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银行理财正面PK公募基金

2023-07-15 07:50:25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银行理财正面PK公募基金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 北京报道

监管层再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添薪火”——自9月1日起,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所配资产的估值法迎来变动。

在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尤其是“固收+”基金产品的发展情况也印证了上述情况。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固收+”基金产品的数量和发行规模都超去年全年水平。

下一步,银行理财业务将如何发展?业内人士建议,可参考公募基金公司的发展路径,比如要持续优化销售及投研体系、培养明星管理人等。

银行理财经历“冲击波”

自9月1日起,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所配资产不得采用成本法估值(未上市股权除外);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10月底前完成整改。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的调整无疑是对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推波助澜。

此前,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透露道,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力度加大,截至7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已超过80%;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产品规模均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超过98%。截至2023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0.39万亿元。

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刘涛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估值方法改变后,银行理财由于净值波动加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投研能力稍弱的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

天风证券非银团队分析师夏昌盛亦表示:“理财行业再迎整改,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会加大,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产品竞争力,我们认为将利好具有较强专业投资能力的公募基金行业。”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争抢市场的话题已经甚嚣尘上,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提速,两类产品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某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向记者透露道,今年以来,咨询公募基金产品的客户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最近,权益类资产表现较好,就有部分客户向我们咨询一些基金产品。我们会向其介绍一些相对稳健的‘固收+’基金产品。”他坦言,现在通过他购买基金是算其工作任务量的,但推荐理财产品是不算的。

8月30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基金业协会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截至今年7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3.5万亿元,较2016年底增长1.6倍。Wind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新成立的“固收+”基金达249只,总募资规模达到3929亿元,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出现快速增长;去年全年,“固收+”基金成立总数为219只,发行总份额约3745亿元。

从盈利情况来看,中泰证券统计了2023年6月30日之前成立的“固收+”基金,截至2023年二季度,平衡型、激进型、稳健型“固收+”产品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3.49%、3.64%、3.11%,获得正收益的基金比例分别为93.82%、88.21%、90.29%。

麦肯锡预计至2025年,包含金融机构和养老金在内的全量机构客户将会为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带来约12万亿元的增量资金,其中蕴含大量存款和保险浮存金的银行和保险客户是除一、二支柱养老金外重要的机构客群。

净值型理财产品优势何在?

“同样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的产品波动是类似的,但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是2R~3R的,公募基金的风险等级则是3R~5R的,两类产品是可以形成差异化的。不过,如果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我们也会建议客户尝试购买公募基金。”上述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指出。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之后,与公募基金的相似度在逐渐提高,包括产品购买门槛、购买便捷度、投资范围、流动性等,两者的竞争性在加强,但“固收+”公募产品和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特征及投资群体有所不同,还未形成完全对立的竞争关系。

谈及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的区别,一位股份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的底层资产不同,理财会更偏非标以及收益较为稳定的资产,总体来讲,投资策略相对更加分散和均衡,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波动性较大,可能会提供较高收益。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记者:“‘固收+’基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理财类似,都具有固定收益的特点,同时,又兼具权益资产,而基金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公募基金发行的‘固收+’产品也受到投资者的欢迎;相比之下,银行理财可能更注重在固定收益方面的投资优势,这种优势也比较明显。对客户而言,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不同的产品。”

刘银平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波动更小,更加适合稳健型投资者购买,且银行渠道优势明显,客户群基础庞大;公募基金的产品线更加丰富,综合基金代销平台可以销售多家基金公司的产品,便于投资者进行对比和挑选;此外,公募基金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收益更有优势。

“与公募基金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仍具备不少优势,如银行理财产品总体稳健、准入门槛较低、线下销售渠道对中老年客户更具亲和力、客户群体黏性较高等。此外,近年来一些大中型银行也在不断增强自身投研能力,或与外部专业投顾合作,由于主打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加之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资产标的安全性更高,其产品收益的波动性总体可控。” 刘涛如是说。

在某城商行资管部人士看来,如果放在股市、债市波动的环境下,银行理财的优势更加凸显,银行理财具备债券、非标、同业投融资、量化、股票等多种资产的投资配置能力,在增厚产品收益的同时,也能有效分散风险。“比如,在投资非标资产方面,银行有大量公司客户,理财资金与这些客户合作获取的非标资产,对项目风险和收益能实现较好的平衡。”

投研能力仍是短板

“固收领域银行理财分化比较大,个人觉得头部银行与头部公募基金水平在伯仲之间,各有优势,但小银行整体水平应该会低于公募基金平均水平。”某城商行资管部总经理告诉记者,产品方面差距不大,也容易复制,主要还是投研能力,头部银行在债券投研方面一般都有比较深厚的积累,虽然说激励机制比不上公募基金,但综合起来看还是有平台优势。另外,头部银行特别是全国性银行,由于大部分发债或者说融资主体都在自己客户名单内,在资产获取、信用风险把控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

那么,展望未来,银行理财要如何面对公募基金的冲击?

兴业研究方面建议,理财子公司要优化销售及投研体系,如多元投资人制,以优化销售、投研体系,控制成本为目标,进而提升管理费收入,更适合部分股份制银行及头部城商行为主的理财子公司。

刘涛亦指出,要加快提升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专业化程度。“加大投研团队建设,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将国际上成熟的投资理念、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风控体系运用到境内银行理财行业,或与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借助外部投研力量,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

在投研能力上,兴业研究方面还分析指出,理财子公司还可以学习基金公司培养明星管理人。他们认为,薪酬激励等更市场化的理财子公司可以培养明星管理人,通过搭建完善的投研体系,招募市场上较成熟的投资经理,逐步形成自己的资管标签,同时对于成本投入要求也更高,更适合头部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

对于大中型银行,刘涛建议,应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资产配置“全市场”“全球化”布局优势。“银行可综合运用LP、直投、委外、FOF、打新基金专户、挂钩指数发行混合类产品、资产配置、平衡投资等策略和工具,帮助客户把握全市场的投资机遇;同时,面对全球疫情控制不同步、经济复苏不同步、货币政策不同步的现象,会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