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基金不是业绩看上去越漂亮越好 起因是前几天有网友问,说某中短债基金近一年收益7%+,问除了看业绩,还怎么看一个债券基金的优劣。 恰好有位博主感叹:最近...
来源:雪球App,作者: 民工看市,(https://xueqiu.com/9371934674/211351399)
起因是前几天有网友问,说某中短债基金近一年收益7%+,问除了看业绩,还怎么看一个债券基金的优劣。
恰好有位博主感叹:最近三四年,研究基金的机构和专家突然大量出现,他们对基金的熟悉程度令我自愧不如,对基金经理更是如数家珍,但对底层资产一概不懂。这种事情正常吗?
民工想说,确实不太正常,股票基金的底层资产还好说,大致能看出来是什么风格,而债券对于大家而言太过于遥远,很多人不太懂这个东西,只看业绩容易掉进坑。
众所周知,民工不会刻意做负面,所以涉及基金产品我会打码,而且我的观点也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我拿之前网友问的那个产品举例,让你们看看纯债基金的底层资产有多可怕。
这样的一只中短债产品,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要买买买,而是很怀疑为什么业绩这么好?
中短债这种产品,印象中行业里面做得比较好的,印象中是这个:
一般来说,近一年4%左右是比较正常的,再往上,每10个BP的收益都隐含着不小的风险,在我的调研里面,这个近一年5%的中短债已经是逆天的存在了,如果有人做到了7%以上的收益,那一定是做了比较狠的信用下沉。
果然,我打开了这个基金的季报,近几个季度的持仓都是这样的:
有懂信用债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是什么概念,重仓了怡亚通、云投、昆投,这些很多收益率都很高(当年7%以上的ytm)。
收益越高,风险越大,7%以上的收益率,风险还是不低的,但估计散户对信用债没什么概念。
更可怕的是,持仓集中度还很高,单券占比在5%以上,中报里面显示,昆投持有超11%。这种持仓集中度,那真的是看得我头皮发麻。
正常的持仓集中度是这样的:
个券不到2%,也就正常,换句话说,万一爆雷了,买的这个债还不上了,影响基金净值也有限。
我把那个产品的业绩发给一个认识的债券投资总监,他马上说:这个玩意儿不正常,没有这么玩的,大家都不是傻子。
这么说吧,你要是买了这个产品,万一,我是说万一前几大重仓爆了,一年的收益就没了。当年爆雷的中短债净值曲线是这样的:
反正我就问你怕不怕?本来大家是低风险偏好才买的债券基金,结果这玩意儿回撤起来,单日都能给你跌6%以上。
那么有人会讲,我看了前五大持仓,觉得这五个债没什么问题,我对这几个债有信心。其实做债的基金经理都喜欢玩一个隐藏持仓的游戏,就是在季报公布前把优质的利率债或者高等级信用债买到前五大,这样垃圾债就看不到了,所以如果这个基金前五大持仓都是垃圾,后面那些未披露的债,只会更烂。
如果基金经理存心要藏持仓,外界是没办法看到的。但你在某一特定时点,看基金净值和债券的走势,大概能猜出来。
当年同一家基金公司推过一个中短债产品(巅峰时候估计也有200亿),把阿宝坑了,当年净值是这样的:
估计阿宝也是心有余悸,现在即便业绩好,也不敢推了,这么好的业绩,连金选都没。
你也不要以为大公司的债券基金就不会雷,你拉开历史看,头部大厂哪一个没爆雷过?太大了,真的防不住。有些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就是很激进,买一堆烂债,久期打满,杠杆加满,就是抡,运气好抡出来了业绩巨好,运气不好爆雷了就一地鸡毛。作为散户,你根本没有什么识别能力。
如果基金规模小,可以集中度高一些,但你规模大了,就要坚决分散,哪怕牺牲一定收益,流动性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中短债基金,哪怕赎回比例不高,绝对的流动性备付金额也要大。
当然了,我认识的债券圈的朋友,也有人觉得无所谓的,能做出来业绩就是人家牛。想起来当年银行渠道说“民企之王”刁羽:让做多少收益就做多少,一点不多做,多做一点收益只会暴露更大的风险敞口。
散户买中短债基金,也要注意不要贪图收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啥玩意儿。
(风险提示:权益基金属于高风险品种,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 本人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人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定投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或者服务情况、听取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市场,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