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长期持有基金,就稳赚不赔了?

2023-07-14 12:01:36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长期持有基金,就稳赚不赔了?

这段时间基金市场的大起大落,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团队里好几位小伙伴也追着问了我不少关于基金的问题。

就在上周,我刚和一位年轻同事探讨了坚持基金定投到底有没有意义,今天另一位妹子又问了我下面这个问题:

孙老师,长期持有基金一定稳赚不赔吗?为什么我有个朋友买了一只基金,3年后反倒亏了200块钱?

这两个问题背后,其实蕴含着相似的心理:寄希望于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或者换句话说,用很少的付出换来大的回报。

长期定投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的逻辑还是很复杂的。希望大家看完我们的讨论之后,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

芝芝:孙老师,我的一位朋友3年前一次性花1万元买了一只基金。她听别人说,基金只要长期持有,不去管它也一定会赚钱,所以她这3年也没有去管。她今年再回头看收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损失了200块钱。

我当时听了都震惊了,长期持有基金不是一定能赚钱吗,怎么还亏了呢?

我: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大家总想把非常纷繁复杂的事情,简化成通俗易懂的理论,最好能用3个字就不用4个字。

其实别人可能用了5万字论述为什么长期持有能挣钱,但前面49996个字都被忽略了,就只记得后面“长期持有”4个字了。

我给你捋一捋吧,如果要论证长期持有基金一定挣钱,应该是这样的逻辑:

因为定投A股基金,买的是中国经济的成长趋势,而中国经济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成长的,所以长期持有A股基金一定挣钱。

道理就这么简单,但经济总有起起落落。

很不幸,去年因为疫情,国家经济成长没那么快了。如果你的朋友正好赶上了经济不那么好的这几年,持有3年也未必能赚钱。

可见,省略中间所有推理过程,只留一个简单结论,是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巨大错误。

芝芝:我之前看过一些分析的文章,他们其实没有从底层逻辑分析,直接就用个人经验,说定投了2~3年就赚了。

我:用自己定投2~3年赚了钱,来证明长期也一定会赚,这个逻辑不是很吊诡吗?应该要定投30年才能这么说吧。

芝芝:因为很多人可能觉得,2~3年就是长期了,几个月才能算短期。

我:2~3年就算长期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基金定投的必要了。

我们看看过去十几年的中国股市,从2005年只有998点,到2007年涨到6124多,后来跌回1600点,2015年涨到5000多点,然后又开始下跌,最近几年基本在3000多点徘徊。

(2006-2023年上证指数走势)

随机截取中间连续的2~3年,亏钱比例可能比赚钱比例还高呢,怎么就能得出定投2~3年就一定赚钱的结论呢?这些人可能只是运气好,恰巧定投2~3年赚了钱。

任何结论都有其成立的基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结论,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仅仅因为某一次投资2~3年赚了钱,就得出长期投资就会赚钱的结论,是不理智的,不具备可推理论证的基础。

带着这种想法来投资,最后感到失望也很正常。

我:所以这个问题最终的落脚点是:长期有多长,它跟我的人生周期能不能契合?

在这个问题里,长期成长只是平均意义上的成长。至于回归均值的周期是多长,就难说了。

长期如果是指好几千年,那跟我们关系不大,谁能活几千年?

可如果从5年、10年或者30年平均来看,经济是成长的,那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就很大了。

非常不幸,中国股市所代表的那部分经济,从我们的人生周期来看,至少10-15年内是没有回归均值属性的。A股大盘指数早在2007年就达到过6124点,现在13年过去了反而在3500点左右挣扎,还是在衰退之中。

当然,这绝不代表A股代表的经济没有成长,只是十几年来没有回归均值而已。

长期来看,确实世界上大多数资产或者市场都会涨,但未必能和我们的理财周期同步回归均值。

比如说,阿根廷的经济长期也会增长,但是阿根廷的经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暴跌,直到现在也没涨回来;

日本经济从90年代开始衰退之后,直到现在也没有涨过90年代,房价就更不用说了。

一般来讲,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更容易回归均值,更容易拟合我们的理财周期回归均值的需求。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根据自身理财周期,寻找能够相对回归均值的最大概率的配置,同时要和定投结合起来。

世界上很多资产,都是你涨的时候我未必涨,你跌的时候我未必跌,但总体来看大家长期都会涨。

因此我们尽可能把眼光放宽一点,把钱配置到不同的优质资产上,坚持长期定投,而不是锁死在单一资产上。

简单地期望某类单一资产将来一定成长,本质上不过是用更长的时间赌一次大小而已。

长期定投加上合理配置,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一讲配置就复杂了,大家就感觉智商不够用,太长不看。

其实最终理解之后,还是可以返璞归真到非常简单的策略,只不过这个策略可能会有所调整。

这个过程还是需要大家诉诸一点点理性,花些时间看自己不愿意看的东西,不要只接受自己认为通俗易懂的东西。

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最后基本都会被证明,不能跟我们想要处理的复杂人生问题相匹配。

作者简介:孙明展,候选北美精算师、国际金融理财师、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创始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孙明展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