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怎样进行职业规划?有没有系统、可行的方法? 信托与理财从事的职业是干啥工作的呢知乎文章

2023-09-08 14:07:27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怎样进行职业规划?有没有系统、可行的方法?

今年刚好是我工作十年,从世界500强管培生—互联网金融的数据科学家—MBB咨询顾问—到现在任职于一家私募基金,做一级市场。

可以说身边的朋友都挺羡慕我这十年经验的精彩,随心所欲,切换不同赛道,还能每一次职位晋升以及收入的增长。

很多人希望我能写写如何做职业发展规划,如何切换赛道做准备,如何了解自己到底该选择什么职业,如何为自己未来三年到五年做规划。本篇文章1w字,需要大家慢慢阅读,但我能保证对大家非常有帮助。

我自己帮身边的同学们做职业上的解惑,发现当下大家在职业发展上集中表现的两个特点:

1.现在不少人都对现阶段的职业方向有所不满;

2.大家在做职业选择时,都倾向于金融和咨询方向。(可能受我个人职业发展影响)

举个例子,有位和我沟通的同学,称为蛋蛋吧,虽二本院校毕业,但人很聪明,目前在一家不错的互联网公司从事数据分析的工作,薪资非常可观——这已经是很多人非常羡慕的职业方向了吧?但他个人还不太满意,希望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更上一层楼。(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性格我是欣赏的)

但蛋蛋选择职业上升的方式却让我感到疑惑:他没有选择自己当前所在的方向深耕,而是希望进行职业转型。而转型的方向希望是战略分析方向,或是投资分析方向,亦或是成为咨询顾问。在他看来,这些职业方向前景好,薪资高,也不像互联网一样无意义的卷,而自己作为数据分析师,应该蛮有竞争优势。

更加令我没想到的是,类似的案例十个里面就有四五个。

比如,做运营的小伙伴认为自己炒股还不错,大学是金融专业,来询问我如何转投资方向;有做数据分析的小伙伴,觉得当下的工作太苦太累,而看上去顶级咨询工作风光,可以接触多个行业,于是想要转型咨询入职MBB;有在技术一线的小伙伴,一没项目管理经验,二没带人经验,只因为觉得做技术太苦,于是跑来咨询我如何能够从一线技术岗升为管理人员。

这些同学的职业规划,在我眼中就像一个小朋友跑来告诉我:我想做明星,因为明星看上去拉风又有钱而且还不累。空白空白你快告诉我,该怎么才能实现呢?我真的很想告诉他们:我是空白,不是阿拉丁神灯,我真的无能为力啊。

在我看来,这些同学对自己职业的规划,当下还停留在“梦想”的阶段。所谓梦想就是指不基于自己当下的能力、经验和兴趣特点,随性且充满幻想的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就好比于乌托邦式的社会结构梦想——听上去特别美,但真要实践的时候死的比谁都惨。

其实我也有梦想,不管是走上商业分析,还是做咨询,亦或现在做私募,都是因为有梦想的原因。但我和这些小伙伴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美丽的泡泡被制造出来后,我能清晰的认知到,这只是一个梦想,是虚幻和不现实的。

真的要想把梦想一步一步落地,首先就要戳破它,不管有多不舍,有多难过。

而戳破的方式,就是用理性认真地分析它,把梦想变为理想。把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泡,变成一个踏实、务实、可落地、可执行的色彩单调但却切实可靠的规划。

本次我采用用企业战略方法论,从不一样的视角,来探讨个人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给还处于职业规划迷茫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论。

一、想要进入麦肯锡是愿景还是目标?

大家都知道一套标准的战略管理流程,首先需要设立的是愿景和目标。同样的,个人职业发展也需要这样设立。

目标指的是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

愿景指的是企业的长期愿望及组织发展的蓝图。

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企业战略目标是分阶段制定并落地实施的,按照战略循环的方式跟踪和矫正。战略目标代表的是理想主义,对于理想目标会有一个清晰的实施路径。

而企业愿景体现组织永恒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空想主义,其原因是愿景没法形成具体的经营计划。

例:阿里巴巴的愿景是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企业。

但阿里每年的战略目标其实跟这个愿景没有什么强关联性。

同样的,在个人职业规划中,很多时候我们并未清晰的区分目标和愿景。

例:小明同学目前是互联网大厂的数据分析师,希望未来有一天能进入麦肯锡。但是他背景并不是target school,也没做过case study,之前也没有过咨询实习的经验,那大家觉得小明设定的是愿景还是目标?

很显然是愿景。

不考虑自身的职业匹配度,现有优势,甚至是行业招聘要求,光设愿景是很难落地的,想嘚多,做得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久而久之,便只能徒增焦虑,显得好高骛远。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并非不清楚空想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而是没有分清楚愿景和目标的差别,只有分阶段的建立具体的战略目标,按照战略循环的方式,从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实施策略——分析回顾,这四个步骤,脚踏实地的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记得有位同学做的是前端开发,希望转型数字化负责人,那么首先他应该从前端开发转型成为数据开发,做数据开发时还要学习策略分析/商业分析。接着开始带团队带项目,最终一步步实现数字化负责人的愿景。

职业发展也好,人生规划也罢,就好比一个圈连着一个圈的铁链,若想要跳过中间这些步骤,直达目标,这几乎是很难实现的。

好比绝大部分行业,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也只有少部分人,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战略循环,经历起伏不定的低谷和机遇,螺旋上升,实现人生的愿景。

二、你是“高大上”还是“接地气”?

按照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步骤,第二步便是战略分析。

所谓战略分析,便是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资源,能力和优势,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的过程。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分析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用的是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KSF),而内部环境分析用的是企业资源与能力。

在个人职业规划上,依然可以通过战略分析对自身进行职业定位。

从战略理论来说,下面三个问题是确认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KSF)必须考虑的:

1. 顾客在各个竞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是什么(市场共性)?

2. 商家要取得竞争成功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竞争能力(资源能力共性)?

3. 商家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竞争动态)?

适当改编一下,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则对应的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该职位需求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能力,经验还是资源?

2. 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否与该职位的要求所匹配,自身是否有竞争优势?

3. 该职位的竞争优势应如何维持和扩大?

而在内部环境分析中,针对我们的兴趣意愿和资源能力,也可通过三个问题,评估自身现状:

1. 自己做职业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2. 自己在职业选择中的资源、能力及发力点在哪里?

3. 自己后续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未来是否很难被模仿或复制?

建议大家不妨都回顾一下自己的战略目标——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外部环境分析的三个问题,了解所求职位的外部需求,通过内部环境分析,判断自身的意愿,并最终给自己一个战略分析结果:“高大上” or “接地气”。

“高大上”指的是自身的背景和能力,相较于职位本身,各方面都异常优秀,而“接地气”则相反,代表自身的背景和能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较普通。

当然,“高大上”和“接地气”,都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职业要求,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自身的资源、经验和技能。

这种相对概念,不仅要细分到行业,更要精细化到具体的岗位,哪怕同样是互联网数据分析,商业分析,策略分析和数据运营,其对候选人的要求也并不相同。

三、你是“正规军”还是“野路子”?

从现代战略理论来说,战略规划的第三步是战略选择,顾名思义,就是基于战略分析结果,形成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后,需要进一步分析,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一般来说,战略选择包括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因为不同层级的管理者,选择的战略方式也不尽相同。

而在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中,又有不同的战略模型用于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的选择,例如业务单元战略,可以选择的战略模型有“战略钟”,蓝海战略,零散型产业战略等。

针对个人职业发展,在职能战略往下,新增一项“个人战略”,而在“个人战略”里有两种战略模型可供选择,即“正规军”和“野路子”。

所谓“正规军”就是按照既定的成长路径,借鉴前人的经验,脚踏实地的努力,这有点像工厂的模具,通过这个模具的框定,形成标准化的职业成长路径。

而“野路子”则相反,本身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成长路径,边探索边纠正,这有点像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个性化但不批量。

如果说“正规军”是标准的银行理财产品,则“野路子”肯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基金或其他衍生产品。毕竟“野路子”全靠个人摸索,也需要靠一定的运气,而“正规军”则风险性小很多。

如果我们把战略分析的结果——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放一起两两匹配,形成一个二维象限图,则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

高大上 + 正规军 = 精英

高大上 + 野路子 = 降维

接地气 + 野路子 = 机遇

接地气 + 正规军 = 内卷

战略定位+战略选择=预设结果,而预设结果+有效的战略实施=战略目标达成。我们先简单来探讨前一个公式,举几个例子就能很清楚的明白其中的逻辑。

第一类 精英路线:我一个高中师兄高二开始去新加坡读书,大学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几段大BB的投行实习,最终毕业去了香港花旗投行,一路从analyst开始做到VP,妥妥的精英人士。

还记得当时,几个同学在香港聚餐,其中一个高中学弟很是想进入金融领域,特别羡慕师兄外资投行的工作,询问师兄后面该怎么规划,师兄反倒是很诚恳的说,不如多考虑考虑有什么野路子路径,先留在香港,比如卖保险,然后搭建人脉,再看看有没有进入金融圈的可能性。毕竟学弟相对“接地气”的背景,很难通过正规军的路径进入顶级投行。

末了,师兄跟我们分享,当时他其实特别想转去国际顶级的几家PE,但奈何这几家PE看不上新加坡本科的背景,基本要的是美国顶级商学院的本科背景。换句话说,别人眼里的“高大上”,可能在另一些人眼里,就转变成了“接地气”。

第二类 降维路线:而另一个高中同学本科毕业于清华,几段顶级咨询公司的实习,香港研究生毕业后拿到了腾讯战投的offer,却直接放弃跑去创业。在八九年前,互联网家装行业还未兴起之时,与几个清华的校友,在一线城市开始了互联网家装的创业。目标客群也很清晰,针对刚毕业或者工作五六年的城市租房小青年。融了几轮资,生意很是不错,还创办第二家公司,做智能科技床垫。

在八九年前,互联网家装还未兴起时,大部分家装行业创业者学历不高,而我高中同学商科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团队能更快速、更清晰、更高效的捕捉到市场的动向和客户的需求,这就形成了明显的降维打击。

第三类 机遇路线:我有一位忘年交朋友,他是70后,大专毕业。在支付宝初期的时候就加入做BD,那时候BD岗位并不那么看重学历。因此,他开启了一段升级打怪的职业生涯,一路做到了P8,那可是10年前的P8。然后在互联网金融红红火火的时候,去了某大厂做金融总监,再后来又去了跨境支付做副总裁,最后自己出来创业。因为一路做BD,再加上多年管理经验和人脉结交,一创业就拿到几个亿美金的订单,注意不是融资,而是订单。对于他这种创业者,客户和投资人的眼光根本不会放在学历上,而是看重他的人脉资源和成功项目经验。

但是,这种职业爽文到现在,只会越来越少。时代红利逐步消失再加上信息差缩小,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就越少,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只不过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