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唐岫立:“现金漏损”对流动性的影响 如何减少或避免外汇收入的漏损现象

2023-09-01 05:19:29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唐岫立:“现金漏损”对流动性的影响

唐岫立:“现金漏损”对流动性的影响2018年08月21日19:53    作者:唐岫立  (0)+1 我有话说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唐岫立

原本还充裕的流动性,到了年底,突然就“蒸发”了,就像水流进了沙漠。这一现象引起了管理部门注意,也引发业界专家纷纷解析,主流的说法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及证券、债券等社会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导致资金“脱媒”。“民间金融”、“地下钱庄”等也是导致资金脱媒的重要原因。一时间,资金“脱媒”现象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重点。

前几年,银行间市场在年末及年中、季末常常出现流动性骤然紧张、突然枯竭现象。一到年末银行也缺钱成为那几年的常态,一些大银行也出现资金头寸紧缺、超额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大幅下降现象。如2007年12月28日至31日期间的某一交易日,几家大银行向央行“借钱”约千亿元。

原本还充裕的流动性,到了年底,突然就“蒸发”了,就像水流进了沙漠。这一现象引起了管理部门注意,也引发业界专家纷纷解析,主流的说法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及证券、债券等社会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导致资金“脱媒”。“民间金融”、“地下钱庄”等也是导致资金脱媒的重要原因。一时间,资金“脱媒”现象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重点。

2011年,我在银监会工作期间,也接受了寻找解释流动性突然消失的课题。

“资金脱媒”即资金脱离银行体系,在银行体系之外循环。

我调研下来的结论是,资金借贷或者称银行资产端确实存在脱媒现象,因为企业融资和居民借贷方式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银行渠道,但民间借贷包括地下钱庄,借贷双方并非以现金交割,而是通过银行账户划转,如此,资金仍然在银行体系内,应该没有“脱媒”。

于是,我的观点是“没发现哪个钱庄老板自己挖窖存钱”,就不存在“资金脱媒”,“资金脱媒”是个伪命题,不用再研究了。

然而,流动性突然人间蒸发的现象仍然没有找到合理解释。

按照当下货币银行学理论,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流动性)的计算,用数学式来表示: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这里的“流通中现金(M0)”,是指金融体系以外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在某一时刻持有的现金总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可以使用的现金货币。

M0=通货发行额-金融机构库存现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央妈印的票子”留足各家银行用于备付的部分,其他的大部分就投放到市场中供大家使用了。

各家银行留下用于备付的部分就是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通常包括央行硬性规定的部分叫“法定存款准备金”。此外,为了以防万一,各家银行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储备一些现金,这个叫“超额存款准备金”。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如果把钱都放在抽屉里、口袋里,那么货币供应量(市场流动性)就是M0了。可是,企事业单位的钱按照要求必须存入银行,只留少量的日常支付用的现金。个人的钱存款自由,但我们也都存在银行里,至于原因,你懂的。所以,就有了银行存款。银行把存款借出去就形成了贷款。存款是由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那么,央妈印的票子到底能派生出多少存款、产生多少货币供给、或者说产生多少货币供应量呢?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这个乘数叫做“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

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货币供给扩张能力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等特殊因素。

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我们计算M1时通常用到货币乘数,即

M1=货币乘数k*基础货币

而计算M2时常用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作为货币乘数,即

M2=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基础货币

可见,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法定的,是央行用以调节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MB Deposit-reserve Ratio)的设定是经过央行周密科学计算的,是不会出现这种连续多年的货币供应量失控现象的。

我们再来看现金比率,上述现金比率(Rc)也称现金漏损率或提现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现金漏损是客户从银行中提取存款要求付现金,从而使作为准备金的现金流出商业银行系统的现象。当出现现金漏损时,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会减少,即银行由吸收存款而可扩大贷款的资金相应减少,由此也就削弱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能力。现金漏损主要由非银行部门可支配收入水平、预期机会成本的获得、通货膨胀程度和银行业服务水平等因素所决定。

所以,现金漏损率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与法定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是制约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企业和居民手持现金仍主要用于支付而进入流通。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银行业与电子化支付已经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大量手持现金的情况已经极少,长期大量囤积现金的现象基本没有了,现有货币供应量计算公式已经不考虑这种因素了,而是假设现金都参与了社会流通,是把诸如掉在马路边未被发现的零钱部分忽略不计的。

我们都知道,银行在年末决算、季末平账,这时表现出来的流动性骤紧,并好像“人间蒸发”一样找不到去向,是否存在大量现金长期没有进入流通,形成类似于基础货币减少“一块”的能效,但这“一块”却又被央行计入货币供应量计算公式了呢?因为央行计算、调控市场流动性时,是以货币发行额、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来计算的,未考虑这“一块”现金漏损因素,货币供应量被高估了,而高估部分与实际货币量的缺口,就形成了年末时点数的流动性“人间蒸发”现象。

我忽然想到了“资金脱媒”的旧话题,我认为,这“一块”现金其实就是脱媒资金。从市场流动性宏观表现情况看,这“一块”现金颇具规模。

(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