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2023年产业重塑进入新时代 在挑战下寻找投资机

2023-07-16 11:32:24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原标题: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2023年产业重塑进入新时代 在挑战下寻找投资机

对于2023年国内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市场存在三种预期:一是采用货币政策组合拳,通过降准、降息等货币宽松的方式刺激经济;二是财政政策组合拳,主要是广泛呼吁的大减税;三是产业政策,包括因地制宜进行房地产调控,加快落地新产业政策,形成新动能。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认为,上述三种预期中,前两种的可能性较小,预计今年政府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进行政策对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经济进入真正的转型期。而从实体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经之路。

企业回归价值创造之路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市场对2023年经济整体呈偏悲观预期,您怎么看新一年经济形势?

朱平:很有可能,中国不得不进入一个真正的转型期。早在2013年,我们就开始讨论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当时宽松货币的政策催生了创业板泡沫,实体经济并没有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局面比上次更加困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效率提升,抑制资产价格中金融和地产占社会资源占比,这些事情都得做。如果做得快,我们走出困境的时间就短;做得慢,走出困境的时间就长。

5年前的一轮经济刺激使得居民层面流动性大增,很多企业的劳动力和产业结构都是按照经济刺激后的市场运行规律布局,房地产和金融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未来,产业链重塑将进入新时代,要让兢兢业业、踏实做研究的企业获得发展并实现正循环,而非过去靠资本运作并不创造价值的企业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

产业结构调整将影响经济增速、企业业绩、资本回报和居民收入等几大因素。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存在较大难度,主要因为在最近一两年居民杠杆率大幅提升,负债较高。如果未来房价下跌,居民风险承受能力将大幅下降。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如同涅槃重生,大家会很痛苦。

经济发展方向需要调整,这不只是旧周期的结束,也可能是一个好的周期的前夜。乐观的因素是中国人勤劳并希望赚钱过上好日子。具体而言,中国目前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包括基础建设、厂房投资等。除此之外,国内资本充裕,最坏的情况就是自产自销。今后,企业回归创造价值之路,例如,医药企业不再仅仅做仿制药,而是更集中研究做创新药,转型可能慢一点,但效率会提升。

中国基金报记者:转型过程中会有哪些难点,或者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朱平:在此过程中,失业问题是关键。2023年经济会延续惯性下行压力,企业盈利可能低于预期,稳就业成为重要的目标。如果失业率上升,会对银行贷款、个人消费等带来影响,继而影响到制造业,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第二是全球的经济风险。2023年美国经济可能见顶回落,这对其他国家会带来新的压力。中美贸易摩擦能否缓和,也决定我们能否有一个压力较小的外部环境。

寻找小周期上行的成长股

中国基金报记者:美股自2018年四季度开始调整,这对A股会不会有影响?

朱平:有两种可能,一是A股市场跟随美股调整,二是中国股市是领先指标,A股先于美股调整,也先于美股走出底部。过去十多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周期很少有背离。2018年看似例外,似乎经济周期的背离导致大类资产表现不同步,但事实上,国内经济的景气程度是在2018年三季度快速下滑。美股在2018年10月左右出现下跌,也是对经济周期见顶回落的反映。如果美国不是有量化宽松政策一直撑着,估计也与中国一样,在2018年上半年即出现调整。

展开全文

其实,从中观视角,我们也可以感知到美国经济周期的变化。2018年5月,我碰到一位美国市场的投资人,他是一家共同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他说,根据他们内部研发的投资模型,发现信用卡的违约率已经到了经济危机发生时的水平,于是开始卖股票,但其实美股又涨了半年。进入四季度,从趋势投资卖出股票,到主动投资减仓,多种类型资金的行为形成一股合力,最终导致了美股趋势出现逆转。

综合经济周期、市场趋势等因素,我倾向于认为中国股市是领先反映经济周期的调整,中国去杠杆对全球经济增长周期带来影响,最终影响到美国市场的消费末端。从这个角度看,即便2023年美股延续趋势性调整,对A股市场不一定会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提到2018年是各个周期的叠加,具体有哪些周期?

朱平:从周期角度看,2023年首先是大的中长经济周期结束,其次是两三年的经济短周期的开始。做投资的人除了关注这两个周期,还有产业周期、投资周期、新产品周期、铺货周期,等等。在大的经济周期向下时,还能找到个别向上周期的股票。2023年经济短周期见底,中长周期是不是结束,现在还不能确定,需要密切观察美国经济周期的大趋势才能确定。

从产业周期来看,现在处于一个新的产业周期上升阶段,如半导体、新能源、电动车、消费升级。虽然消费总量等空间不是特别大,但从结构上来说,仍有很多新产品的向上周期,尤其是升级产品周期,能带来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