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正文

两周暴跌20%,医药基金要不要一键清仓? 债券基金最近暴跌,要赎回吗

2023-07-29 16:48:11 互联网 未知 股票

两周暴跌20%,医药基金要不要一键清仓?

最近的医药跌的非常惨,

医药龙头企业,13个交易日最大跌幅超20%。

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跌幅高达 20%+

市场上的基金普遍跌幅也超15%,

很多买了医药的小伙伴被这波回撤弄的彻夜难眠,

两周暴跌20%,医药基金到底还有救吗?还能不能继续持有?

先说答案:医药股、医药基金非常赚钱。

从10年的角度来看,10倍以上的股票比比皆是,20倍以上的股票也不是很稀罕。

这也说明,医药是牛股的摇篮。

再来看看近5年的药基表现。

医药etf是一只指数基金,近5年来涨幅178%,年化收益20%。

20%的年化,居然只能成为守门员?

在医药etf上面还有9只更猛的主动基金,最厉害的超过300%!

可见医药牛股多,管理药基的基金经理们也很牛。

巴菲特的老搭档,芒格有一句名言:要在鱼多的地方钓鱼。

毫无疑问,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医药就是这那个鱼多的地方。

01

了解医药

一说到药,中国人几乎是谈虎色变。

高额的医药费,让人望而却步。

不敢病,病了不敢看病。

医保集采的灵魂杀价,经常冲上头条,就是为了解决看病的难题,让药回归它的使命。

02

医药产业

医药是围绕“医”和“药”展开的。

医,通常是和医疗服务有关,主要是通过医疗设备(或器械),治愈患者;

药,就是药品,通过服用(或者注射),满足患者治病需求。

无论是医还是药,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都是关键因素。

(1)了解产业链条

医药的目的是治愈,核心就是药效。

从创造的价值来看,产业重点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以及医疗服务。

医药行业的产业链条如下:

上游:提供制药材料,包括原料药、中药材、包装材料等;

中游:药品研发和生产,包括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设备(器械)等;

下游:涉及到药品流通和药品零售,最终面向患者。

国家医药体系改革,医保成为最大买家,对药企拥有了绝对的议价能力。

(2)了解细分产业

医药产业链条长,不同子行业之间差异大。

从产业链的角度可分为原料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医疗服务7个细分产业。

a 原料药

原料药是药品的有效成分,不能直接服用。

表现形式有粉末、结晶、浸膏等,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制备得到。

原料药可分为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

大宗原料药需求量大,常见的有抗生素、维生素、镇痛息热三大类;

特色原料药技术壁垒更高,利润率更好,企业的业绩也更稳定,常见的有用于降压药、降脂药、抗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的生产。

华海药业、天宇股份在心血管类有明显优势,健友股份是肝素生产龙头。

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供应的原料药多达1500多种,全球市场份额接近20%。

要注意的是,原料药产业成熟,技术壁垒低,且周期性明显,市场通常将其视为化工股,估值普遍不高。

b 化学制药

化学药是小分子药物,通常可分为创新药、仿制药、非处方药(OTC)。

创新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以攻克癌症、各种疑难杂症为主。

创新药一旦上市,在专利保护期内(10年左右),盈利能力极强,通常毛利率能达到90%,业绩增长也十分迅速。

贝达药业研发的新药埃克替尼,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2023年的销售峰值达到15亿元,毛利高达93%,仅凭一款药支撑了近500亿的市值。

创新药过了专利保护期,即可仿制。

我国仿制药必须经过“药物一致性评价”,达到原研药的疗效,才能上市销售。

仿制药是拿来主义,成本低,但售价高,是医保集采的重点。

早先很多药企以仿制药生产为主,包括成功转型创新药的恒瑞,也有超过60%的收入来自仿制药。

其他以仿制药为主营的有中国生物制药、华东医药、华海药业、乐普医药、科伦药业等。

OTC包括部分化药和中药,利润率通常不高,销售渠道主要通过医院、零售药店,比较知名的公司有三精、江中、华润三九等。

c 生物制药

生物药指的是大分子药物,也是当前全球新药研发的主战场。

2023年全球畅销药前10中,有6款单抗/重组蛋白类大分子药,销售收入占比达到了61%。

近几年我国创新药审批速度加快,PD-1单抗类药物相继上市,国内的生物药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速近20%,远超行业。

根据药用领域不同,生物药可分为单抗、疫苗、血制品、ADC、CAR-T疗法等。

单抗

生物创新药的研发壁垒最高,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行业内通常有双10的说法,即10年10亿美元才可能研发出一款新药。

阿达木单抗,这款治疗癌症的神药,每年的收入超过190亿美金,药王实至名归。

国内在生物药研发领先的有恒瑞医药(卡瑞丽珠单抗)、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等企业。

恒瑞医药2023年获批的PD-1卡瑞丽珠单抗,虽然不是第一个获批,但上市第二年销售峰值预计能达到50亿元,远远甩开了国内竞争对手,销售能力十分强大。

疫苗

一款疫苗的研发难度丝毫不逊于创新药。

主要的疫苗品种有肺炎疫苗、流感疫苗、HPV疫苗、狂犬疫苗、百白破等。

全球最畅销的疫苗是辉瑞的13价肺炎疫苗,2023年销售额高达58亿美元;默沙东的HPV疫苗次之,葛兰素史克的带状疱疹疫苗排名第三。

国产疫苗领先的有智飞生物、康泰生物、华兰生物、万泰生物、康方生物等。

智飞生物代理默沙东的4/9价HPV疫苗,自研的大品种结核EC诊断试剂已经上市,微卡(结核感染人群用)正在上市审评中;

康泰生物上市的大品种有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四联苗,13价肺炎疫苗上市在即;

华兰生物主营流感疫苗,万泰生物主打二价HPV疫苗。

血制品

血制品是把人的血浆分离提纯,得到生物活性制剂,通常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静丙、抗凝血酶等。

因为血制品的原材料是人血,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国家对采血站的运营有极其严格的审批,国内十几年来,没有新获批牌照的企业。

存量企业的竞争格局良好,并且由于毛利率较高,相关公司的业绩都很不错。

A股主营血制品的有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双林生物等。

d 中药

我国独有的药物体系,老字号药企护城河较宽,兼具品牌效应和独特疗效,享有提价权。

片仔癀、云南白药就是代表。

e 医药商业

包括医药批发和零售。

医药批发下游主要面对的是医院,议价能力不高,毛利率一般不超过10%;

医药零售通常是医药连锁企业,由于采购规模较大,并且面对的是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强,毛利率也较高。

A股的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等,毛利都能做到30%以上。

国家正在推进医疗改革,医药分家的后果就是处方药流向院外,作为买药的流量入口,药房的业绩增长喜人,近几年来涨势如虹。

在药物外流的趋势下,对比发达国家药房零售占比,国内龙头药房的集中度和业绩增长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f 医疗器械

辅助医生诊断或手术,包括各种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

迈瑞医疗是国产医疗设备龙头,业务线丰富,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化学发光诊断、高端便携彩超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医疗器械可分为高值耗材,低值耗材,家用仪器等。

高值耗材通常属于植入性器械,创伤、脊柱、关节等骨科耗材,医保杀到几百元的心脉支架也是其中的一种。

欧普康视、爱博医疗生产的角膜塑形镜(OK镜)也属于3类医疗器械,有较高的进入壁垒。

g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是医药行业下游,直接面对患者,可分为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互联网医疗等。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主体,医院诊疗人次占比85%,民营医院占比逐年提升,已接近15%。

民营专科医疗的显著优势是以自费为主,医保集采免疫。

包括眼科、牙科、医美、月子中心、不孕不育、体检等。

这类行业符合消费升级大趋势,市场空间巨大,盈利能力强。

代表性公司有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锦欣生殖等民营连锁医院、医美产业链上游的华熙生物、爱美克等。

最后,了解一下从创新药衍生出的医药外包服务(CXO)。

一款创新药从靶点到上市,中间花费的时间成本和资金过于庞大(10年10亿美元),并且成功率极低(不到10%)。

很多药企为了节省成本,只做疾病机理、新药靶点发现等早期研究,将药物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生产全部外包给第三方企业代工。

这很像半导体行业的垂直分工,很多芯片企业只做设计(苹果、高通),而将生产部分外包给第三方(台积电、三星)。

我国医改政策落地,对创新药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很多以研发为主的药企相继成立,无疑为CXO的成长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叠加工程师红利,相对发达国家,我国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当前医药外包产业正迅速向国内转移。

诸多因素作用下,我国CRO市场急速扩张,预计复合增速高达27.7%,成为医药子行业中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

主营CXO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也获得了超高的估值,龙头公司基本都在100倍左右。

药明康德是化药CXO全产业链布局;

昭衍新药是药物安全性评价龙头;

泰格医药的优势在于临床研究;

博腾股份、凯莱英在生产制造有领先优势。

03

我国医药市场

我国的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人均医疗消费持续增长,这意味着医药行业的天花板还非常高。

(1)医保支付

2023全国医保支出突破2万亿,同比增长12.2%,是GDP增速的2倍。

可见在集采降药价的背景下,医保支出仍在快速增长,这也说明我国用药需求非常庞大。

(2)老龄化

截止2023年,中国65岁以上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入高速老龄化,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龄人口。

到2030年,65岁以上将达到3亿人。

老龄人口持续增加,这也意味着医药行业的增量需求非常明确。

(3)市场空间

当前我国人均医疗支出仅420美元,而美国高达9403美元,日本是3703美元。

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和日本很像,对比来看,人均医疗支出存在9倍增长空间。

04

值得关注的医药基金

医药产业过于复杂,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且各药物种类、适应症等专业性很强,刚开始了解会有些难度。

投资优秀的指数基金,或者“懂药”的主动基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路径。

被动基金完全复制指数的走势和收益,只跟行业的发展相关,管理费用低;

主动基金更依赖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管理费用更高,但并不一定能带来超越指数的收益,买入时一定要优中选优。

(1)被动指数基金

医药是个超级大行业,细分产业众多,构成的医药指数也很多。

多多翻看了每一个指数的编制规则和主要成分股,发现主流医药指数有6个,可分为大类医药指数和细分医药指数。

A 大类医药指数

这类指数覆盖了医药(疗)全产业链,有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简称300医药)、中证医药卫生指数(简称中证医药)、全指医药指数(简称全指医药)。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样本股的选取范围不一样,以至于成分股数量不同,所具有的权重也不同。

300医药,从沪深300中选出的医药股,成分股32只;

中证医药,从中证800中选出的医药股,成分股81只;

全指医药,从中证全指中选出的有代表性的医药股,成分股253只。

从上表可知,几大指数的成分股高度雷同,差异在于股票权重和前10的集中度。

B 细分医药产业指数

这类指数是选取医药大行业下的某个或者某几个细分产业,代表指数有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简称CS创新药)、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简称中证生科)、中证细分医药产业主题指数(简称细分医药)。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CS创新药,选取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涵盖医药外包)研发的企业,成分股45只;

中证生科,相对创新药选取更为广泛,还包括基因诊断、生物制药、血液制品等生物科技企业,另外显著的不同是单只股票权重上限是10%;

细分医药,选取最为广泛,从前10大成分股来看,还覆盖了中药和原料药。

对比来看,主要成分股还是非常相似,中证生科前10大权重股集中度最高,超过了70%。

C 医疗指数

除了医药指数,还有专门覆盖医疗行业的指数,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证医疗指数、中证精准医疗主题指数(简称CS精准医)。

中证医疗,从沪深两市医药行业中,选取业务涉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的企业,成分股50只;

CS精准医,选取从事疾病筛查与诊断、数据解读、个性化治疗与用药等精准医疗业务的企业,相比中证医疗,更为细分,成分股23只。

D 优质的指数基金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各医药指数的成分股相似度很高,如果全部买入,必然会造成重复配置,浪费资金效率。

从长期收益角度出发,选择回报最优秀的2—3只指数足够了。

大类医药指数中,全指医药成分股多达253只,最具行业代表性;但缺点是对优秀企业的权重不够,不管是发布以来年化,还是近5年的年化收益都跑输了300医药和中证医药;

300医药发布时间最长,长期收益稳健,尤其是近5年表现非常出色,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能够入选沪深300,表明企业足够优秀,在各细分医药行业领先明显,二是较小的选股范围让这些龙头股有更大的权重(前10大权重占了67%,仅恒瑞医药就占了20%);三是自2014年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外资对A股各行业龙头持续买入,以至于龙头股的涨幅远好于二三线企业。

细分医药指数中,CS创新药发布于2023年,总涨幅68.83%;受益于国内医药改革,创新药蓬勃发展,该指数值得长期关注;

中证生科发布时间更长,并且近5年年化和300医药相当,也值得关注;

医疗指数中,结合选股范围和近5年年化收益,中证医疗更具代表性。

跟踪这几个医药指数,规模大、流动性好的被动基金有;

(2)主动型医药基金

对于主动型医药基金的比较基准用医药指数更合适,以300医药作为守门员,长期绝对收益能凌驾于其上的数量凤毛麟角。

如果要击败医药指数,更考验基金经理的全面投资能力。

以下是从业时间超过5年(含),能够大幅跑赢医药指数的主动基金,值得长期关注。

01 工银前沿医疗股票A(001717)

医药多女神,赵蓓是工银瑞信医药投资掌舵人。

她的代表作,工银前沿医疗,5年取得了305%的总回报,年化收益高达31.7%!

赵蓓深耕医药行业,当前旗下共有5只老基金、一只新基金在募,总规模145亿元。

医药细分产业众多,赵蓓善于从政策和宏观层面把握产业趋势,深度挖掘有成长空间的优质股,选股风格是少见的自上而下。

赵蓓非常看重企业的长期成长性,这样较高的估值才能被消化;如果失去了成长性,再便宜的估值也可能继续下跌。

操作风格上,持续大仓位运行、持股周期长、重仓股集中度较高。

截止去年四季度,重仓股以景气度较高的医疗器械、生物疫苗、创新药、CXO为主。

具体来看,前5大重仓均是细分行业龙头,业绩优秀,成长性良好,赵蓓也给了它们很高的权重。

迈瑞医疗是国产高端医疗设备龙头,研发和渠道优势全面领先,公司毛利率高达66%,净利率33%,盈利能力强悍,深度受益国产替代大趋势。

智飞生物是国内疫苗龙头,代理和自研并举;代理制药巨头默沙东的四、九价HPV疫苗、23 价肺炎等疫苗大品种,长期供不应求,是公司的现金奶牛业务;

智飞的自研疫苗管线也非常强大,重磅产品结核EC诊断试剂已经上市,微卡(结核感染人群用)正在上市审评中,其余管线如肺炎系列、流脑系列、带疱、RSV 疫苗等大品种也都积极布局,今后几年有望相继上市,带来持续的业绩增量。

长春高新是人用生长激素龙头,产品市占率达到70%,具有垄断地位;旗下的百克生物在鼻喷流感医药和水痘疫苗有显著优势;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超过80%,净利率超过30%,盈利能力优秀。

恒瑞是国内医药一哥,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销售能力,产品线横跨抗肿瘤、麻醉、造影剂三大业务,综合毛利率超过80%,净利率超过20%,盈利能力优秀而且极其稳定。

药明康德是药明系旗下专注化学药的医药外包龙头,打通了从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服务、再到药物生产全产业链条,技术和产能全面领先。

后面5大重仓股权重较低,聚焦的是行业空间不大,但具有统治地位的龙头和CXO二线优质企业。

英科医疗主营一次性丁晴手套,主要用于医疗防护,国外营收占比超过90%;去年国外疫情大爆发,公司丁晴手套供不应求,并持续扩张产能;根据公司业绩预告,去年净利润68-73亿元之间,同比增长39-42倍,股价一年涨幅超过15倍!!

健帆生物主营一次性血液灌流器,肾病收入占比70%,肝病收入10%;公司在同类产品中市占率约为80%,领先明显。

九州药业早期深耕原料药制造,覆盖中枢神经类、抗感染类、非甾体类以及降血糖类;公司紧跟国内医药外包大趋势,凭借原料药成本优势,顺利切入CDMO服务,积极拉动业绩增长,三季度净利润实现76%的高增长。

昭衍新药是药物安全评价龙头,在国内市占率15.5%,大幅领先;公司正积极打通临床前业务链条,订单爆棚;调研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公司在手订单达到17亿,同比大幅增长63.4%。

博腾股份早期也是专注于原料药,经过三年积极转型化药CDMO业务,目前已是初具规模的二线龙头,利润率显著提高;公司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净利润同比大增65%至85%。

该基金作为赵蓓的旗舰,自成立起就非常优秀,尤其是过去两年的业绩出色,有显著的超额收益。

仓位方面,相比去年三季度,四季度总持仓增加5%至94.08%,连续第四个季度加大仓位;前10大重仓股集中度小幅提高至57%;

年度回撤方面,因为总仓位较高,在2018年熊市中回撤力度稍大,不过仍然跑赢了沪深300和同类平均,表现优秀。

02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003095)

葛兰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明星经理之一,“医药女神”的称号流传最广。

她旗下共有8只基金(一只新基在募),总规模达到441亿,是管理规模最大的女性基金经理。

她的代表作,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4年来取得了271.38%的总回报,年化34%!

葛兰受到极度追捧,除了极其优秀的业绩外,还有着学霸的光环:生物医学博士出身、半导体从业经验,做了3年的研究员就成为基金经理。

葛兰投资风格自下而上,淡化择时,擅长从公司历史、基本面、行业景气度、竞争格局四个维度精选个股,深挖优秀企业的内在基金。

操作风格上,大仓位运行(90%左右),持股周期较长,重仓股集中度较高。

截止四季度,组合持仓中聚焦高成长性的细分赛道有:

专科医疗服务(爱尔眼科、通策医疗)、CXO(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凯莱英)、创新药(恒瑞医药)、疫苗(长春高新、智飞生物)、医疗器械(迈瑞医疗、英科医疗);

具体来看,爱尔眼科是民营眼科连锁医院,主营业务是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和视光服务;公司当前具有眼科医院600多家(国内500多家),在民营市场中遥遥领先,每年医院问诊量超过1000万人次;

通策医疗是民营口腔医院连锁,主营种植牙、正畸牙以及儿科医疗服务;公司当前具有35家口腔医院,在浙江省市占率达到32%,省外也在积极扩张之中;

无论是眼科还是口腔科,都将深度受益国内医疗消费意识提升和深度老龄化社会趋势,从2023年经营数据来看,这两家公司的长期业绩确定性很高。

作为葛兰的成名作,中欧医疗健康过去几年的业绩堪称“炸裂”,有显著的超额收益。

仓位方面,股票总持仓相比三季度末降低3%,但仍然处于偏高位置运作;

年度回撤方面,2018年熊市中能大幅跑赢沪深300,表现尚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大A处于熊市当中,医药行业叠加集采重锤,整个板块跌的是七荤八素。

葛兰的这个药基,净值从最高的1.627大幅跌落至0.943,跌幅达到42%!!

这也给我们有所启示,再好的基金,其涨跌始终是未知的,坚决避免梭哈式投资,同时要坚持长期持有,避免追涨杀跌。

03 汇添富创新医药混合(006113)

基金规模:105亿

管理人:郑磊

总回报:194.28%

年化收益:52.13%(两年)

郑磊在2018年接手该基金,赶上了医药股大牛市,业绩炸裂,管理规模也直线上升。

当前旗下共4只基金,总规模315亿元。

医药子行业众多,产业链很长,跨度极大,行业属性也各不相同。

为了能够深刻理解医药的商业模式,郑磊善于将全市场行业的商业模式进行类比分析:

创新药的估值体系类似于科技股,创新药外包服务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电子产业链很像,而品牌中药为代表的OTC类似于消费品,药店的经营模式又和超市比较类似。

郑磊极度重视企业的商业模式,喜欢从赛道空间、竞争优势、管理层以及估值几个方面挖掘优质股。

截止去年四季度,组合持仓聚焦的优质子行业有:

医疗服务:爱尔眼科、通策医疗;

CXO: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

医疗器械:迈瑞医疗;

创新药:恒瑞医疗;

疫苗:长春高新、智飞生物;

仿制药:华海药业。

该基金过去两年表现非常优秀,有显著的超额收益。

仓位方面,总体上小于90%运行,截止四季度,股票中持仓占比88.15%,上升大约2%。

郑磊的这只医药代表作始于2018年8月,赶上了熊市到牛市的转换期,2023年又有疫情催化,医药股走出了史诗级别的大牛市。

2年的时间太短,综合表现还需要向前追溯。

郑磊从出道起就深耕医药投资,早期就职于中海基金(2014—2017),管理的两只基金业绩经历过2015年的疯牛快熊转换,表现亮眼。

以中海医疗保健主题股票为例,仅在2016年跑输了沪深300和同类平均,但在2015/2017年,业绩出色,有明显的超额收益。

从上面可知,郑磊在医药投资方面有独到的投资理念,总体表现不输工银赵蓓和中欧葛兰。

04 长城医疗保健混合(000339)

基金规模:8.67亿元

管理人:谭小兵

总回报:231%

年化收益:26.58%(5年)

谭小兵也是一名女性基金经理,旗下管理基金共3只,总规模79亿元。

谭小兵善于捕捉高景气度行业,从赛道、护城河及管理层三个维度精选个股。

她的投资策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偏爱成长股,对医药行业研究较深,对短期估值的容忍度较高。

截止四季度,在医药细分赛道中,选择了景气度较高的赛道有:

CXO:九州药业、泰格医药、药明康德、凯莱英;

生物疫苗:康泰生物、智飞生物;

创新药:恒瑞医药;

医疗服务:通策医疗;

光伏:阳光电源。

康泰生物是国产疫苗头部企业之一,当前主营品种有乙肝疫苗、四联苗和23价肺炎疫苗等;在研疫苗大品种超过20个,重磅产品13价肺炎疫苗即将上市,将显著拉动公司业绩增长。

阳光电源主营光伏逆变器,是清洁能源电站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受益于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公司业务成长迅速,全球市占率仅次于华为;公司的储能业务同样受益于新能源的蓬勃发展,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净利润实现翻倍增长。

谭小兵从2016年开始管理该基金,仅在2017年跑输了沪深300,过去两年业绩出色,有明显的超额收益。

仓位方面,股票总持仓长期低于90%,截止去年四季度,小幅提高2%至89.85%;重仓股集中度较低,始终低于50%;

年度回撤方面,在2016/2018年熊市中,都能跑赢沪深300,回撤控制较为优秀。

05 招商医药健康产业股票(000960)

基金规模:32.26亿元

管理人:李佳存

总回报:234%

年化收益:21.9%(6年)

李佳存旗下共3只基金(1只新基在募),总规模53亿元。

李佳存做过7年研究员,对医药研究较为深刻。

他的投资风格偏好长期成长,深挖优质公司,注重业绩增长的确定性。

操作风格上,持股周期较长、换手率低、重仓股集中度较高。

截止去年四季度,组合持仓中,聚焦的细分行业有:

CXO:泰格医药、药明康德

生物疫苗:智飞生物、华兰生物、万泰生物

医药零售:大参林

医疗器械:健帆生物、英科医疗、安图生物

创新药:恒瑞医药

李佳存从2015年1月起上任基金经理,恰逢大牛市,用他自己的话说:2015年开始管钱,赶上一波牛市,什么样的钱都想赚,感觉也很爽。

事实证明,牛市对投资人的考验一点不比熊市差,认为遍地机会的李佳存,业绩很“渣”。

被市场毒打后,开始悟道,2016年以后,我对于好学生、好公司这件事情就更加看重,而那些虽然赛道很好,但过去没证明过自己的这一类偏讲故事公司,慢慢淡出了我的投资视野。

通过定量研究追求确定性,我个人比较愿意追求长期风格的稳定性,70%、80%乃至90%的仓位,都是集中在偏长期化视角去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从2018年起,李佳存的业绩有了质的飞跃,开始出现在同类基金排行榜前列,相比医药女神们,业绩也不逊色。

股票总仓位方面,近几年持续保持大仓位运作,四季度末降低1.65%,占比91.82%;前10大重仓股集中度小幅提升至67%;

年度回撤方面,除了早期投资体系不成熟外,2018年熊市中表现出色,大幅跑赢了沪深300和同类平均,非常优秀。

小结

优质的医药指数基金有:

300医药,易方达沪深300医药ETF(512010)(场内)/易方达沪深300医药联接A(001344)(场外);

中证生科,汇添富中证生物科技指数A(501009)(场外);

CS创新药,银华中证创新药产业ETF(159992)(场内);

中证医疗,华宝中证医疗ETF(512170)(场内)/华宝中证医疗指数(162412)(场外);

优质的主动基金有:

赵蓓,工银前沿医疗股票A(001717);

葛兰,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003095);

郑磊,汇添富创新医药混合(006113);

谭小兵,长城医疗保健混合(000339);

李佳存,招商医药健康产业股票(000960)。

总结

看病吃药,是人的基本需求。

医药同消费一样,刚需程度非常高,可以说是永远的朝阳行业。

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叠加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用药和医疗需求的增量非常确定,整个行业的天花板非常高。

也因为如此,优质医药股能够保持长期增长,涨幅几十倍也不在话下。

去年的疫情催化,让医药股的炒作再次出现了泡沫。

虽然医药股从高位回调,但整体估值仍然较高。

以医药最具代表性的行业指数,全指医药为例,PE(市盈率)从泡沫区间的72倍跌落至当前的53倍,跌幅已经高达26%!!

但不能忽视的是,PE百分位还有89.27%,意味着比历史上89%的时间都贵;PB(市净率)百分位89.61%,同样高估明显。

不仅医药,此轮涨幅巨大的白酒、新能源等行业,同样面临估值回归的处境。

参考2015年大牛市的估值走势,保守估计跌至37倍,潜在下跌空间还有29%;

若不幸进入到熊市,跌到极度低估的25倍,跌幅空间将会达到50%!!

抄底还需谨慎!!!

春节后市场连续下跌,尤其是创业板跌幅最大,市场人气低迷,进入到困难模式。

A股向来如此,涨的有多疯,跌的就有多猛。

既然错过了前期的疯涨,对待下跌要更加理性。

医药一直是A股核心资产之一,历史表现也非常出色,但此时要多一份耐心。

好投资=好资产+好价格。

好资产常有,而好价格不常有,现在能做的就是捆住双手。

然后,等。

巴菲特说,投资的诀窍就是坐在最佳击球区,等待挥棒的机会。

我们已经选出了优质基金,现在等的就是挥棒的那几个瞬间。

如果基民朋友实在忍不住想出手,一定要做好不赚钱、甚至是浮亏20%以上的心理准备。

一定要用闲钱投资。

还有就是不要梭哈式押注,也不要上杠杆,市场始终是未知的,我们要心存敬畏。

把弹药省着点用,做好持久战的准备(3-5年),坚持分批买入。

无论涨跌,都要将投资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上,从而获取长期稳健的回报。

对于还无法稳定盈利的朋友,强烈建议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