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国信宏观固收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历史上滞涨现象的考察与分析 原油涨黄金跌是滞涨

2023-08-21 06:34:49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国信宏观固收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历史上滞涨现象的考察与分析

滞涨形成原因与考察方法

根据新凯恩斯学派的观点,通胀有两种类型: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滞涨是由成本推动型通胀引致。

对于工业产成品来说,成本可大致分成四大类:(1)原材料;(2)土地;(3)人工;(4)税收、环保等政府管制相关成本。

当某些因素导致上述四大类成本突然大幅抬升,则很有可能引发滞涨。此外,食品需求较为稳定,但食品供给会受到天气、疫情、战争等因素影响,从而引发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也有可能导致滞涨。

我们将实际GDP同比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以上下行、CPI同比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以上上行的情况定义为滞涨(CPI同比增速为三个月同比的平均值)。

CPI篮子可大致分成三类:食品、能源、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可以通过考察这三项价格同比在滞涨期间的变化情况,大致判断滞涨期间的成本冲击来源。

滞涨形成原因考察方法——控制变量法:我们分别考察美国、日本、中国历史上滞涨期间的食品、能源、核心CPI价格同比变化情况,当这三项价格同比变化出现趋势不一致的情况时,则可以大致分辨出滞涨期间的成本冲击主要出现在哪方面。若历史上出现其他成本变化不大,而某一成本大幅抬升导致滞涨,则表明这个单一因素的重要性非常高。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需求增速下行背景下,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一般是因为天气、疫情或政府管制等导致供给收缩;能源价格上涨是因为垄断或战争等因素使得原油价格上涨;核心CPI同比明显上行可能是能源价格上涨抬升生产成本,也可能是政府管制或土地价格上涨使得生产成本抬升。

历史上滞涨现象的考察

美国历史上的滞涨

按定义,美国1950年以来经历过七次滞涨:

(1)1966年,3个季度,GDP从8.5%下行至4.5%,CPI从2.4%上行至3.7%;

(2)1968-1970年,8个季度,GDP从5.5%下行至0.2%,CPI从4.0%上行至6.0%;

(3)1973-1974年,7个季度,GDP从7.6%下行至-2.0%,CPI从4.0%上行至12.2%;

(4)1978-1979年,4个季度,GDP从6.7%下行至1.3%,CPI从8.9%上行至12.7%;

(5)2007-2008年,4个季度,GDP从2.2%下行至0.0%,CPI从2.4%上行至5.3%;

(6)2010-2011年,4个季度,GDP从3.2%下行至1.0%,CPI从1.1%上行至3.8%;

(7)2015-2016年,4个季度,GDP从3.8%下行至1.6%,CPI从-0.1%上行至1.1%。

1、1966年美国滞涨分析

从1966-1967年美国实际GDP同比与CPI同比走势对比来看,1966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是滞涨最明显的时间段。

从1966年二季度至四季度美国CPI分项同比走势来看,滞涨期间食品价格同比呈现回落趋势,能源价格先下后上,同比整体变动不大,而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价格涨幅较大。

因此,1966年美国滞涨的成本冲击来源不是食品和能源,而是来自其他的成本冲击(实际上,1966年原油价格较1965年下跌3%)。

我们倾向于认为1966年滞涨的成本冲击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