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正文

中国股市总结分析 股票走势和基金走势关系是什么

2023-09-09 21:06:15 互联网 未知 股票

中国股市总结分析

中国A股历史梳理

我们的A股市场自设立至今,经历了交替的多轮大牛市和大熊市行情。通过梳理这些行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每一次牛市和熊市行情产生的原因,从而判断未来出现牛市或者熊市行情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图表,和股市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将我国股市的牛市和熊市行情划分为几个时期。

1990—1994阶段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这种行情在现在看来,足以让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和国债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跌至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膨胀。

下图显示了这四年多时间里的牛市和熊市变化:

1994—1996阶段

第三次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证券市场一片萧条,人们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紧缩政策、发展国债,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这次牛市只有3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政策市”的说法也被投资界普遍接受。

1995年5月18日,股市受暂停国债期货交易消息刺激。5月18日受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消息刺激,沪深股市齐放异彩。沪市A股跳空 130点,以741.81点开盘,留下新中国股市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全日涨幅达30.99%,深市成份股指跳空190.7点以1233.4点高开,涨幅高达23.46%。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3日至1996年1月19日),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这一年,沪深股市废除T+0制度,实行T+1。为了抑制投机,1995年6月15日,管理层下达55亿的95年额度,同时20家历史遗留问题股票也被开始安排上市。

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下图显示了1994年至1996年这两年中的牛市和熊市变化:

1996—2001阶段

第五次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0日),经过连续的下跌,管理层被迫停发新股,而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各路资金也开始对优质股票进行井井有条的建仓。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话”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熊市(1997年5月10日至1999年5月18日),这轮大调整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税由千三上调至千五,第五次熊市开启,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1997年印花税上调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第六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这次牛市俗称“5·19”行情,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1999年证券市场大事件

2001—2008阶段

第六次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2001年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了对股市的看法,其核心内容有三点:一是中国股市连一个规范的赌场都不如;二是全民炒股;三是中国股市市盈率太高。中国证券报等媒体2001年1月12日刊载了五位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 、萧灼基、韩志国、吴晓求联合在京的一个表态:要像对待新生婴儿那样看待和爱护我国的证券市场,争论达到顶点。至此,在全国也掀起了“婴儿论”与股市的发展与规范争论。这场争论影响极其深远,直到下半年围绕中国证券市场是不是应该“推倒重来”的争论。

第七次牛市(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这次行情是最具有基本面支撑的行情,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人民币升值、公司业绩的不断增长、QFII等诸多利好支撑着这轮牛市,从998点开始,创出6124点的历史最高点,整整涨了513.49%,这是中国股市到目前为止最为波澜壮阔的一轮大牛市。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展开,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名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

第七次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全国制造业和地产等支柱产业泡沫显现,危机四伏,在投资者普遍对行情盲目乐观之际,股指则开始一路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指数随之一泻千里,仅一年时间,股指便从6124点狂跌至1664点。

2007年10月16日见到6124的历史高点后,在基金暂停发行,美国次贷危机和大小非减持等利空的影响下,引发了第七次熊市。2007年11月5日,两市第一权重股中国石油上市,募集资金668亿元,发行价16.7元,首日高开191.02%,开盘48.6元,高开低走收大阴线,收43.96元,一年后跌破10元。

2008年1月21日,平安传出欲再融资1600亿元, 平安跌停, 沪指暴跌5.14%。上证指数跌破5000点。

2008年6月20日,南航认股权证终止交易,分文不值。

2008年9月14日,美国雷曼公司宣布破产。

图4显示了2001年至2008年这八年中的牛市和熊市变化。

2008—2014阶段

第八次牛市(2008年10月29日至2009年8月4日),随着四万亿救市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相继推出,大盘资金面空前宽松,大量资金进入股市交易。同时因为之前高位被套牢的很多机构资金也有解套的需求,所以在众多因素的促进下,推动了这一轮牛市行情的发展,股价从1664点涨至3478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大涨109%。

2009年3月3日后的逼空上涨性质能与06年和07年的超级疯牛相媲美。即使IPO重启这样特大利空也未能改变牛市的前进。直到09年7月29日第一只大盘股上市和紧缩的宏观政策才阶段性结束了第八轮牛市。

第八次熊市(2009年8月5日至2014年7月21日),当大盘上的资金被耗尽以后,真正漫长的熊市下跌行情逐渐展开。自2009年至2014年,我国股市经历了连续五年的熊市下跌。在下跌趋势中,完全没有像样的反弹行情出现,投资者的交易也极其清淡,大盘都被看空气氛笼罩。

2009年IPO重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走远,收紧的货币和地产调控政策,不断解禁的“大小非”,于是一个牛皮震荡市,就在这伯仲难分的拉锯战中悄然成形。

2009年10月30日筹备达10年之久的创业板开市,首批28只股票集体亮相,这些股票受到资金追捧。由于创业板遭遇过度炒作,28只股票上市首日均被深交所按照规定进行了临时停牌,创下了中国股市的新纪录。

股指期货于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

2010.7-2010.11 2319-3186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泛滥、资源股大涨、人民币升值。

2010年7月15日,农业银行上市,在之后的几个交易日内,大盘连续反弹并站稳2600点,之后开始反弹。

2010.11-2011.6 3186-2661点紧缩调控、新股密集发行、通胀压力、经济增速放缓。

2011年11月30日,人民银行宣布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2年02月18日,央行宣布将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2年04月04日, 中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决定增加500亿美元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5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小QFII”)额度(合计3650亿元人民币) 。

2012年底,中央军委出台“禁酒令”,要求在接待工作中不安排豪华宴请、不喝酒。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承诺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2013年全年停发IPO,持续时间历史最长,IPO停了一年,于是创业板“牛”了一年。

2013年关于IPO重启的消息,市场上实际已经喊了很多次,直到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才终于坐实。

2013年8月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概念股开始被市场所关注,嗅觉灵敏的资金陆续进场,经过一个多月的炒作,上海自贸区概念指数翻了一倍有余。

2013年8月16日,A股市场出现了史上最诡异的走势。当日11点04分开始,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蓝筹股瞬间涨停,并使大盘直接飙涨百点以上,最高涨至到2198.85点,涨幅超过5%。这就是著名的“光大乌龙指”事件。

2013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新三板全国扩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4年1月8日,IPO在时隔一年多后正式重启,优先股试点办法出台。

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开展沪港通试点发布联合公告。证监会指出,沪港通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5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

图5显示了2008年至2014年这六年中的牛市和熊市变化。

2014—2016阶段

第九次牛市(2014年7月22日至2015年6月12日),当指数跌穿2000点大关后,逐渐有抄底资金开始进入市场。之后伴随着“一带一路”的高调推出,加之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南车北车大合并为开端,大盘从2000点左右一路长到5178点,成为2007年以来第二高点,创业板个股疯狂程度和新股得到了疯狂炒作,安硕信息股价涨到474元。此波行情的疯狂程度远远高出以往历次行情,一直到亚投行的顺利成立为终点。

第九次熊市(2015年6月12日至今),熟话说,来得快走得更快。上波牛市后期融资、配资翻倍、翻几倍地入市,泡沫被短时间吹大,后续资金再也无法维持每天一万亿的巨幅成交量,恶性循环从此开始。2015年6月15日开始,由于场外配资清理、场内融资和分级基金去杠杆形成连锁反应,终酿成一场股灾。

而暴跌亦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15年6月15日-7月9日,融资盘强平或直接推动。

第二阶段在2015年8月18日-8月26日,清理场外配资或有较高关联,很多躲过第一阶段下跌的高手、大户,几乎都倒在了这一阶段的抄底路上。

2016年影响股市的事件主要有1月1日熔断机制(包括实行和暂停)、1月9日减持新规(针对大股东和董监高等)、人民币贬值和推行注册制等。

图6显示了2014年至2016年中的牛市和熊市变化。

2007-2023关键事件分析

深圳指数2007-2023指数分析:

2007年1-10月是大牛市,2007.10-2008.10是大熊市,2008.10-2009.07股市反弹,2009.07-2014.10股市横盘期,2014.10-2015.05是牛市(但是幅度小于2007),2015.05-至今是横盘震荡市。

2007年大牛市

200701-200710,深圳指数从6647一路上涨到19500,区间涨幅193%,如下图所示:

上证指数从2675上涨到4109,区间涨幅122%,涨幅小于深圳指数,小盘股是上涨主力。

下面对2007年牛市各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

绩差低价股奏响“丑小鸭变美天鹅”狂想曲

20070101到20070530阶段,2006年度表现较好的大盘蓝筹股表现平平,而取而代之的是绩差股、题材股的全面崛起,许多低价绩差品种在这个阶段股价实现惊人的涨幅,有的涨幅超过300%,实现100%上涨的品种到处都是,比如林海股份(5.870,0.07,1.21%)、英特集团(11.340,0.16,1.43%)、宝商集团(8.970,-0.55,-5.78%)等此阶段内均实现了300%的涨幅。

在这个阶段即有超低价题材股的大幅度涨升,也有低价重组股惊人表演,比如4月13日,ST浪莎通过股改重组借壳S*ST长控(14.010,0.28,2.04%),当日复牌后最高涨幅突破1000%,收盘仍然上涨849.30元,每股净值-7.94元,连年亏损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为每股收益5.03元的中国第一绩优公司,至今其EPS仍然没有任何一家绩优公司超越,实现了“乌鸡变凤凰”,令A股投资者和海外人士大跌眼镜。

5月30日印花税调整触发的股灾

20070529到20070604阶段,深圳指数从5月29日的13500点一路下跌到6月4日的11500,一周时间下降2000点,上海指数从5月29日的4334点下跌到6月4日的3670点。

2007年5月30日凌晨,一条震撼中国的特大重磅新闻,令人吃惊地出现在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上。这条新闻是: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条对中国股市极具杀伤力的爆炸性新闻,不仅未首播在5月29日晚七点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居然连当天出版的三大证券报,都没来得及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而是播出在当天午夜零点的央视2套的《经济新闻联播》。后来,被讥为“半夜鸡叫”。

2007年5月30日:900多只个股跌停中国股市开户账户总数突破1亿。此作法被普遍解读为证监会重拳出击中国股市的一个强烈的信号。上证股指从5月29日的最高点4335点,一路下滑至最低点3858点,一日接连击穿五个整数关,跌幅高达477点。后由于权重股发动抵抗,到收市,该日中国股市仍大跌283点,900多只个股跌停,创下了2007年中国股市暴跌之最,其跌幅甚至超过了震动全球的中国股市的“2.27惨案”。B股跌幅更深,沪深B股双双大幅下挫,跌幅居然超过了9%,个股大面积跌停。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创记录地达到了18万亿元人民币,己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等值,与中国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相当接近。

2007年,长期受着熊市折磨的中国资本市场终于开始出现了一轮牛市行情,从这一年年初到4月份,沪深两地股指都已出现了80%以上的升幅,其中仅4月份的涨幅就高达30%。2006年底上市股票的平均股价还在5元左右,但4个月后的平均股价已经达到12元,5元以下的股价全部被消灭。财政部临时发布了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的措施,其目的就为了抑制股市的狂热。但采用突然袭击的方法引起了市场的强烈不满,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在财政部这个决定作出之前,实际上政府要上调印花税的消息已经风传,市场也因此而出现了盘整。但就在一个星期前,财政部的官员却通过媒体向外表示,没有上调印花税这回事,事实上当时财政部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两天后获得了批准。正是财政部官员向市场发出的这个信号,使投资者吃到了一颗“定心丸”,上证综指在这一个星期里又出现了疯狂的上涨。政府部门的出尔反尔引起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那几天,财政部成了资本市场的众矢之的。

大盘绩优股高唱价值成长主旋律

“半夜鸡叫”终于使原来牛气昂然的股市低下了牛头,股票出现大面积跌停潮,接连不断的可怕暴跌终于使政府意识到了过度使用行政干预对市场的伤害。从6月上旬开始,证监会又开始组织一些媒体频频“吹暖风”。

6月5日,银监会本来要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开处理一批违规向证券商贷款炒股的商业银行,但就在召开前夕接到紧急通知,这一活动被取消,显然这是政府不希望这样的消息进一步对市场造成杀伤。这一消息在市场上迅速传播开来,显示了政策面开始回暖,直到这时,在上证综指跌去千余点后,一轮穷凶极恶的股市暴跌才算止住。

价值股开始全线走强

200706-200711阶段,价值股开始全线走强,特别具有代表性采掘业中的煤炭板块、有色金属中的绩优板块、人民币升值的地产金融板块、资产注入的央企重组板块,代表股份主要为兰花科创(4.850,0.06,1.25%)、神火股份(4.030,0.06,1.51%)、江西铜业(12.800,0.29,2.32%)、云南铜业(9.620,0.20,2.12%)、中国铝业(2.850,0.05,1.79%)、万科A(26.800,-0.06,-0.22%)、招商地产(0.000,0.00,NaN%)、中国船舶(18.690,0.41,2.24%)、上电股份、东方锅炉、中核科技(11.050,0.10,0.91%)、东方电机(8.610,0.39,4.74%)、中国远洋(3.600,0.05,1.41%)等,其间新股板块中的西部矿业(5.470,0.13,2.43%)、中国神华(15.930,0.28,1.79%)、中海油服(12.400,1.01,8.87%)等参差表演,这些绩优高价股群不断推高加之巨大的涨幅,使得沪深市场出现了300元的个股,创出的中国A股市场的历史新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第一阶段中表现强演的绩差题材股重挫回落,许多品种在“5·30”后的连续跌停中,元气大伤,大部分表现平平。

中小板股上演“新股不败”华彩乐章

200711-200712阶段的典型代表为中国石油(4.440,0.06,1.37%)的上市, 中国石油(601857) 成为中国股民2007年的最大伤痛,这种冻结申购资金超纪录3.5万亿的“亚洲最挣钱的公司”高开低走后套牢了无数的中小投资者,当日成交的700亿资金成为全线套牢族。地产、金融、有色、煤炭等板块全线回落,12月初,在货币政策从紧的影响下,年度表现强劲的地产股继续大跌,且跌幅较大。

在此阶段内中小企业板中的个股表现强眼,异军突起,新股金风科技(9.980,0.39,4.07%)百元开盘使得中小企业板表现达到高潮,有数十只中小企业板个股创出了历史新高,比如武汉凡谷、全聚德(9.270,0.23,2.54%)、怡亚通、劲嘉股份、中环股份(17.170,1.12,6.98%)等创出历史新高。而对比年初表现较好的题材股来看,一部分也由于重组或业绩的改善出现上扬,比如华丽科技、大庆华科(11.510,0.29,2.58%)、华工科技(20.900,0.81,4.03%)、力合股份(10.730,0.09,0.85%)等,但就绝大部分第一阶段的品种而言,表现有限,涨幅较小。

2017年股市总结

这次牛市其实从2005.05一直持续到2007.10,上证从1000点飙涨到6000点。

至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收盘,年度涨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采掘指数+345.56%、石化指数+200.59%、金属指数+190.33%,而上证综指年度涨幅约为98%,而涨幅较小的行业指数中,IT指数、电子指数、农林指数。

深圳指数从3000点涨到近19000点

股市走牛通常有三个因素:流动性充分;股价低;政策契机。

股价低

第六次熊市(2001.6-2005.5)由于国有股大量减持和股权改革,从2245跌到998点。

2005年5月份推出股权改革,股民普遍认为是利空,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

流动性

1)开放式基金大规模推出

2004年年底,封闭式基金共有54只,开放式基金首次突破100只,开放式基金净值不仅首次超过封闭式基金净值,而且相当于封闭式基金的3倍。

2005年共有57只开放式基金募集设立,募集规模为1002.79亿元。

2006年开放式基金净值首破5000亿元。

2007年第一季度末,54家基金公司旗下313只公募基金净值为10533.93 亿元,资产净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07年第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净值再破2万亿元大关;2007 年9月21日,59 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基金341只,基金净值首破3万亿元大关,达 30228 亿元,随后公募基金净值最高增至3.2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006年开始的开放式基金大规模推出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次存款大搬家,为股市的上涨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因其在大盘股上的话语权,成为了2006年股市上涨的发动机。

2)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弃钉住美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便开始了一个长达10年左右的持续、缓慢的升值过程。人民币升值以及升值预期为股票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热钱涌入、通胀上升,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各路资金积极入市成为股市走高的主要推动力量。

3)QFII资金开闸

2006-04-12,中国证监会宣布批准四家新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国家外汇管理局则批准两家QFII开设人民币特别账户,为跃跃欲试的场外资金"开闸"。四家获QFII资格的是,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比联金融产品英国有限公司和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两家获准开立QFII人民币特殊账户的机构是高盛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第一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它们可分别在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和中国银行开立特殊账户。

2007年10月证监会对外宣布QFII的审批额度有望在年内由目前的100亿达到300亿美元。

4)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下月开闸

2006-07-03,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两个规范性文件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正式启动。

5)保险资金入市又松绑

2007-04-06,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管们得到来自保监会的明确信号,“不得投资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涨幅超过100%的股票”的原有规定终于得到了放行,从周三起正常购买。

政策契机

1)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中央政府与证监会联合出台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股市的上涨腾出大幅空间,为暴涨提供了前提条件。股权分置改革简单说就是让非流通的国有股可以上市流通,使长期不关注股价的上市公司开始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市场价值,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由总是千方百计地从股市中“圈钱”,转变为将大量场外资产注入,使这些资产迅速资本化,以实现自己的财富。

2)宏观经济条件高速增长

2005年GDP为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2006年GDP为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长10.7%;2007年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2006-03-0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国家绝对控股,改善产权结构,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与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创新。

2008年大熊市

这次熊市时间从2017.10开始,一直持续到2014.10,开始长达7年的熊市。

暴跌阶段

2007.10后股市开始暴跌一直持续到2008.10,随后开始一轮反弹。

这次股市暴跌原因如下:

1、宏观调控政策失误:由于热钱持续流入股市和楼市出现了明显泡沫现象,中央2007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0次上调准备金率,并多次发行定向票据。

2、全球金融风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股市,外资企业纷纷倒闭从中国撤资,资金大幅流出。

3、大小非解禁:股改使非流通股上市(解禁),增加市场的流通股数,市场资金供应不足,给予股市致命一击。

4、IPO超发:2007年IPO募集资金总额刷新3391亿元,是2006年的2倍。单只新股发行冻结资金刷新,中国石油发行冻结3.3万亿元。单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刷新,中国石油募资668亿元,而且是在中国神华募集资金665.82亿元创历史沪深A股发行募集资金新纪录之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再次刷新的。中石油是股市暴跌的导火索。

5、印花税半夜鸡叫:2007年的各项调控政策中,证券市场反应明显的要属财政部在5月30日突然公布的印花税由1‰上调至3‰的消息,直接造成5.30市场调整。虽然后面股市又继续上涨,但是对股民信心打击很大。

暴跌后反弹阶段

从2007.10开始长达一年的暴跌,终于在中央4万亿一系列政策刺激下2008.10底开始一轮反弹,这轮反弹持续到2009.07,上证指数涨幅80%。

这次反弹的触发因素有:本质就是流动性宽松

流动性宽松:

2008年9月16日,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

2008年10月9日,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并暂免征收利息税。

2008年11月27日,央行大降利率1.08%,同时下调准备金率。这是自九月份以来第四次降息,力度超预期。

2008年10月30日,央行月内再度降息0.27个百分点。

2008年12月23日,央行再次降息0.27%,面对年内第五次降息市场不涨反跌,利好效应减退。

2009年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银行新增贷款出现空前井喷,前11个月新增贷款规模达到9.25万亿元,较上年全年的4.17万亿增长一倍多。

政策刺激:

2008年9月19日,三大利好齐发促股市健康运行。证券交易印花税只向出让方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当日的沪深两市全线涨停。

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十项措施刺激经济,4万亿计划出炉,股市开始年内最有力的一波反弹。

2008年12月4日,国务院金融国九条出台,提及稳定股票市场。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金融三十条出台,提及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

政府目标

1)推出创业板:2009年10月30日,筹备达10年之久的创业板开市,首批28只股票集体亮相。这些股票受到资金追捧,呈现“三高”现象:高涨幅,28只股票首日平均涨幅达到106.23%,涨幅最高的为金亚科技(0.770,0.00,0.00%)(209.54%)。

2)IPO重启,新股发行体制进一步完善,2009年6月1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杜绝高报不买和低报高买,同时网下网上渠道分开、网上申购设置上限,以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 《意见》实施后,中国建筑(5.240,0.06,1.16%)成为今年融资额最大的公司,光大证券(11.180,0.26,2.38%)成为今年第一家获得上市资格的券商。

政府需要一个上涨的股市来推出创业板和IPO发行。

2015年大牛市

这次牛市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快速拉升阶段、股灾暴跌阶段、震荡横盘阶段。

快速拉升阶段

时间从20140722开始结束于2015年6月底,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到5100点,涨幅151%

本轮上涨原因分析:熊市长达7年,融资加杠杆,券商一飞冲天。

沪指从2007的6000点一路熊到2014年上半年的1974点,历时漫漫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A股市场保持着和外围市场“跟跌不跟涨”的“传统”。

2014年下半年是以券商股为代表的主板牛市, 2015年上半年则主要是创业板牛市、小盘股、新概念的创业板牛市的“疯牛”。

1、政策刺激

1)沪港通: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开展沪港通试点发布联合公告。证监会指出,沪港通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

2)新国九条: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表示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改革牛:随着局部牛市的改革创新主线进一步深化,新兴产业的政策预期,叠加“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等消息刺激,促使沪指于2015年3月13日真正突破2009年3478年的高点一路飞奔,并以月涨幅13.22%结束了3月的走势。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央企整合推动下,以中电投、中国中车(601766)为首的央企重组股开始登堂入室,开启了大盘蓝筹股的传奇之旅;中小板、创业板则涨幅更高分别创下20.74%、21.12%的涨幅记录。

2、流动性

1)意外降息: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上一次宣布降息是2012年7月6日,此次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11月27日以来最大的一次降幅。市场对这次降息的解读是救楼市、救国企、回应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降息之后中国的股市开始了疯狂的拉升。

2)融资融券的“杠杆牛”:2014年12月19日两融余额破万亿,不过5个月之后,2015年上半年两融余额就攀上了2万亿大关,截至2015年5月20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高达20057.39万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两融余额在增加,两市成交量也水涨船高。2015年5月25日,两市成交量成功突破了两万亿大关,当天两市共成交20330.29亿元,创下全球史无前例的成交纪录。

3、政府目标

1)IPO重启:IPO暂停14个月后在2014年1月重启,随后奥赛康(300361)因大比例配售老股搅动整个资本市场舆论场而被叫停。1月份密集发行55家公司后,IPO再度戛然而止,于6月再度开闸。

2)取消限购:2014年全国楼市调控由紧转松,基于现实压力,6月底呼和浩特市率先宣布取消限购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又有36个城市对限购政策进行了调整。2014年年底,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和三亚之外,41个已正式取消或变相放松了限购。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措施,刺激市场回暖;中央层面明确提出“稳定住房消费”,并要求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

3)南北车合并:2014年9月4日,国资委发布公告称可能将国内最大的两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企业中国北车(601299)和中国南车(601766)进行合并。两家公司总资产将超过3000亿元(约合483亿美元),中国高铁整装出海意味着中国从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走入了输出技术换市场的时代。

股灾暴跌阶段

2015年6月15日开始,由于场外配资清理、场内融资和分级基金去杠杆形成连锁反应,终酿成一场股灾。2015年6月到2016年上半年,发生了千股跌停、国家队强势救市、二次千股跌停、配资清理+违法乱象的整顿、股指熔断机制推出。

这轮下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6月15日-2015年7月6日,融资盘强平推动股市断崖式下跌,连续跌停。

第二阶段2015年7月6日-8月26日,证金救市,清理场外配资,死在抄底的路上。

第三阶段2015年8月27日-12月30日,市场信心恢复,股市重拾升势,IPO重启。

本轮股市的关键因素如下:

1、杠杆:2015年A股市场涨也杠杆,跌也杠杆。

因为有杠杆,A股市场一鼓作气迈入繁华盛世,沪指从2014年12月31日收盘点位3234.68点起步,一路扶摇直上,于2015年6月12日站上5178.19点高位;因为去杠杆,踩踏频发、千股跌停,沪指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直落2300点,并于2015年8月26日跌至2850.71点的新低。数据显示,年内两融余额最高一度模升至2.27万亿,场外配资客户资产规模合计近5000亿元。分析人士表示,杠杆有着助涨助跌的作用,在股市直线上涨的情况中,杠杆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正反馈,但凡遇到调整,跌幅被杠杠作用成倍放大后,正反馈作用就转化为负反馈作用。

2、政策

1)救市:强力救市未能阻止进一步下跌。

2015年7月6日,出于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高层决定以证金公司为载体、以商业银行为资金源、以人民银行为担保方合力出手护盘。回过头看,证金公司的干预效果是明显的,但政府主导的救市也给市场留下诸多后遗症,一方面其衍生了道德风险,救市机构过大的权力形成了潜在的利益输送空间,另一方面最终并未能阻挡市场的进一步下挫——8月中旬,A股的“千股跌停”现象再次上演。

2)整治违法乱纪:配资清理+打老虎

先对参与配资业务的各类机构、软件商纷纷遭到查处罚没;继而针对伞形信托、结构化信托等配资渠道彻底清理,并对分级资管、收益互换、融资融券等杠杆工具采取收紧政策。

针对A股活跃度提高衍生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乱象的整顿,也已日渐常态化;此外证监会原副主席姚刚、原主席助理张育军等官员的落马。

横盘震荡阶段

从2016年至今A股长达3年底部震荡,上证指数一直徘徊在2400-3500点区间。

中国股市历史走势总结

中国股市这样的长期走势对市场投资者而言,应该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上证综指在2000年就已经站上了2000点,到2023年4月底收盘在2800点。2000年底上证综指收盘点位是2073,到2018年10月底上证综指收盘2603点,近18年时间里的累计涨幅是25.5%,复合年化收益率是1.3%。权益资产1.3%的长期收益率一方面远远低于存款、债券、房地产等大类资产,另一方面也一定跑不赢通货膨胀。

A股ROE最高的行业

家电行业在2008年以后,ROE基本保持在15%到20%之间。在这种盈利能力支持下,我们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家电行业整体的股价表现是非常好的,家电行业指数是一路向右上角上行,走的是慢牛长牛的走势,与市场整体走势完全不一样。如果以2006年底为基准进行标准化,当时的上证综指点位是2675点与2023429收盘点基本相当,到如今14年的时间,家电行业股价指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18%左右,与行业的ROE基本相当。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一级行业中表现较好的可能还有这几个: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银行、房地产。这几个行业的共同特点是行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强,行业ROE基本都一直维持在10%以上,行业指数的股价表现也都是有超额收益的,股价整体是往右上角走的,跟上证综指的走势并不一样。

A股长期走平的根本原因

证综指为代表的A股长期看没有走出慢牛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消化历史估值高

A股在早前很长时间内一直都处在非常高的估值区间中,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大型国企上市、IPO制度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等各种制度建设都在还高估值的历史旧账,这使得市场花了很长时间在去消化估值。典型的情况如沪深300指数中有一大批601开头的央企公司,都是在2006年到2007年牛市中上市的,纳入指数时估值非常高,然后调整了很长世间去消化这个高估值。

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太差

这个是导致A股长期走平的根本原因,长期来看投资者赚到的钱就是企业利润的钱,股价上涨的斜率与上市公司的ROE应该是基本趋同的,例如前述家电行业ROE和股价表现的例子。A股和美股中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大于20%的上市公司个数相差巨大,大概只有美股的十分之一,而当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差不多是美股上市公司总数的80%。目前A股连续三年股息率在2%以上的上市公司数只有88个,而同口径计算下,港股上市公司中连续三年股息率超过2%的公司数有400余家。净利润中分红比例低和盈利能力差(ROE低)是A股上市公司分红不高的本质原因,很多时候很多公司或许真的不是不想分红,确实没有能力分红。

过去几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上市公司ROE变化,高ROE上市公司数量在2012年出现了拐点,ROE连续三年20%以上的公司数从2012年的61家下降到了2017年报的36家。

“有成长、缺利润”且“高盈利能力公司数量不断下降”,我们认为这或许是当前中国股市面临的最大困局,而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与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变化就发生在2012年,2012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常被市场概况为“基建+地产”的发展模式。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

一、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从25%左右下滑到个位数,这是一个总量增速的下滑。

二、结构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从原先的地产、基建、制造业、其他行业相对均衡的结构变化为基建一家独大。

大量使用基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发展模式是导致很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这导致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因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占比53%),而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投资(占比45%)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约25%)。

二、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可以看到,基建投资的增量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这部分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地方城投融资平台的城投债和非标融资项目。这种融资行为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过去几年中中国的非金融企业部分杠杆率水平显著上升。

三、也是对股票市场最重要的,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太低,这或许是导致2012年以后A股高ROE上市公司数量趋势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们估算全部基建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只有约4.5%,而且这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政府补贴,如果剔除政府补贴,我们计算得到的基建项目净资产收益率(ROE)仅为1.4%左右。我们看到制造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还是比较高的,可以到达13.4%。由于基建投资主体的国企背景,实际上基建投资占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这意味着低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对经济效益更高的制造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