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正文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我的研报阅读经验分享(附找研报方法) 研报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会看的内容,但是大部分人也只是随便看看,打开股票APP,输入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代码,然后...  基金理财技巧有哪些内容和方法和方法

2023-09-08 04:26:45 互联网 未知 股票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我的研报阅读经验分享(附找研报方法) 研报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会看的内容,但是大部分人也只是随便看看,打开股票APP,输入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代码,然后... 

来源:雪球App,作者: 嗨皮小土豆,(https://xueqiu.com/5086890413/206195396)

研报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会看的内容,但是大部分人也只是随便看看,打开股票APP,输入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代码,然后找到研究报告的页面,随便点几篇最新的报告看一下,其实这样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虽然很多研报质量也不怎么样,但是只要找对搜索和阅读方法,对于投资也会有很大帮助,今天和大家聊聊我个人的一些阅读研报的经验。

这篇文章我写了一周,也是我有史以来写过最长的一篇文章,所以我还特地做了目录,建议大家可以收藏起来,需要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

目录

1/ 研报有价值吗?

2/ 怎么选研报?

3/ 宏观研报看什么?

4/ 策略研报看什么?

5/ 行业研报看什么?

6/ 个股研报看什么?

7/ 研报去哪找?

1/ 研报有价值吗?

研报是分析师对宏观、行业、公司做出的投资分析和结论。 

市场上最常见的是卖方研报,它主要是卖方(大部分是券商分析师)给买方(机构投资者,如基金经理)提供的投资分析服务,因此研报从一开始就不是为我们普通投资者准备的。 

我们现在能在互联网上搜到的研报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客户那里流出来的,我们并不是第一时间看到的研报的人,所以想要跟着研报去追热点就完全没必要了,我们已经在时间上被机构投资者甩下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了。 

大多数分析师的收入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客户对他们提供的研究服务的打分,而A股主要是做多,做空的限制很大,因此我们看到的研报几乎全都是看涨,因为看跌也没用。假如某分析师的客户买了A公司的股票,他反手就发表了A公司的看空报告,你猜他会不会被他的客户打死? 

就算他在客户还没建仓买入的时候就发布了看空报告也没用,客户的账户又不能做空,这还是一篇没有价值的报告,他也没什么收益,反而还可能得罪另一个甲方爸爸——上市公司。 

作为乙方的分析师不仅要服务好他的机构客户,还要服务好上市公司,分析师也要和公司建立好关系,目的就是为了及时获取到最新的消息。

因此我们常见的研究报告评级都是“买入”或“增持”,“中性”都很少了,“减持”和“卖出”基本上很难看到。

但是这并不代表研报毫无价值。 对于分析师觉得实在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公司,虽然他不太方便发一篇”减持”或“卖出”报告,但是他可以选择不说话呀,所以对于那种几乎没什么研究报告覆盖的公司,我们还是尽量不要碰,是雷的概率比是金子的概率大得多。 

另外我觉得研报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政策、行业或个股的基本面。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2023年中泰证券发布了一篇轻工制造行业的攻略式研报《34个细节—带你从装修小白成为最强王者!》,报告从装修流程、费用估算、品牌推荐、注意事项都给出了推理逻辑和建议,准备装修新房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因此,虽然研报的结论没多大作用,但是他找的数据、他的推理逻辑,也就是他得出看涨结论的分析过程,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这也是我常说的:重逻辑、轻结论。

2/ 怎么选研报?

研报数量非常得多,2023年仅我的数据库就已经收集了11万份研报了,这不可能是正常人可以看完的。更不用说,研报的同质化很严重,你相信分析师写研报时没有“参考”同行的研报吗?

就以周末刚刚结束的某会议为例,我的数据库中就已经收集了7页,近140篇对这个会议的解读了。

如果你想看看分析师对这个事件的解读,难道要每一篇都看吗?你也可以试试,看完后就会发现其实内容甚至是观点都大同小异。

那如何在不点开看之前就知道看哪一篇最好呢?难道是看标题吗?是的,如果标题激起了你的兴趣,就可以点开看一下。

另一个更好用的办法是看谁写的,以这种政策事件为例,一个事件发生就相当于老师(分析师的客户)布置了一个作业,所有的学生(研究领域相关的分析师)都会交出自己的作业(解读报告),我们肯定是先看学霸的作业。

这些分析师基本上都是现实中的学霸,名校硕博起步,我们跟他们又不熟,怎么知道谁是股票分析中的学霸呢?我们可以看“老师”给他们排名。

新财富分析师榜单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排行榜了,据说只要上榜的分析师年薪直接翻倍。

我们来看2023年还未开始的新财富分析师评选的投票规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公募基金经理投票,而且是管理资金规模越大的基金经理的投票权重更高。

虽然新财富分析师每年评选时都会有拉票乱象爆出,但是一些热门研究领域排名靠前的分析师都是有真实力的。

这个榜单都是公开的,网上直接可以搜索到名单。此外在搜索研报时也可以看一下研究员的名字有没有标注。

既然已经有新财富分析师的名单了,是不是不在名单内的分析师发表的研报就没有价值了?

当然不是!

新财富评选能上榜的基本上都是从业有一定年限的分析师,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是吧?没评上的分析师也可能只是所在机构太小,客户太少,或者是刚入行没多久,但是不一定代表人家就没水平,他们可能为了出头还更努力呢!而且新财富分析师发表的研报也有可能是出自新人,甚至是实习生之手,他只是看一遍签个字而已。

之所以推荐重点看新财富分析师的报告只是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如果时间够多,当然是多多益善。前面我们说了读研报就是要重逻辑、轻结论,多看几份研报,比较一下不同分析师的看涨逻辑,对我们认识行业或个股的基本面没有坏处。

目前,市场上数量最多的4个研报种类是:宏观研报、策略研报、行业研报、个股研报,这个顺序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分析逻辑。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我阅读这几类研报的经验。

3/ 宏观研报看什么?

宏观分析的常见报告就是对各种经济数据点评预测,例如GPD、CPI、PPI、消费、投资数据等,通过发电量来推断生产活动,通过猪肉价格推断通胀水平,另外还有对一些新的政策和事件点评,这些报告的发表频率很高。

这些研报的特点就是同质化很严重,如果你关注某个数据或事件的点评,看宏观研究领域的新财富分析师的研报就可以。宏观分析或多或少都会带一些预测,例如点评金融数据时还会预测一下未来的流动性,是宽松还是紧缩,未来的经济增速有多高等等,我们可以综合多个知名分析师的观点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言,看看他们的预测逻辑谁能说服自己。

除了点评报告之外,宏观研报还有一种是深度报告,特点就是页数会多一点,通常15页以上。例如对人口的专题研究、大类资产配置建议、经济展望等。

例如广发证券的《新经济:宏观视角分析纲要》这篇报告其中一部分就教我们跟踪新兴产业的景气度可以看哪些指标。

宏观深度报告不仅是投资建议,更是一份学习资料,因此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报告都可以学习一下。

至于我自己的观点,我一直觉得宏观有点虚,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也搞不太懂。所以我也就看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事件解读,深度报告我也看得不多,很难搞懂,对我的实际投资的直接影响不大。如果对宏观研究很感兴趣,又没有相关基础,不如先找两本《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教材来学习一下,再去阅读宏观研报会有更好的效果。宏观研究如果愿意多花时间,搞清楚分析师的推理逻辑,慢慢的模仿他们的分析过程,建立起自己的分析框架还是挺有意思。

4/ 策略研报看什么?

“策略”两个字一听上去可能就觉得很有内容和观点,说白了就是研究市场会涨还是跌(但基本上都是涨~),研究哪个板块、行业会有机会。

策略研报和其他类型的研报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看涨,而是会给出分析师自己对行业板块的选择,会有一些不同的结论,所以就很看分析师的能力了,首先当然还是看新财富分析师了,都是经过客户检验的。

一般各大券商出的季度策略、年度策略都会比较受关注,现在又到了2023年底,关于2023年的投资策略又开始涌现。

我看了一些2023年的A股投资策略,总结出来发现看多价值股、看多消费医药行业的很多,和我从前两个月的月度总结中的想法很相似呀。

2023年新财富分析师策略研究排名第一的海通证券荀玉根的2023年A股展望就提出,2023年大盘股与价值股可能会占优,文中从牛熊市成长股与价值股的表现、目前成长股与价值股的估值对比做了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策略这东西,说好听点是“预测”,说得难听点就是“猜”,单说“瞎猜”这门本事,分析师不一定有我强。

我们来看一篇2023年底发布的2023年度策略的预测,作者也是一名新财富分析师,现在2023年马上要收尾了,我们一起看一下他的预测结果如何。

截止到2023年12月15日,“延续稳健强势逻辑”食品饮料下跌了0.39%,休闲服务下跌了13.9%;“僚机”申万电子、电气设备、国防军工、机械、汽车板块的涨幅分别是18%、57%、9%、15%、21%;“间歇性爬坡”的周期价值板块就不必说了,“煤”飞“色”舞今年有多疯大家都知道;“触底反弹”的通信板块今年也只涨了2.8%,“情绪配置地位”的计算机也只涨了1.6%。

所以你看吧,预测能有多准?但是你回头一想,光伏、新能源、周期股人家也提到了呀,综合下来收益率也不差。所以策略的预测看看也就行了,研报一次推荐7,8个板块,总有几个表现好的。但是我们如果按他推荐的板块全部配置,还不如直接买宽基指数得了。所以策略研报看上去很有用,但是又感觉不是特别有用。

这个时候自己就相当于是一名基金经理,很多分析师都向你推荐他看好的板块,最后具体相信谁,还是要你自己决定。当然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略分析师推导出结论的逻辑是否站得住脚,这也是我在一开始就强调的,重逻辑、轻结论。

策略研报推导结论的逻辑都很有意思,比如从自上而下的角度,从宏观政策判断哪些行业增长率更高,从估值角度对比哪些行业更有性价比等等。例如国盛证券曾发过的消费、周期、科技行业全球龙头估值比较的三篇策略报告就很有意思。

我的经验是,策略研报也很考验分析师的实力,所以我也是以知名分析师为主。由于我操作频率不高,我一般也只会关注季度策略和年度策略。月度策略甚至是周策略有闲时间可以瞄一眼,一般也不会对操作有多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对于我感兴趣的策略报告我也会多看几眼,例如讲估值、行业盈利水平的报告。

对于估值中推荐的N多行业板块,我也不可能听他的都买一遍,主要还是看看他推荐的理由,作为我自己最终决策的一个参考。

5/ 行业研报看什么?

就阅读次数来看,行业研报是我读得次数最多的研报种类。

行业研报主要就是对各种细分行业,例如新能源行业、光伏行业、白酒行业,因此一般都是有针对性的去看想要了解的行业的报告。

行业研报又可以分为定期报告、行业点评、深度研究等。

定期报告定期会发布的报告,一般是每周或每个月,主要是对一些数据、事件、公告的更新,尤其是消费、周期等对数据更新频率较高的行业。

下面这份家电行业的周报就是一份很典型的数据更新周报,更新了当周原材料和海运价格变化,3种类型的家电线上/线下销售额变化。

说实话,这种周更的数据其实价值不大,我们看到的数据往往是滞后的,因为周报基本都是周末发布当周数据,而且行业的基本面短期变化不会很大。

更新间隔时间越长的行业定期报告价值越大,因为时间越长,变化就越明显,例如东吴证券每月发布的光伏专题报告。

相对于定期报告的时间间隔固定性,行业点评报告发布时间就很自由了。

行业点评报告是在重要数据发布或重要事件发生时,分析师给出自己的点评,它和定期报告不同的是它的时效性更强。例如中汽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后分析师的点评。

我阅读行业定期报告和点评报告主要是为了跟踪一些数据,例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装机量等。这些行业数据一经发布,基本上这个行业的分析师都会发布报告并点评,所以也是同质化很严重,我一般就关注对应行业的1~2个分析师发布的点评报告就可以了,了解一下他们的观点。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是我最喜欢看的内容了,既然分析师花这么多精力写下了几十页的深度报告,那肯定是看好这个行业,结论不是买入就是增持,所以只看结论那就太没意义了。深度报告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它对行业数据整理以及分析的逻辑,同样的知名分析师写的深度报告质量通常更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数据和逻辑,而且深度报告的数量也不是很多,因此其他分析师的报告也值得一看。

我们以光伏逆变器行业最新查到的国联证券的的一篇深度报告为例,报告最开始通常都是背景知识,介绍一下行业概况,例如逆变器相关的技术、不同类别的逆变器的区别以及作用、行业的基本特征等等。

然后一般都会从行业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去分析。供给角度从行业格局分析了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行业内各厂商之间的对比以及国内外厂商竞争优势对比。

需求角度分析了国内外主要市场的规模、不同类别光伏逆变器的市场份额、全球的市场需求预测等。

接下来就是对市场空间的测算,使用了很多的参数,例如新增装机量、容配比、替换需求量、平均价格等。我们知道预测也就是猜,所以这部分我们知道就行,不必太当真。

最后就是行业内一些重点公司的介绍,这个可以让我们对行业内的主要厂家有一个初步了解,如果想要了解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