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总是亏?你可能患了“灯泡选择症”
第一财经周刊公众号
本来只要按照道理默默地做就好了,但他们总要出点幺蛾子,以显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就把事情办糟了。
作者 | 崔 鹏
按道理说,在一个足够大的市场里,投资者购买股票的长期平均收益率应该好于购买高级债券和银行存款,但人类往往是这样,本来只要按照道理做就好了,可他们总要出点幺蛾子,以显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就把事情办糟了。
曾经有行为学研究团队做过试验,那是个猜颜色的游戏。他们让被试者先看一个灯泡被点亮时的颜色,它有80%的概率是绿色,20%是红色。参加测试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另一类是鹦鹉。哪一类会最终获胜?鹦鹉赢了。
鹦鹉能赢倒不是它们真的比人类聪明,而是人类太自作聪明了。鹦鹉猜对灯泡颜色就会获得食物奖励,当它们意识到绿色的概率要远大于红色时,就只猜绿色会出现,所以鹦鹉猜对的概率在80%左右。
人类受试者其实也意识到绿色出现的概率大约在80%,但他们想做得更好。比如在连续4到5次灯泡都闪现绿色之后,他们会猜下一次灯泡是红色的。也正是这个差别让人类输了比赛。
基于类似的原因,绝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对自己购买的股票从整体上判断上涨概率,而是在持有这项投资的时间段里,随机设置若干个监测点,然后在这些监测点猜测之后的市场或者股票价格走势。如果猜测价格将出现下跌,他们就会卖出股票。
我和非常热衷于这类猜测的专业人士打过一年多时间的交道,他们会拿出宏观数据、公司运营状况将自己的猜测妆点得尽量理性一点,但细心察看就会发现,他们的依据中占最大权重的其实是经验和直觉——更简单一点,那些经验也来自于直觉,所以判断的依据其实只有直觉。
既然如此,何必自己去投资呢,把钱交给基金(或者鹦鹉)岂不更好?虽然购买基金会把一些钱用在基金经理身上,但总比因为交易频繁而花在券商和印花税上要好得多。更何况有关部门也非常乐见于此。
2023年和2023年都是中国公募基金史上值得记录的年份,涉及股票的公募基金新发规模在这两年不断创新高。从2023年到2023年,一直到2023年第一季度之前,内地参与股票投资的人的收益似乎真的因此得到了改善。但后来,问题还是出现了。在2023年第二季度以后,颠簸的市场又唤起了基金投资者的“灯泡选择症”。这种选择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困扰几乎和人们直接投资股票时一样,只不过在投资基金时,那些灯泡似乎要大一点而已。
基金投资者之所以旧病复发,一方面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原来股市中的“灯泡选择症”患者。即使后来改投基金,习惯也没改。另一方面,更专业的“灯泡选择症”也从股票市场转战到基金市场了。有关部门最近的态度是压制股票投资的投顾,而扶植基金投资的指导者。这太简单了,指导别人买股票的老师换了块牌子立刻就进入了基金指导的场景,但总体上说的还是原来那些套路。
有的业余投资者有“深度灯泡选择症”。
注意,这里说的“深度”和前边提到的“专业”还不是一个意思,那些专业者是以教别人选灯泡为职业的家伙,而“深度”患者,他们是真的相信,自己在选择灯泡颜色上更加努力就会有更好的结果。
我认识的人中就有对管理自己的基金资产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的痴迷者。他们会搜集自己认为最能赚钱的若干只基金的资料,包括基金经理的状况、基金的主要仓位里装了什么东西,以及宏观经济的走势。
在一年内,有位老兄根据这些信息的变化起起落落买进卖出将近20只基金——总体收益水平要比他只持有一只中等水平的股票基金收益要低。原因很简单,频繁买卖基金的费用非常高,比以同样频率买卖股票要高得多。在市场最好的一年,他的基金组合收益率低于大盘指数。
除了费用和收益对冲,这种颇费周章的投资方式从逻辑上就有问题——既然这么聪明,你何必要把钱交给基金,而不自己投资股票呢?如果那么做,绝对可以省下相当一笔钱。
只从投资者比例上看,基金投资者出现亏损更可能是第二种原因——说句文言,这种现象应该叫机会主义悖论。
很多投资者加入到基金投资的行列里来,就是因为所处环境里其他人投资基金赚钱效应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这部分基金投资者会出现赔钱的问题呢?原因是这样的。基金的赚钱效应,在股票市场上涨越热烈的时候也就越强烈,赚钱效应越强烈,新购入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整体数量就越多。在2023年12月到2023年第一季度(基本是在春节前),这个数字达到了高峰。
而从市场均值回归的角度看,市场越是热烈,就越接近于它下跌的时刻——总的来说,越接近市场动荡下跌的时候,参与到公募基金投资者行列的人就越多。
无论是2007年10月、2015年5月,还是2023年1月,小职员们都是急匆匆地从工资卡里拿了钱,然后跑到银行抽号求人才能打中一签新基金,而且还要为此缴纳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