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基金经理如何看2023年债市
小结:2023年一季度,市场认为拖累经济最关键的因素是房地产投资,结合“房住不炒”的大方向,未来宏观政策如何对冲发力是关键。此外,市场对于出口韧性削弱、疫情防控影响等的担忧仍在持续,对基建发力对冲经济下行的信心并不充足,对制造业、消费等的复苏保持谨慎乐观。整体而言,2023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第二,2023年货币政策怎么看?
基金6表示,四季度政策面整体平稳,但是市场预期出现较大变化。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达了较强的稳增长预期。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有望放松。2023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可能同时受到宽财政和宽货币两个方向的影响,后续将重点关注这两个方向的实际放松效果以及市场预期的变化情况。操作上,组合跟随申购积极进行了债券资产的配置,以中短端期限为主,久期维持中性水平,股票仓位维持在10-15%之间,可转债小幅降低仓位。
基金7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近期央行货币政策例会来看,货币政策多目标下稳增长诉求极强,货币政策方面不排除再次降准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而时间上,1月份可能是再次降准较好的时间窗口,以对冲缴税、春节现金走款和MLF到期。至于降息,一季度后海外的制约增强,留给我国央行进一步宽松的窗口收窄,因此如若降息最合适的时间窗口仍在一季度。支持实体方面,央行仍将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结构性工具以及碳中和创新工具实现宽信用目的。短端方面,资金面预计仍将合理充裕,但目前市场收益率已经一定程度上隐含了降息预期,要提防宽松政策落空后以及较高的杠杆水平下可能对收益率带来冲击。
基金8认为,2023年一季度债市,由于财政前置发力、社融触底回升,利率债面临稳增长、宽信用预期的干扰加大,叠加当前收益率水平已在相对较低位置,短期内利率债行情可能维持震荡,但一季度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及必要性,能够短暂提振市场情绪。在操作上,寻找短期波段交易机会,同时继续坚持安全稳健的原则进行配置,严防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基金9认为,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灵活适度,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种环境下,整体资金面大概率维持合理宽松。当前收益率水平已在相对较低位置,收益率继续明显下行还需要政策利率下行或基本面催化剂。
基金10认为,国内央行稳健中性的取向没有改变,但也强调了将主动有为、做好加法。预计货币政策环境整体将较为友好,短期内流动性环境维持稳定。
基金11认为,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偏宽松的局面,在基本面下行压力和地产信用风险 下央行会保持对资金面的呵护。考虑到2023年年初稳增长和稳就业的压力较大,宽货币政策存在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
基金12认为,2023年一季度,预计债券收益率将会有所调整。尽管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但“宽信用”政策逐步发力,社融将逐步上行。目前短端利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已部分反映了市场对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因此,尽管认为债券市场总体仍处于良好环境中,但短期债券收益率有一定向上调整的压力。
基金13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稳增长的要求下,预计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方面仍是易松难紧。同时,由于全球流动性的收紧,市场对于国内降息的预期越来越强,对于2023年利率走势有所分歧,分歧点在于经济是否能够托得住,宽信用是否能够宽得出。注意到年初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地方债发行是否加码,地方的项目储备是否充足,以及信贷由于开门红等因素在年初出现集中投放等因素,都将对市场预期带来影响。本基金在报告期间,兼顾流动性、控制风险的同时,择机配置优质资产。以大行、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存单存款为主。日常操作中,维持适度的久期,杠杆水平中性,在保障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收益。
小结:2023年一季度,投资者普遍认为货币政策仍有继续加码的空间,但上半年债券市场需要同时关注宽财政和宽货币两个方向的影响。节奏上,乐观派认为一季度还会有降息降准,谨慎派认为会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由于当前利率水平绝对低位,市场认为未来利率继续下行还需要政策或基本面给出明确信号,一方面要提防宽松落空后以及高杠杆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提示要抓住调整带来的波段机会,需要关注宽货币和宽信用的相对强弱关系。
第三,2023年最看好哪类债券资产?
基金14表示,2023年宽信用带来的机会将不同于2023年。过去两年疫情期我国抓紧去杠杆,杠杆同比降幅过去十年最大,在全世界一片放水中可谓独一无二。现在拐点已至。社融企稳回升,经济见底,有助于低估值价值股的表现,同时收益率维持低位,流动性无忧也会支撑部分成长股的估值。即使考虑极端情况,在股市还存在许多估值处于底部的大市值行业情况下,要想出现全面熊市的可能性也较低。综上所述,2023年一季度,判断宽货币加宽信用政策组合将有利于经济数据的企稳。在债券投资上,短期政策潜在利好使得收益率维持低位,但需要警惕利好兑现后的可能调整,毕竟债市静态收益和风险资产相比并不具有太大吸引力;信用债市场同样需要关注高估值资产的风险以及中低等级信用债可能的错杀机会。由于估值处于高位,转债市场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