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投资者偏爱哪类产品? 银行理财风险偏好一降再降,偏股型基金逐渐受宠 信托产品投资门槛高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原因有什么
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 唐曜华
近年来,资管产品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其中基金投资者队伍最为庞大,已超过7亿,银行理财投资者已接近1亿。
投资者近期配置资管产品的趋势是什么?不同类型投资者呈现出哪些不同的风险偏好和特点?
我们将结合权威部门和第三方调研数据,对资管投资者的结构特点和投资行为趋势作出全面展现和深入分析。
银行理财和信托降门槛“抢客”
基金由于投资门槛低等优势,早已坐拥有庞大的投资者队伍。据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证券公司投资者服务与保护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已超过1.97亿,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尤其在2023年基金火爆时,基金投资者数量增长10.8%,2023年增速放慢。
信托以高净值客户为主,但近年来百万门槛有所下降,投资者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信登信托产品登记及信托受益权定期报送等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末,信托产品存量投资者数量为71.70万个,到了2023年三季度末信托产品存量投资者数量就突破了100万;2023年末,信托产品存量投资者数量为126.14万个,较年初增长55.35%。
同样受益于投资门槛下降的还有银行理财。由于理财新规出台后,理财产品起售金额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银行理财的队伍。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3年底为8129.90万个,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新增3919.13万人,同比增长94.48%;机构投资者新增48.29万个,同比增长3倍。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已突破9000万。截至2023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145.40万个,较年初增长12.49%,同比增长49%。
在不同类型资管产品的投资者中,以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整体风险偏好最低,银行理财产品也呈现以固收为主的投资特点,以匹配投资者偏好;基金、券商资管、信托等资管产品的投资者风险偏好均高于银行理财。
今年投资者配置基金比例下降
近年来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一大趋势是增加权益类投资。但同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容易受市场波动和市场情绪影响,出现短暂的波动。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3Q2)》,2023年三季度以前,家庭更偏向于投资偏股型基金,这可能是受到各类爆款基金的影响,自2023年三季度以后,该趋势逐渐减弱。
去年股市的区间震荡行情加大赚钱难度,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发布的新一期《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2023年全年实现正收益的受访者比例为56%,较上一年度的67%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即2023年有44%的投资者亏损或收益为0,相比上一年33%的比例明显增加。实现高收益的投资者比例也明显下降,2023年有34%的受访投资者实现收益超过10%,而2023年只有21%的受访投资者实现收益超过10%。
尤其2023年上半年股市出现大跌后,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趋于保守,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大幅降低了基金的配置比例。《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显示,今年投资者配置公募基金的比例为38%,相比去年的44%明显下降。此外,房地产投资、私募基金、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均有所下降。债券类资产(包括债券或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股票、另类投资(包括贵金属、艺术品等)的配置比例有所上升。尤其是债券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上升幅度最大,由去年的15%上升到今年的21%。信托类产品的配置比例保持2%不变。
随着5月份后股市出现回暖,投资者信心略有恢复。《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3Q2)》显示,今年二季度受股市回暖影响,受访投资者对股票/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上升,但活期/定存类、商业保险类、贵金属等避险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仍然高于股票/基金类资产。
大部分居民家庭采取均衡配置,2023年第二季度均衡类(投资存款类或投资股票基金类)配置家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1%。存款类(仅投资存款类)配置家庭比例由37.1%下降到36.7%。偏股权类家庭占比略上升至2.4%。
银行理财投资者品牌认同感更强
从不同资管产品的投资者特点来看,银行理财投资者比基金投资者有更强的品牌认同感,更倾向于将理财资产放在一家机构。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3年末,78.09%的投资者会将理财资产放在同一家机构中,14.42%的投资者同时持有2家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只有不到8%的投资者会选择同时持有3家及以上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跟上一年的情况差不多。这可能跟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类别以中低风险为主有关系。
而基金投资者更倾向于同时购买多家基金公司的多只基金,据基金业协会今年1月份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度)》,持有“5只以下”基金的投资者占42.3%,持有“5-10只”占比32.5%。另有14.4%、5.2%、5.6%的投资者选择持有“10-15只”、“15-20只”、“20只以上”。大部分投资者持有两家以上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截至2023年末,31.4%的投资者所持基金属于5家及以上基金公司, 这一数字与2023年调查数据(32.7%)大致相同。持有4家、3家、2家基金公司基金的投资者分别占11.2%、25.5%、19.4%,只有12.1%的投资者仅持有1家基金公司的基金,与2023年调查数据基本接近。
即使是基金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同时,也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银行理财或存款,银行理财被基金投资者当做中低风险的配置选择之一。
《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度)》显示,2023年接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所投资的金融品种表现出以现金管理类为主、多样化配置的特征,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53.2%、53.0%;“股票”、“非货币公募基金”以及“货币基金”占比分别为45.3%、41.8%、38.2%;“债券”、“保险产品”占比在10%-20%之间;“私募证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信托产品”等其他,占比均低于10%。
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
本就保守的银行理财投资者自2023年以来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并且对流动性的要求更高。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投资者分布方面,截至2023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数量最多,占比为34.89%。与上年同期相比,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数量占比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3.08和2.5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到35.51%。而平衡型和进取型投资者占比则持续下降。
银行理财投资者在产品选择方面的风险偏好也在下降。近年来银行通过发行低风险产品、降低起售门槛等方式,逐渐吸引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