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投资者30年变迁图:机构话语权提升,散户占比降至30% 股票与保险的投资30年对比图
杨佼
[ 中国结算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占整个A股的32%左右。 ]
[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流通市值口径下,A股投资者中,外资持股市值占比4.74%;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14.78%。 ]
11月30日早盘, A股银行股再次集体大涨,青岛银行(002948,股吧)、厦门银行率先涨停,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也分别涨超7%、4%。此前的11月27日,建行、工行分别大涨4.3%、5.89%。
银行股的行情,从10月份就已开始,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先后在11月份创下历史新高。行情启动之前,北向资金就已开始加仓银行股。北向资金10月增持的板块中,银行股位于第三。
自从2014年A股、H股双向互通互联正式启动后,北向资金已经愈发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而对A股影响越来越大的北向资金,不过是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在1990年12月、1991年7月正式鸣锣开市,A股诞生即将整整30年。在这30年里,A股投资者也经历了从散户绝对主导,到机构投资陆续进场、话语权逐步提升的变化。而这,也是观察A股30年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散户弱化、机构比重上升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外资的动向,特别是北向资金,已经成了判断涨跌的风向标。”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这也是A股诞生30年来,投资者结构变化的反映。
北向资金只不过是A股投资者结构变化的一个缩影。经历早期的个人投资者主导之后,公募基金、险资、外资先后入市。
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公募基金成为A股最早的机构投资者。2000年,证监会提出要培养机构投资者,2002年社保基金和境外投资机构开始进入A股市场; 2005年阳光私募、险资也开始入市。
经过多年发展,剔除产业资本之后,个人投资者目前仍是A股持有的绝对力量。以持股数量计算,自从2007年达到十多年的顶峰后,个人投资者的占比就开始逐步下降。中国结算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占整个A股的32%左右。
平安证券认为,虽然个人投资者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和股权分置改革,以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等逐步入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所改善。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流通市值口径下,A股投资者中,外资持股市值占比4.74%;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14.78%;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中,公募基金、保险、社保持股市值占比最高,分别为6.67%、2.85%、1.65%,其中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约为3.87万亿元。
“今年公募扩容是比较成功的,权益类产品卖得很好,对提升机构投资者在A股的话语权、去散户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大公募等机构投资者的扩容力度。”某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说。
而境外机构资金也正在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增量。平安证券认为,尽管境外机构投资者2002年就进入A股,但直到2017年6月MSCI正式宣布纳入后才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再到QFII、RQFII制度放开,互联互通额度扩容,境外机构投资渠道在加速拓宽,增配A股依然是境外资金的大趋势。
在外资中,陆股通资金是绝对力量,并且从2023年以来加速流入A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外资累计净流入A股1.14万亿元。其中,2023年累计净流入3517.43亿元, 今年也已净流入近1900亿元。不到两年的增量,已经接近此前五年累计净流入额。
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自2023年初至今增加5081亿元,规模相当于2014-2018年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总额(5732亿元)。2023年以来,北上资金净流入多次领先A股市场作出反应,体现出明显的信号作用。
相对于北向资金,外资中的QFII、 RQFII等合格投资者,目前在A股持股市值仍然较低,公开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QFII/RQFII等外资机构,持有A股总市值为1957.27亿元人民币,占A股流通市值的0.34%,但较5月底比重略有提升。
机构投资者话语权提升
机构投资者、外资占比上升、话语权增加,也促使投资者行为、市场风格发生变化,A股市场稳定性有所增加。
“机构投资者持仓时间总的来说都比较长,不会频繁交易,机构持股占比上升之后,换手率有所下降,这是A股这几年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董登新说,和散户相比,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更加理性,有严格的风控合规限制程序。因此,A股换手率下降是必然的结果,这一特性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兴业证券(601377,股吧)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2008-2017年间,机构投资者每年换手率均保持在200%以下,平均年换手率为165%,个人投资者平均则接近700%,是机构投资者的4倍还多。
投资者结构与A股换手率、波动率,存在密切关系。散户加剧市场波动,机构化则提升市场稳定性。根据兴业证券统计,2013至2015年间,A股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从72%上升至78%,交易额占比从81%上升至87%,散户主导市场的局面进一步加深。
在此期间,A股年换手率从150%附近上升至500%,年波动率从20%左右上升至50%。2016至2018年间,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从78%下降至72%,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从22%上升至28%,A股年换手率从500%降至200%附近,年波动率则从50%降至10%~25%。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外资进入、机构化程度提高,市场更为理性,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同境内机构相比,外资机构经验更为丰富,风格更为稳健,操作更为精准,对A股投资者起到了标杆作用。
“市场现在对北向资金的走向非常关注,已经成了判断市场涨跌的风向标。”董登新说,外资里的机构投资者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重仓的很多股票都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回报,这对境内投资者产生了示范作用。
机构持股增加的个股,往往波动率下降,股价大多表现出彩。以化工行业细分龙头万华化学(600309,股吧)为例,2016年底,公募基金、社保、信托、券商共计持有万华化学约2.71亿股,到了今年6月底,机构持股数量合计达到3.05亿股。2016年底,其股价只有13元左右,近期最高价已经突破93元,三年多累计上涨超过6倍。
长期雄踞A股第一高价股宝座的贵州茅台(600519,股吧)更是如此。2023年上半年,贵州茅台(600519)的股价从上年底的558元左右,上涨到当年6月份的970元以上。在此期间,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数量经过了一次明显上升,从2018年底的6900万股左右,上升到2023年6月底的近7800万股。此后,贵州茅台突破千元最高上涨到1828元的第二波行情中,也出现了机构持仓上升的情况。在此过程中,低位买入的机构、外资,获得数倍乃至十倍以上的超额收益。
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风格也有明显变化。公开数据显示,成交集中于龙头股,除了少量个股,绩差股渐渐无人问津。数据显示,2018年和2023年,成交量前1%的A股占到全市场成交量的15%和13%,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成交量后30%的A股占全市场成交量的6%左右,也是近10年来最低。
机构投资者比重仍需提升
尽管机构投资者占比、话语权都有所提升,但自从1990年底A股诞生以来,个人投资者至今仍然是主导性的力量。中国结算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A股自然人投资者接近1.74亿人,非自然人38.72万户,自然人占比超过99.7%。
在持股数量方面,剔除产业资本后,散户也是A股市场最大的力量,2007年高峰期曾达到58.84%,虽然逐步下降,但始终维持在30%以上,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A股机构投资者比重仍然偏低。
那么,A股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的增量,将从何而来?
“A股缺的是长期资金,未来要走向成熟市场,必须对机构资金扩容。”董登新说,社保、保险、企业年金是最稳定的机构资金,目前监管也在支持这类资金加大入市规模。除了这些资金外,还要通过政策支持,增加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资金入市规模扩容。
除了上述机构外,银行理财以及QFII、RQFII等合格境外投资者,也将是A股重要的增量机构投资者。继2023年初监管层将QFII额度从1500亿美元提高到3000亿美元之后,又在当年底取消了额度限制。今年9月25日,证监会、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再次出台规定,对审批时限、投资范围做出调整。
“银行理财将是A股新晋最重要的核心机构投资者。”平安证券人士说,理财新规放开了理财资金投资股票的限制,允许理财子公司直接投资股票并发行分级产品。随着银行产品净值化转型和存量调整,未来在资产配置上增配权益甚至是A股市场非常重要的风向。
但银行理财资金在直接入市方面,几乎没有实质动作。董登新认为,从利率长期走低的趋势来看,居民家庭理财需求也会持续上升,但银行理财缺乏产品,很多都是短期、超短期产品,尤其缺乏权益类产品。未来需要加大权益类产品的研发、供应。除了数量不足,同成熟市场相比,A股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本土机构的管理、投资水平也有待提升。
“不得不承认,A股机构投资者里,除了社保、险资出于自身特性外,其他机构投资者表现得还不够成熟,从众现象比较明显,比如炒概念、抱团现象突出。”上述业内人士说。
董登新也认为,在外资中,北向资金已经成了判断的一种依据,但北向资金来源、构成复杂,虽然大都是国际机构投资者的长期资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游资,交易同样过于频繁,已经成为A股助涨助跌的一大因素。
“一般来说,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作用,主要不是看持有的市值,而是看每天交易额。目前,机构的持股比例要远远超过交易比例,应该说还没有达到预期。”董登新说,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