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最近五年中国金融爆雷简史 见过太多的奇迹,经历太少的周期。在“4万亿”和2012、2014年两轮大宽松后,钟摆开始回调。“去杠杆”路上,很多先前膨...  信托有哪些公司爆雷

2023-08-25 07:18:23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最近五年中国金融爆雷简史 见过太多的奇迹,经历太少的周期。在“4万亿”和2012、2014年两轮大宽松后,钟摆开始回调。“去杠杆”路上,很多先前膨... 

来源:雪球App,作者: 资本记事,(https://xueqiu.com/6127960867/133441367)

见过太多的奇迹,经历太少的周期。在“4万亿”和2012、2014年两轮大宽松后,钟摆开始回调。“去杠杆”路上,很多先前膨胀的人成了炮灰。

分部门看,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超过150%,远高于金融部门的60.64%、居民部门的53.20%和政府部门的36.95%,与国际水平相比,也明显处于相对高位。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杠杆率在80%左右,香港地区房企负债率要低很多,基本上在20%-30%之间,最低的只有10%多一点,最高的只有40%左右。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开始下降,最高的时候达到了8.35%,比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和日本资产泡沫破灭时都还要高。

五年来,中国金融爆雷全景图逐年展现,从P2P、信用债、私募、财富管理公司到券商子公司、信托再到银行、保险,从星星点点到星火燎原,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感到疼痛。

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大出清,自2014年提出打破刚兑始。2014年既是新一轮宽松的起点,也是这场出清的前奏,有两个代表性事件:中诚信托30亿“诚至金开1号”未能按期兑付,拉开信托违约的序幕;债券市场“违约元年” ,首次出现实质性违约。

2015年的股灾,是急剧“去杠杆”的叠加领先表演。万亿PPP、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产业基金当年兴起,政府投资上演了最后的疯狂,基建同比增速超过20%,成为助推高杠杆的主要原因。但好景不长,随着规范政府融资力度层层升级,PPP陷入沉寂、政府购买严控预算、政府产业基金近乎腰斩。地方政府融资被限制后,基建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2018年最低只有 3.3%。这是一场政府部门的出清。

接着,P2P出现第一波“爆雷”跑路潮,出现e租宝、泛亚、金赛银基金等大事件。债券违约也开始进入常态化阶段,天威集团成为首家发生违约的国有企业。

2016年揭开了债券违约的盖子。供给侧改革元年,极具转折意义的房地产严厉调控10月开始,下半年在去杠杆和年底资金紧张的叠加影响下,国债期货一度跌停,过剩产能行业违约事件集中爆发,甚至出现了连环违约,债灾出现。

2017年金融强化监管,招商银行竟然也出现10亿理财产品逾期兑付,银行理财首次违约,中江信托政信项目未能如期兑付,典型的“庞氏骗局”钱宝网爆雷。金融周期从2017年开始正式进入下行周期,开始收缩。

2018年是极其难熬的一年,爆雷明显增加,安邦被接管标志着金融去产能拉开序幕。在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下,上证指数从3500点左右一路跌到2400多点,股票质押爆雷,十分惨烈,对于资产价格的杀伤力应该是比2007年的6124和2015年的5178还要大。私募基金业绩十分惨淡,清盘数量创5年新高,前三季度就超过4000只,“中国版黑石”中信资本34亿私募产品陷兑付危机。光大证券和广发证券相继踩雷海外投资项目。77个信托项目违约,仅12月就有16个,接近2015年全年,“踩雷王”中江信托违约金额累计高达79亿元。债市违约潮再度来袭,6月AAA债券上海华信首次违约,不少债券取消发行;P2P出现的停业和问题平台数量就超过1200多家,尤其是6-8月维权事件频发。龙头陆金所计划退出,行业加速洗牌。现在正常运营的P2P平台不到900家,淘汰率接近90%。

2023年风险扩散到部分小银行,5月包商银行成为史上首个被监管接管的商业银行,也是安邦被接管后的又一金融机构。上交所唯一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被上交所问询,超过100亿未能按期兑付,诺亚财富34亿踩雷承兴国际事件,金融出清开始蔓延到一些头部级别的金融机构。6月,国际知名保险公司安盛发行的投连险一天之内净值暴跌95%,扣除管理费等费用后,产品净值为负,保险也不再“保险”了。

2023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股票上市交易,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注册制时代上市不再是难事,IPO过会率创两年来新高,开始常态化运行,同时瑕疵企业主动“撤退” ,IPO“堰塞湖”有所缓解。

尽管要把过去十年金融自由化埋下的“雷”一个个拆掉,但从2014年到2018年,每年还是有一两个资产处在牛市当中,如2014年的债市,2015年的股市,2016年的楼市,2017年的货币,2018年的债市。

著名分析师任泽平2018年10月在一篇宏观述评中说:对美欧日金融周期的测度表明金融周期顶峰往往对应着重大风险或金融危机的到来。美国在过去40年经历了两轮金融周期,波峰的时间分别对应着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中国也站在2009年以来的中国第一个金融周期的顶部。周期到达顶点时都出现了滞涨。

延伸阅读:10.19行情?政治局背书!

2023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创下了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也是自1992年开始有季度记录以来,经济增速最慢的一次。货币政策出现明显的微调,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4次降准,2023年至今3次降准,货币政策十分克制,资金面相对谨慎。

下半年以来,全球央行画风突变,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几十家央行降息,美联储年内已降息2次,十年来首次重启回购操作,欧央行“降息+重启QE”组合拳再度来袭,新一轮宽松再度来袭。

过去10年的资产泡沫很重要的原因是出现了巨大的监管漏洞。第一,中央监管机构之间不协调。这也是2015年发生股灾的重要原因,伞型信托本属于证券信托产品, 涉及跨部门监管,初期信息不通,统计标准不一样,银监会和证监会监管不到位,待风险积累后,证监会粗暴强硬监管,甚至有券商强行拔线进行清理,结果出现踩踏效应,触发股灾。第二,中央监管机构和地方监管机构目标冲突。因为中央监管机构和地方监管机构博弈,很多地方机构挂上了金融监管局的牌子,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很多的新金融业态发展起来,如各种交易所、各种P2P平台初期几乎无监管,缺乏有序的引导和规范,最后乱象丛生,一发而不可收拾。2017年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后,大央行回归,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从分业再到统一,开启监管统一化新时代。这样新的监管架构形成以后,开始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严控杠杆、规范并购重组、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等,很难再看到过去几年出现的金融乱象。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