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亿基民爱买什么基金?一文看清中美基民差异
美国1亿基民爱买什么基金?一文看清中美基民差异
2023-10-30 17:42:05 来源: 中国基金报 作者:格林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
2023年10月,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揭示了美国150万亿元共同基金背后的投资者是谁,他们的每年挣多少钱,他们买基金的投资目标有哪些等信息。根据这份报告,我们能看出美国的基民与中国的基民有哪些共同或者不同点。
《美国共同基金投资者特征2023》报告首页
来源:美国投资公司协会
根据美国注册投资公司的分类,美国注册投资公司提供的产品包含共同基金、ETF、封闭式基金、单一投资信托,其中,共同基金对应国内的开放式公募基金(不含ETF)。
记者仔细读了报告,结合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其它数据,向相关专业人士请教,将报告内容掰开揉碎,供大家参考。
在美国,谁在买基金?
大部分拥有共同基金的家庭户主年纪在35-64岁间。ICI认为,户主处于这样一个人生阶段:他们的年收入或储蓄水平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中,75%的户主拥有一份全职或兼职工作。持有共同基金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10万4千9百美元。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家庭的年收入的中位数是67521美元。尽管10万4千9百美元比美国家庭的中位数收入要高,但可以说买基金并非有钱家庭的专利。
对于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而言,股票基金是最受欢迎的基金类型。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中,81%持有超过1只基金,89%的家庭持有的基金中含股票基金。
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中,92%的投资目标之一是为退休后的生活储蓄,71%将退休后的生活储蓄作为主要投资目标。
股票基金是主流选择
截至2023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规模23.9万亿美元,约相当于152.91万亿元,与之对照,截至2023年底,我国开放式公募基金规模17.33万亿元。这里有个小的区别,美国的共同基金不含ETF,我国公募基金在统计时,将ETF纳入了开放式公募基金一并统计。
2023年ICI年报
美国的共同基金格局与国内的公募基金有明显的区别。ICI的年报显示,股票基金型占比达53%,债券基金占比为22%,货基占比18%,混合型基金7%。
股票基金占共同基金比例达53%
来源:ICI年报
截至2023年底,在我国货基还是规模最大的开放式公募基金类型。
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同样是,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货币基金占开放式基金比例46.45%,股票基金占开放式基金比例11.89%,混合基金占比25.16%,债券基金占比17.75%,QDII基金占比低于1%。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机构的大力号召下,发展权益投资成为共识。我国的股票基金基金规模也在逐步上升。
雇主发起退休计划是持有基金的主要通道
数据显示,2010年或之后买入第一只基金的家庭中,63%是通过雇主发起退休计划买入的第一只基金。1990年或之前买入第一只基金的家庭中,55%是通过雇主发起的退休计划买入的第一只基金。
退休计划对引导居民利用共同基金进行理财规划、养老储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开放式公募基金格局上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基金销售模式的区别。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曾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公募基金投资者主要是自己买基金,美国相当一部分投资者通过投资顾问、退休计划等来买基金。通常来说,美国基民在买基金之前,已经有了一些资产配置的想法。这样以来,因此股票、债券基金等风格鲜明的投资工具受到了他们的青睐。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介绍,美国共同基金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销售:雇主发起式退休计划渠道、由专业投资顾问组成的中介渠道以及包括基金公司直销以及折扣经纪商在内的直接渠道。
Z世代和千禧一代(1981年-2012年出生)主要通过雇主发起式退休计划持有基金。随着年龄增长,投资经验越来越丰富,美国基民买基金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这时,美国基民除了在雇主发起的退休计划之外,也开始通过其它方式持有基金。
美国不同年龄层买基金使用的渠道有所不同来源:ICI报告
相比而言,我国的基金销售方式还相对单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基金公司直销占基金销售总量的57.29%,商业银行销售基金占基金销售总量的23.59%,证券公司销售基金占总量的7.59%。
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中国年轻一代的投资习惯改变
中国公募基金在20多年时间实现了从零到20多万亿元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3.5万亿元,较2016年底增长1.6倍,从全球第九上升至目前的全球第四。其中,权益类基金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分别达5140只、7.7万亿元,分别增长1.2倍、1.8倍,均创历史新高。
随着行业发展,中国基民也在改变。
10月27日,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平台发布2023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这项覆盖3万投资者的调查显示,养老储备日渐受到中国年轻一代(18-34岁)的重视,储蓄率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
为养老准备是美国基民投资基金的主要目标。中国年轻一代的养老意识正在觉醒。报告显示,年轻一代每月的储蓄比例从2023年的20%跳升到今年的25%,每月储蓄金额平均1624元。
不过,富达国际在报告中指出,年轻一代的平均到31岁才开始启动养老储备,时间仍然偏晚。例如,自2018年起,为支持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已有百余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发行。然而,调查显示,即使在已经有一定投资经验的年轻一代受访者中,也仅有16%听说过养老目标基金(目标日期策略)。
读完关于美国基民的报告,记者将三个问题抛给了专业人士:
问题一:在美国权益基金是主流,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来自头部券商的分析师Z认为这里有几大原因。第一,可能有文化的原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风险的偏好可能有一定的差异。第二,更重要的是美国养老金制度较为健全。美国养老投资是权益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
来自ICI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国的养老市场资产总额达34.6万亿美元,当年的美国GDP为20.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养老市场资产总额为当年GDP的1.5倍左右。中国的养老资产总额约10万亿人民币,2023年底GDP约100万亿元。一个是1.5倍,一个是0.1。区别不言自明。我国的养老市场发展还处于早期。
截至2023年底,美国退休市场资产总额达34.6万亿美元
来源:ICI年报
富达国际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丛黎进一步解释道,早在1970年底到1980年初,美国持有权益类基金的比例也较低。随着美国养老金二三支柱的不断发展,权益类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一类产品被养老金账户持有客户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养老金投资中。在这一过程中,养老金投资个人感受到权益类基金带来的收益,在养老金账户外的普通账户中也开始广泛投资权益类基金,增加了该类产品的持有量。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颁布后,将目标日其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作为默认产品。这个法律规定带来了权益类基金发展的一个新高潮和契机。因此,法律法规的指引作用是美国居民权益类基金持有率高企的主要原因。
问题二: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未来会不会与美国趋同?
分析师Z老师认为,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我国的养老制度正在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制度正在逐步落地。此外,监管不遗余力地引导居民投资从房地产转向权益投资。从这些方面看,中国基金行业未来会与美国在部分特征上趋同。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权益投资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丛黎从具体的政策安排角度出发,认为未来中国权益投资也有望成为主流。她解释道,目前中国养老金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中已经涵盖公募基金作为底层资产配置的选择。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呼之欲出。由于目前第三支柱养老金仍处于试点阶段,从监管和市场以及投资者的角度,还在验证不同类型产品的特性。同时,随着第三支柱养老个人账户的推出,如果可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从制度上将公募基金产品纳入默认产品名单,可以为权益类投资占主流打开局面。
问题三:电商销售会带给中国基金行业怎样的新变化?
分析师Z老师认为,中国的电商领先世界。美国共同基金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能够与电商结合。电商与资产管理机构结合为服务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上线的基金投顾服务,部分平台与基金公司结合就带来了不错的效果。不过Z老师也认为,电商的服务偏标准化,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可能还需要摸索。
丛黎介绍,一方面,美国市场用了20多年来提升公募基金在投资者配置中的比例。由于数字化的应用,数字平台的普及,中国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来实现这个过程。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持有监管批复的牌照,作为销售平台深入介入整个公募基金的价值链,离客户更近,更了解用户,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体验,增强客户投资公募基金的粘性。
备注:中美基民数量比较
ICI是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它是美国资产管理机构的行业协会,部分职能与我国的基金业协会类似。ICI在10月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约5900万家庭持有共同基金,也即45.4%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1.03亿人持有共同基金,也即约30%的人持有共同基金。
1980年,仅5.7%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到了2023年,这一数值变成了45.4%。数据来源:ICI报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23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募基金场外投资者总账户数为6.0779亿。其中,专业机构投资者11.2万,一般机构投资者数量为93.0万,自然人投资者账户数为6.0675亿。基民的人口占比来看,中美两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关键词阅读:基金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