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正文

基金持仓股都是公开的,买基金不直接去买股票是不是很蠢的行为?

2023-07-14 15:07:16 互联网 未知 股票

基金持仓股都是公开的,买基金不直接去买股票是不是很蠢的行为?

春节后基金净值出现大规模下跌,不少明星基金成为重灾区,甚至涉及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包括张坤、刘彦春等等。

没想到,刚刚经历完牛年开门红的惊喜,过山车的感觉就随之而至。于是,有很多基友都在说:反正基金持仓都是公开的,整支基金涨幅总是比不过重仓那几个股票的涨幅,与其看好哪支基金,不如直接去买重仓的那支股票,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吗?一、现象解读:找出一批优秀基金经理的共同重仓,持有这些股票更具有确定性?

为了验证,我特意将一批基金经理的优秀基金输入搜索后,结果就能得到这些基金组合的重仓股数据如下:

如此说来,一批优秀基金经理的共同重仓,想必比你单只更具有确定性。这个思路,乍一听还真有些值得借鉴之处。事实真的如此吗?

举个例子,2023年的冠军基金是农银汇理,涨幅达到160%左右,我发现它的重仓股是宁德时代,一年涨幅就达到230%,可见直接买基金持仓股就比买基金涨幅更大。其实,单纯买一只基金的重仓股,肯定是不可行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操作,完全没问题,因为我就这么玩过,也踩过坑的。

就像这支农银汇理赵诣,旗下三只基金之所以能获前三名,那是因为这三只基金都超配了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股票。可是,投资风格会决定一只基金不可能每年都获得冠军的基金。

在投资风格上,我把基金经理风格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均衡配置不同行业的基金经理;一类是超配某一个行业的基金经理,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呢?

如果是超配某一行业的冠军基金,一般都是在某一年超配某一个行业,而刚好这个行业在当年涨幅非常好,基金踩在节拍上。

比如2023年农银汇理踩中新能源,而2023年冠军基金经理广发刘格崧,也是三只基金排名前三,都是踩中科技赛道。

可见,每一个行业的涨幅,不可能每一年都是涨得最好的,何况冠军基金经理一般每隔1到2年就会换人的。

如果是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这种一般会把持仓股票分配到自己熟悉的4到8个行业,因为分散均衡配置,也就不可能获得冠军基金称号。

当然,厉害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也有可能每年排名都在前1/4,长期投资下来,年化复合收益率就能变得非常高。

可见,这会是大概率是一年好,一年坏,甚至一直都比较平庸的,跑不赢大盘,因为你不知道哪只基金,哪个行业的涨幅最好。二、原因解析:这种简单按照基金经理持仓买股票对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行的很多人看基金十大权重持仓,就去买权重股的股票,只是他们对于股票根本就一无所知,不懂基金可以抄作业,但不懂股票还去抄作业这真的就是愚蠢的做法。

因为这种简单按照基金经理持仓买股票对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行的,具体原因如下:

1、后视镜效应:滞后的持仓报告

我们要知道,虽然公募基金公司会定期发布报告,但基金重仓股公布会存在“时间差”。

通常情况下,一年要出6次定期报告,包含4次季报、1次半年报和1次年报。季报会在每个季度结束的15个工作日内公布,也就是4月、7月、10月和1月,里面会有截至到季度末的前10大重仓股。可是,每年8月31日之前,公募基金会公布中期报告,披露的是截至6月30日的全部持仓;而每年3月31日之前,则会公布年度报告,披露过去一年全部持仓明细。

而且,很多公募基金都会卡在最后一天公布,从而导致报告具备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2、被低估的风险:基金经理很少调仓并不意味着不调仓

有时候,基金经理可能早已完成了布局或调仓,而此时报告参考性质便没有那么强了。反正正确的能让你赚钱,但只要有一点错误就足以令你亏钱。

何况基金作为一篮子股票,组合的意义在于规避黑天鹅事件的风险,单吊一只股票是有可能赚大钱,但同样亏大钱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从资产组合配置角度出发,投资者在关注基金重仓股时,往往都会忽略基金经理的组合配置,分散风险的理念。

也就是说,他们忽视了除了报告时间会有滞后性外,基金十大重仓股通常只占整体仓位的50%左右,剩下持仓部分是未知的。

这就意味着,尽管公布的前10大重仓股占比较大,但并不表示排序靠后的个股就不重要了,它们同样是基金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专业机构团队对于操作的逻辑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都有自己的把控体系,如果你不能深入理解产业和公司逻辑,把握好进场时机和成本控制,单纯“抄作业”必然不尽如人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白酒龙头股,可能从报告中你得到了买什么的正确信息。但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却毫无头绪。而且单只股票对于个人心态要求真不低,你准备好了吗?

3、失控的情绪:对抗市场情绪,一直都是反人性的

对股票有深度了解的人都知道:买什么在投资三要素里只是最简单的问题。何时买和卖,才是投资能不能赚钱的核心问题。

比如去年春节过后,美股一个月内出现4次熔断。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谓是“黄金坑”,但有多少个人投资者买了股票呢?相反,在2023年6月股票和基金持续走出一波大行情后,入场的人一波接着一波。

可见,对抗市场情绪,一直都是反人性的。个人投资者孤立无援,只能依靠身边的信息做决策,依葫芦画瓢别人的做法,在高点买入,低点卖出,最终骂骂咧咧散场。

投资是一件看似门槛很低,实则专业度要求极高的行业。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至少要经过5到6年的行业研究和实战锤炼,才算基本能在投资行业站住脚。

加上投资非常考验心性,心理磨练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是比常人更能抵御恐惧和掌控贪婪的情绪。

三、规避“抄作业”:投资最大的认知障碍,就是没划清自己的能力圈

其实,人的惰性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在这点上,从我们小时候就爱抄作业都能看出来的。抄作业就是指人在没有经过或只经过一部分自我思考的情况下,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作业信息,并直接记录在自己作业上的一种行为。

同理投资,总有很多的个人投资者,都憧憬去股市厮杀一番,实现暴富的梦想。由于不懂股票或懒得研究,只能通过曲线救国的办法,即由于基金持仓是公开的,所以看好哪个基金,直接去买他持仓的股票。

“抄作业”方式看似很有逻辑,可深思过后,投资要是这么简单,那不是谁都能赚钱,哪里还会有人亏钱呢?

这就是涉及到每个人的能力边界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

比如说一个拿着GoPro去滑雪的B站后浪UP主,就是不能理解茅台凭什么会涨;一个面包店里的烘焙师傅,就是看不懂医学图像和云计算有啥盈利模式。要知道,基金经理是全天花时间研究行业和个股的,哪怕公开持仓,为什么选这个股,行业前景如何,为什么不选同行竞争对手,该看不懂的人还是看不懂。怎么盲目跟?基金经理一季度公布一次持仓,有谁敢买一个看不懂的股票超过3个月的呢?

可见,投资最大的认知障碍,就是没划清自己的能力圈,盲目在能力圈外冒险,还觉得自己的能力和运气都超过平均水平。

基金经理确实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是他们接触资讯和分析行业个股都比绝大多数的散户要全面而深入,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基金经理,正是用别人的专业弥补自己的认知短板。

总之,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资金预算有限、能力存在边界、情绪易被干扰,通过基金投资反而是一种智慧的决策。毕竟社会分工本来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个人投资者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丰富的经验,建议还是买一只信得过的基金吧。

特别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