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开放变革 中国黄金“成色”的国际化之路 专访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 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的标准黄金包括四种成色
16年开放变革 中国黄金“成色”的国际化之路 专访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 余幼婷
= 改革开放40年,成就了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新格局,黄金市场的建立与成长,正是其中一个精彩缩影。
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开启了我国黄金行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变革之路,谱写下一段充满机遇与挑战、拼搏与奉献的成长史。而今,我国黄金市场已成为世界黄金市场的领军者,国际黄金价格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彰显,全球化黄金市场体系的轴心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
风起云涌16年已成过往。历久弥新的中国黄金市场,将如何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实现从黄金大国到黄金强国的转变?黄金行业未来的改革开放之路又将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
16年镌写上金所创业史
《金融时报》记者: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鸣锣开业,上海老凤祥首饰研究所和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成交了首笔交易。从开业当天540公斤的成交量到2007年起交易规模连续10年位居全球场内黄金现货市场之首,请问您如何看待上海黄金交易所16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焦瑾璞:上金所的成立,是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建国以来,黄金的生产和流通一直被纳入极其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金融、外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黄金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黄金管理体制改革向市场化的道路迈出了坚定而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16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会员和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金所一方面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原则,不断完善产品服务,规模稳步扩大,逐步形成了由竞价、询价、定价、租赁等市场共同组成的多层次黄金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抓住改革机遇,积极推动黄金市场走向世界,相继推出国际板、“上海金”等创新业务,切实提升了我国黄金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会员总数从最初的108家发展到254家,其中包括国际会员70家,会员结构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5月,累计成交黄金22.4万吨,成交金额近59万亿元人民币。
上金所的发展谱写了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新篇章。从第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出,到国内首家交易所夜市交易的开展;从创设询价交易、租赁业务,全力打造多层次市场体系,到上线易金通APP,迈出普惠金融坚实一步。上金所之所以能不断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黄金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这16年,不仅是上金所一部充满机遇与挑战、拼搏与奉献的创业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
《金融时报》记者:10月30日对上海黄金交易所而言似乎总有特别的意义。2006年的这一天,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启了两个白银交易品种的试运行,3个贵金属交易品种、白银、铂金在交易所全部上市。请问目前这3个贵金属交易情况如何?
焦瑾璞: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总体业务情况良好,活跃度稳步提升,市场结构更趋均衡,参与主体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2017年,总交易额达19.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3%。在全球大部分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交易均出现萎缩情况下,上金所黄金交易仍保持了增长。
2017年,上金所黄金成交量5.43万吨,同比增长11.54%,已是2002年成立之初交易量的1200余倍,成交额14.9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8%;上金所白银成交量115.53万吨,同比增长3.37%,与2006年推出时相比增长了近10万倍,成交额达4.54万亿元,同比增长2.98%;铂金成交43.15吨,较2003年推出时增长了约175%,成交额达95.38亿元。
树立负责任黄金大国形象
《金融时报》记者:黄金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经过多年发展,上海黄金交易所建成了融境内主板与国际板市场于一体的多层次黄金市场体系。请问国际板市场目前运行情况如何?近年来上金所针对国际会员都出台了哪些开放便利政策?
焦瑾璞:黄金国际板是上金所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黄金市场迈向国际的重要一步。成立3年多以来,国际板会员发展有序,已招募国际会员70家,涵盖了国际上大型的黄金精炼企业、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活跃的黄金报价银行、主要贵金属交易机构以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自贸区分支机构等市场主体,通过国际会员代理的国际客户有67家,有力地助推了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目前,国际板业务运行平稳顺畅,市场功能已初步显现。截至2018年5月,国际板累计成交量超过3.8万吨,成交金额近5万亿元。
近年来,上海黄金交易所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在国际板平台上积极推动针对国际会员的便利举措。一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2015年9月,上金所推出了黄金实物库存充抵保证金业务,国际会员可以黄金实物库存申请充当交易的保证金;2016年6月,上金所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合优势,面向国际会员推出债券充抵保证金业务,有效降低了国际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二是大力开展市场合作。2016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与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签署《上海金基准价授权使用协议》,授权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在其开发的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的黄金期货合约中,使用上海金基准价作为该合约的现金结算价;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上海黄金交易所和匈牙利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2018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和莫斯科交易所集团在全球黄金市场高峰论坛期间签订谅解备忘录。
三是积极推动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负责任黄金供应链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提高自身合规要求,加强冲突金风险管理,确保中国黄金市场无冲突金,树立中国负责任黄金大国的形象。
从国际“上海金”到惠民“百姓金”
《金融时报》记者:2016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了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作为中国金融要素市场创新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尝试,请问“上海金”定价机制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实践?运行两年多以来,“上海金”的市场交易状况如何?
焦瑾璞:“上海金”人民币基准价自2016年4月19日推出以来,对国内外黄金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显现。在以人民币计价、黄金公斤条、中国交割和亚洲时区等方面,“上海金”基准价与现有美元基准价互补互利、相互促进,为黄金市场提供了除美元计价以外的另一种选择,推动了国际国内黄金市场体系平衡健康发展。
“上海金”基准价推出后,上金所与国内外市场参与方共同发力,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凭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布局的有利契机,在2016年10月与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签署了《上海金基准价授权使用协议》,授权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在其开发的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的黄金期货合约中,使用“上海金”基准价作为该合约的现金结算价。协议的签署有助于双方共同构建“一带一路”上连接东西方黄金市场的纽带,以开放、公平的原则,推动两地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势互通。
目前,“上海金”运行情况良好,交易、交割和清算安全顺畅,未发生任何风险事件,累计成交量为2646吨,成交金额为5028.3亿元。今年上半年,“上海金”定价交易继续稳步增长,累计成交量为814.15吨,同比增长70.34%;成交金额为2209.50亿元,同比增长67.10%;日均成交量6.84吨,均再创新高。
《金融时报》记者:“易金通”是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的首款移动互联网产品,旨在更好地推动黄金投资实现便利普惠。请您介绍一下“易金通”推出以来的运行情况,其在实现黄金投资便利普惠方面效果如何?
焦瑾璞: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谈及上线的“黄金国际板”时指出,要让“上海金”变成“百姓金”,惠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