府,都要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不积极补偿,最后受损的一定是居民部门。

因为散发的疫情看,比如暑假的南京、扬州,这个月的绍兴,现在的西安,你如何确定明年某个时候,不是你所在的城市?如果你在的城市也封城3~4周,人员禁止流动,公司复工后会如何做呢?管理层一定会思考控制成本,人员是不是太多了。

我们常说,人性经不住测试,不要去测试人性。企业更经不住经济下滑的测试。

这次疫情给居民部门的影响,不亚于97年亚洲金融风暴给香港炒楼人的警示:啊,原来房价还会下跌啊?当我们习惯了中国经济持续较高增速发展,我们收入比较稳定,看起来工作无忧,突然发现:原来下岗或失业,距离我们每个人就差一次领导谈话。

这种担忧下,居民部门如何抉择呢?边际消费一定是下降的。而且,这种预期的影响是深远的,哪怕2023年如非典一样,一夜之间无影无踪,但是,这种病毒已经进入很多的心里,很多人的神经里。

很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农村老人,依然对囤积粮食乐此不彼,怎么劝都没有用,我舅舅就是这样。小麦、玉米都存储烂掉了,也依然继续存,年年存,就怕再来一次大饥荒,没饭吃,饿死人。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