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如果手上有20万,是存银行大额存单还是买基金理财?

2023-07-13 23:09:34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如果手上有20万,是存银行大额存单还是买基金理财?

在知乎上这类问题太多,1千-1亿每隔一个区间就可以提个问,累积提问可围地球N圈。

答案也是固定模板,选A或选B,理由如下:123456,总体也逃不过A和B的比较。

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不如先疏通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先对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对金融产品的本质有个清晰的认知。

正文如下:

我相信在讯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家在生活上基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也或多或少买过一些金融产品。

但大家有没有下意识的产生过这个想法:

这个市场有存在最优的金融产品,买它胜过买其他金融产品。

与之类似的观念有:

持有权益资产比持有固收资产好。长期投资,选择指数基金存银行,买年金保险和长期国债要更好。炒股不如买基金。

据我调查,大多数理财小白都会潜在的存在这些观念。

那这些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充满“误导”性的数据

聊到这个话题,我脑袋里立马浮现出一幅广为流传的统计图。

统计图如下:

可以明显的看出,相较于债券、黄金、美元,股票是长期收益率最高的资产。

有一组数据表示,从1926年1月开始,若你把1美元一直利滚利投资到美国的国债里,那么到了2009年12月你将会把1美元变成20美元。同期内,如果你把你的股票一直投资到S&P 500指数里的话,那么到期你将会获得3126美元。一个合理的预测是,长期内股票的累计收益率将远远高于国债或是存款。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仿佛看到了致富密码,有了想把存款取出来一把梭哈股票的冲动。

先别激动!操作之前,你可以先思考自己几个常识性问题:

如果长期来看股票的累计收益率将远远高于国债或是存款,那么为什么大家不都把钱都投资到股票里去呢?

如果存在最优金融产品,那么多学者、专家去研究资产配置理论的意义在哪,只买股票不就行了。

如果股票长期收益率这么好实现的话,就不会存在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了,股票之所以没有成为大家最热衷的资产,肯定是有什么不容忽视的问题。

金融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金融第一性原理之上而产生的,而这个金融原理就是著名的资产定价理论。

关于资产定价理论,学术界有诸多理论成果和公式,我在这里将他们化繁为简,用最概论的文字来阐述这些公式的本质:

金融产品预期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补偿)

其中无风险收益率是指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对象所能得到的收益率。通指一个国家最强信用为担保的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一般采用国债收益率、银行存款利率来作为市场无风险收益率。

其中风险溢价是指主动承担额外风险而获得的收益率补偿,也可以理解为有“代价”的收益。所承担的额外风险越高,所获得收益率补偿也越高。

(风险溢价的影响因素:波动率、违约概率、确定性等)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手上有一笔钱,同时有两个企业要向你借钱,一个是事业蒸蒸日上,现金充沛,企业信用极佳的A企业,一个是濒临倒闭,财务入不敷出,曾经有过数次违约,急需资金周转的B企业。处于理性考虑,你更会把钱借给谁?

毋庸置疑,肯定是A企业,起码本金大概率有保证。假如借给A企业其承诺利率是3%,这个时候硬要你把钱借给B企业,你还会以3%的利率借给它么?肯定不会,你肯定会要求更高的利率来补偿你对这部分高违约风险的承担。

所以,要获得高于市场的收益率,肯定是需要付出一部分“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是风险。

重新认知风险与收益

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我看过大部分解释都没有真正把它讲明白,直到看见了这幅图,我认为它基本点到了风险和收益关系的真谛。

这幅图里,它引进了一个很棒的解释——概率。

所谓高风险高收益,本质是指为了吸引投资高风险的资金,高风险产品就必须提供更高的收益溢价,会有一个实现更高的收益率的可能性,但不保证高收益一定能实现。风险越高,实现承诺收益的概率越低。

而更具体量化的,可以参考上面这幅图的的表现。产品风险越高,产品净值的波动上下限越大,有更加不确定的结果及更广的概率分布。

就像把钱存在银行,基本所有人都能实现银行承诺的存款利率。而把钱用来投资股票,只有小部分人只能实现股票所拥有的高收益,而大部分人成了风险的炮灰,落得一个平庸或亏损的结局。

高波动率,失败的根源

高波动就像一把双刃剑,一刃曰高收益,一刃曰高风险,一剑下去,有人喜,有人哭。多剑下去,站着的人少,倒下的人多。

高波动率是高风险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数据统计表现,一般来说,波动率越高,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越大。

写到这里,我想提一个疑问,为什么股票长期预期复合收益率有7~8%,而且准备做长期投资的人也不少,但最终能实现的人却寥寥无几呢?

直到今年,我才算真正悟明白了这个问题。

因为大家都轻视了高波动的威力。

高波动率是导致实现不了预期收益的核心原因,太多投资者折戟在高波动中,在高波动中作出了错误的投资决定,严重的甚至可以对你的投资之路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行为投资者》里提到,人的大脑天生不适合做投资,这是大脑构成和人性决定的。尤其在高波动的市场下,会数倍的放大投资者人性的心理上的弱点,波动越大,越容易进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之中,放大你的贪婪和恐惧。而非理性的状态,自然是投资的天敌。

除此之外,你可以把高波动率换化成“市场先生”。

它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时而狂躁,时而死寂,时而兴奋,时而悲观。

除非你彻底远离市场,否则没有一天不能受到市场先生的诱惑与影响,如同进了“女儿国和慎刑司”,在花样的诱惑和折磨下非得让你交出筹码,才会让你离场。除非有铁打的意志与非人的自律,否则根本扛不住。

PS:这幅图能很形象的表达这个意思。

金融产品不可能三角

这个理论属于投资理财的常识,非常简单,也很有用。

即投资理财的目标中,收益性、安全性与流动性不可兼得。

也就是说,所有金融产品其实是有种内在的平衡在里面,强化其他两个角的同时,必会“牺牲”一个角。

基金的代价

排除市场因素,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请专业团队帮你管理股票(买基金)肯定比自己炒股好,但问题是,没有任何“条件”,在现实中是基本不可能的。

基金是收费的,这点是常识,但很多人忽视了它。

对基金的管理要求越高,其收费越高,我国的基金收费标准大概是0.5%-2%总资产的年管理费,按天提计。长期来看,较高的管理费会对投资者形成较大的刚性成本。

明白了这个道理,选择自己炒股还是选择买入基金,就看个人需求了,没有谁好谁坏之说。

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机会么?

实话来说,在不太成熟和信息流通不畅的市场,这种机会是存在的。

但是,金融市场还有一个影响颇深的原理叫做套利原理,一旦出现出现低风险高收益的机会,套利资金会立马蜂拥而至,直到其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例如量化模型有个魔咒,一旦某个策略非常有效,只要规模大了,或者模仿的人多了,这个策略就会很快失效。

结束语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也对金融产品的基本逻辑有了大致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金融产品的定价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功能性不同。都在冥冥之中共同遵循着某些固有的定律。

所以,未来在做资产配置时,不用神化某些金融产品,也不用对某些金融产品存在偏见,根据需求,科学配置,方为佳策。

回归本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具体该怎么做只能问你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这笔钱未来要用做某些固定的支出,如结婚、买房、教育、养老,这笔钱就可以更侧重安全性,大部分放在安全性强的金融资产里。短期(一年内)选货币基金,中期(三—五年)选银行存款和储蓄国债,长期(五年以上)选储蓄型保险。

如果你这笔钱是一笔闲钱,没有它对你也没有什么影响,那你可以把它大部分投到风险资产里,买基金、买股票、投实体,都可以。

当然,还要根据个人更具体的财务状况和理财目标再做微调。

在这里可以读读我最新写的关于家庭理财的精品之作,相信会对大家帮助很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