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集团开张,安联如何整合中国这盘棋? 外资控股的保险公司
《财经》记者 俞燕/文 袁满/编辑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的当日(美东时间1月15日、北京时间1月16日),在大洋彼岸、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上海,金融进一步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瓜熟蒂落: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管集团之一德国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 SE,下称“德国安联”)旗下的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Allianz (China) Insurance Holding Company,下称“安联中国”)正式揭牌,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这是自2017年高层宣布金融业进一步开放以来,首批落地的保险业开放成果。从获批筹建到正式挂牌,安联中国仅用时一年零两个月。
作为首家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欧洲外资巨头,德国安联已在中国布局了寿险、产险、健康险、养老险、特殊风险、资管和救援业务等多个业务领域。如何统筹和整合分散在不同业务领域的资源,形成合力,成为制约其在华发展的瓶颈。
“对于外资公司来说,和总部沟通有时间、空间的隔离,沟通成本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实现本土化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熟悉和接近中国市场的统筹机构,很难做到及时响应。”一位外资保险公司人士表示。
尽管德国安联旗下的中德安联和京东安联成立分别已有21年和17年,其发展明显提速出现在前者引入首位华人CEO、后者由独资改为合资之后等本土化策略之后。
2015年德国安联提出复兴战略计划,谋求集团内子公司一体化发展成为其新战略。在其亚洲增长战略之下,德国安联在华诸多金融资源亦面临整合之需。
本轮金融业进一步开放,按照内外一致原则,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等政策,为包括德国安联在内的外资巨头重新盘整其在华资源,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上月,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友邦保险亦宣布,将内地的分支机构整合到拟成立的友邦人寿旗下。
从安联中国的股权结构来看,其拥有控股权的中德安联已纳入旗下,下一步如何整合其他在华金融资源,将成为其下一步的重任。安联中国副总经理、中德安联CEO陈良此前曾在一个业内场合透露,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安联中国将致力于汇聚各业务线的优质资源,打造成为“航母战斗群”。
安联中国揭牌当日签署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进一步承诺对保险业开放。在保险业进一步向纵深开放之际,安联中国将如何整合中国这盘棋?
捷足先登
位于上海领馆区的上海兴国丽笙大酒店,今天见证了一个重要时刻:德国安联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安联中国宣告开业。
(图片来自安联中国)
从2018年11月获批筹建到拿到开业“路条”,恰好一年时间,距2017年11月10日中美元首北京会晤经济成果吹风会宣布金融业扩大开放,则恰好两年时间。
作为诞生于1890年、1905年便进入中国市场的老牌外资公司,德国安联与中国渊源深厚。1999年德国安联在上海成立安联大众人寿(现名中德安联人寿),持股51%,是中国首家获准成立的中欧合资保险公司。2003年,德国安联在广州成立安联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现为京东安联财险),是其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经营财险的分公司。2014年12月,德国安联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太保安联健康险公司,持股22.949%。至此德国安联已在中国握有三张保险牌照。
2018年5月,德国安联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作为德国企业代表团,随同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半年后,德国安联拿到中国首张外资控股集团牌照。
对于为何德国安联拿到首张外资控股集团牌照,一位保险业人士指出,根据相关的监管规定,控股集团旗下需有两家及以上持股在50%的保险公司,其中一家需要经营保险业务在六年以上,此外还有一些财务指标的要求。从目前来看,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外资保险公司并不多。德国安联除了硬性指标达标之外,亦与中德两国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不无关系。
2023年11月,安联中国获准开业。根据银保监会的批复公告,其注册资本为27.18亿元(人民币,下同),一部分来自德国安联以货币出资的20亿元,另一部分由以其所持51%的股权折算而来的7.18亿元。随后中德安联公告,其股东已由德国安联变更为安联中国。
虽然是外资独资的性质,安联中国的管理团队则是外资总部与本土高管的组合:德国安联董事会成员塞尔吉奥·巴比诺特(Sergio Balbinot)任安联中国董事长,德国安联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索玛斯·阿尔汀(Solmaz Altin)任总裁,中德安联副总经理孙雷和陈良则同时任安联中国副总经理。
在安联中国的开业仪式上,德国安联、亚太和安联中国管理层代表悉数亮相。安联中国董事长塞尔吉奥·巴比诺特则表示,安联中国对于安联在亚洲和全球的业务都意义非凡。
本土化之变
在德国安联在华的金融版图中,中德安联人寿和京东安联财险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两大板块。
与其他外资保险公司一样,安联旗下的这两家保险公司,也都经历了“合资病”之痛和外资网点布局之难等发展困境。
成立已有21年的中德安联,经历了作为一家合资公司所能经历的更名、中方股东更替、渠道薄弱、长年亏损等诸多“通病”。直到2012年,中德安联启用本土化高管,由太平洋人寿副总经理陈良出任CEO,成为德国安联中国区域首位CEO,中德安联才开始逐步出现起色,两年后首次实现国际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双盈利,且到目前为止已连续六年实现盈利。
在本土化过程中,德国安联对其另一家保险公司京东安联财险的“改造”更彻底,将其由独资变身为合资公司。与其路径相反的是,同样拥有一家财险公司的法国安盛集团,则将其旗下的安盛天平财险由合资公司变身为独资公司。
路径各异的背后,是各自发展境遇的不同。安联财险此前作为德国安联在华独资子公司,成立已有17年,“分改子”已有10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业绩一直难有起色。
安联中国2018年11月获批筹建前的数日,安联财险获批更名为京东安联财险,变身为合资公司。此后,借助其第二大股东、京东旗下的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之力,京东安联走上了快车道。
背靠京东的平台、资源和网络,合资首年,京东安联的保费收入一跃增至12.4亿元。2023年进一步翻番至25.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4%,从财险业的尾部梯队跃居腰部梯队。按京东安联的说法,“相当于用一年时间再造了一个原安联财险”。
摆脱了外资独资公司在资源、网点、团队等局限之后,京东安联财险意气风发地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京东安联财险CEO徐春俊日前在京东安联内部年会上表示,京东安联要到2023年实现跻身中国财险业前十和德安联全球财险子公司前十的“双十目标”。
“今日看似遥不可及,但并非不可能实现。”徐春俊在上述场合如是表示。
随着保险业进一步开放,一位外资保险公司人士指出,市场上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淡化中资还是外资公司的认知和属性,真正检验一家公司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是看股东背景,而要看谁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专业的服务,“大家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和赛道上,中外市场主体的竞争也将越来越公平。”
从N到1
在20余年保险业开放过程中,如果说前四个阶段主要是外资公司纷至沓来,在中国内地排兵布阵,那么自从2017年宣告新一轮对外开放启动以来,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主要体现为已进入中国的诸外资公司们对现有在华资资源的重新整合。
在上一轮开放过程中,多家金融巨头已揽得一或多张金融牌照。以德国安联为例,其除了中德安联和京东安联,还参保了太保安联健康险公司,去年11月又从高盛集团手中获得3.9662%的泰康保险股权,此外还有合资国际救援公司等相关业务线。
一位保险业观察人士指出,很多大型外资保险公司亦深谙牌照的重要性,刚进入中国时,希望通过设立或并购,完成在中国的布局和扩大在华市场份额。但是受监管所限,外资开设网点的审批速度普遍较慢,影响和拉长了盈利周期。“中国保险业是一个非常讲耐力的行业,像马拉松长跑,拼的是信心、耐力和持久的投入。”一位外资保险业人士表示。
在华业务板块和资源相对分散,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常常力有不逮,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各铺一摊,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没做好。”一位早年在外资公司工作过的人士总结。
对于在华拥有多个业务板块的德国安联来说,将N整合为1,亦是其发展之需。据了解,此前德国安联一直希望将中国业务板块整合到一个总部,并与其全球资源实现有效的对接。
事实上,在德国安联层面,近年来亦在谋求集团内子公司一体化经营,以便整合资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一体化亦是其复兴计划的一部分。
一位保险业人士指出,从目前几家外资巨头参与本轮金融开放的形式来看,都开始强化在华资源统筹的安排。在安联中国获准开业的前一个月(2023年10月),德国的另一家保险公司德国安顾集团亦成立了其中国区管理总部——安顾(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唯一的独资寿险公司友邦保险,虽无“合资病”之扰,但有作为独立法人的各分公司单打独斗,难以一个整体在全国发展之困。友邦保险在2023年12月宣布拟成立友邦人寿,将几家分支机构整合归于该主体之下。
目前德国安联将其拥有控股权的中德安联率先纳入旗下。未来其他股权、资源和业务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将成为安其下一步的工作。
安联中国副总经理、中德安联CEO陈良此前在茶道燕梳上海大讲堂上透露,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安联中国将致力于汇聚各业务线的优质资源,打造成为“航母战斗群”。未来随着安联中国战略的推进,德国安联的品牌、产品线、服务等,将与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结合。
在安联中国揭牌的同日,中美两国签署的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进一步承诺了保险业开放,其中,中国将不迟于2023年4月1日,应取消寿险、养老保险和健康 保险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并取消对所有保险领域(包括 保险中介)的经营范围限制、歧视性监管流程和要求。
1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则 提出,要实现银行、保险业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吸引财富管理、不良资产处置、专业保理、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境内市场。
安联中国方面表示,将通过增强战略和财务层面的灵活性,把握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