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中国特色的黄金文化? 中国黄金活动内容有哪些方面
作者:葛辉
原创:金研院(higold1511)
参与黄金文化建设的群体分布在“取势”、“明道”和“优术”的各个环节,在黄金文化的“面”、“线”、“点”的建设中起到各自的作用。
一切的文化都有对应时空的主体和载体,黄金文化也不例外。
黄金文化是黄金行业相关社群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黄金相关的环境所产生的有关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的适应方式和特有文化形象。
所以,黄金文化首先是一种群体行为,这个群体是参与黄金产业建设和黄金市场发展的人或物;其次黄金文化是黄金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灵魂,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一种习惯和一种群体意识,离开了黄金所在的社会形态就是空谈黄金文化;第三黄金文化是凝结在黄金之中、又游离在黄金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有关黄金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产物。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黄金文化由面到点,由抽象到具体,按照其对应的载体和活动主体划分归类为黄金社会文化、黄金产业文化和黄金市场文化、黄金产品文化。
三者在黄金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黄金社会文化反映黄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势”,黄金产业文化和黄金市场文化反映黄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道”,黄金产品文化则反映黄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术”,参与黄金文化建设的群体分布在“取势”、“明道”和“优术”的各个环节,在黄金文化的“面”、“线”、“点”的建设中起到各自的作用。
由于黄金的双重属性,黄金文化与众多行业文化相互交集,尤其是货币文化、金融文化和艺术收藏文化,他们的融合度更高,联系更紧密。与众多领域的文化一样,黄金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人们对黄金的认知和态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区域,黄金文化的应用和创新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发展动态的眼光审视、分析、应用、创新黄金文化,所以,黄金文化在不同的时空会带上相对应的时空烙印,即在一定的时空内,黄金社会文化、黄金产业和黄金市场文化、黄金产品文化会同时存在,其对应时代标准的精华文化和糟粕文化会同时存在,其发展会有所轻重主次。
黄金文化不断丰富和深化
黄金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年历程中,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和转化从产业到市场、从商品到金融、从国内到国外、从原料到艺术品中,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深化。
❶ 从产业到市场的管制和放开丰富着我国的黄金产业文化和黄金市场文化。七十年由黄金产业文化的“一枝独秀”到现在黄金产业文化和黄金市场文化的“花开并蒂”,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成长在黄金行业里从生存到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1949年元年,黄金产量4.073吨,生产处在低迷状态,从勘探到开采,从冶炼到提纯等能力萎缩严重。华东军区发布的《华东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和198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相互呼应,让黄金的商品流通被冻结死,根本没有规模化、市场化的交易,更谈不上黄金投资了。
2018年,我国黄金产量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型黄金企业产量所占比重继续提升;黄金消费继续保持增长,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黄金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七十年黄金工业管理由最初单纯的透支自然环境“挖金银”开始向环境保护“要金银”,黄金市场的交易和投资进一步规范,产业到市场,黄金行业的价值观等因素不断升华。
❷ 从商品到金融衍生品、从原料到工艺品和收藏品,黄金产品的多样形态发展和存在,丰富着黄金产品文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取消了黄金首饰的市场供应,只是在美术工艺品行业还保持少量金首饰生产企业,产品文化表现的载体表现只能是金块和简单工艺款式的首饰。2018年我国的黄金实物消费和生产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消费者投资黄金可选择的品种和渠道丰富,可选择的余地与七十年前可谓天壤之别。
❸ 从国内到国外的市场和产业发展和合作丰富着黄金社会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被西方经济封锁,黄金产业不可能走出去,也不可能引进来,基本上处在“弱产业无市场”的状态,与年代的社会发展有关,黄金社会文化处在国内国际“两层皮”,国内和国际的黄金领域交流处在封闭状态。
七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黄金行业国际化在快速发展,黄金产业和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向世界级的发展已经是举足轻重,黄金社会文化的也表现在多个群体领域,黄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文化自成体系,黄金市场参与到融入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