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黄庭民: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简史与影响

2023-07-19 14:24:47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黄庭民: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简史与影响

【摘要】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1944年英美主导44个盟国通过的货币合作协议,其关键第八条款是加入国同意有限开放货币主权。最初仅有美国控制的3个拉美国家承诺,直到1961年2月, 9个西方盟国才承诺,美国却借此用高美元汇率低价进口物资,支持对外战争,给西方盟国造成严重通货膨胀。1971年5月西方各国纷纷下令停止美元兑换,使美元退出国际结算。此前一共才有35个国家同意第八条款,不到全世界五分之一国家,主要是西方盟国和美国控制的拉美国家。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不再兑换美元,使西方国际货币协定崩溃。1976年美国和西方各国修改了协定,取消了承诺货币可兑换黄金要求,采用浮动汇率。1997年美国试图修订协定,要求加入国承诺开放资本项货币主权,但没有得逞。 美国借协定宣传美元是“国际货币”,是意识形态谎言,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侵占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货币主权,掠夺了大量财富。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是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同盟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通过的货币合作协议,主要目的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协定要求加入国自行确定货币含金量,从而确定汇率。当时还在战争时期,各国经济都很困难,难以确定货币含金量,协定中只列出了美元的含金量。其关键条款是第八条,要求加入国不得限制他国使用外币支付,等于要求加入国对他国开放货币主权;但同时要求承诺负责兑换他国因经常项目往来所获得的本国货币为对方货币或黄金(后来修订为特别提款权),从而防止他国不受限制地印钞购买加入国的经济资源,侵犯加入国的货币主权。例如,按照协定要求,美国政府需要向中国政府承诺,兑换中国因贸易获得的美元为人民币或特别提款权。由于美国政府不储备人民币,而储备的特别提款权远少于我们的美元储备,无法满足协定要求,中国就能以美国违背协定为理由,禁止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美元从中国进口物资,从而可以终止美元对中国货币主权的侵犯。协定实际是要求加入国承诺有限开放货币主权,可以自行根据贸易需要决定持有的外币数量,从而决定了货币开放程度,也就是货币主权被侵犯程度。是否接受第八条款,就成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接受第八条款的国家,又被负责监督执行协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第八条款国。

 

当时除欧洲外,拉美国家是名义上独立,实际大都被美国资本控制;其他地区大都是英法殖民地,真正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很少,参加会议的第三世界国家多是支持反法西斯势力派出的代表。此前英国为获得战争胜利,不得不拉拢殖民地,和美国一道发布《大西洋宪章》等宣言,承诺让他们战后独立。英美组织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合作,其主要目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协定,让英国对美开放殖民地货币主权。而英国试图通过协定,获得美元,支持战争。虽然当时英镑号称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但美国并不承认,英镑主要在英国控制的殖民地流通。协定规定各国可以用本国货币和少量黄金出资,从而可以无偿使用一定额度美元等外汇,用于进口美国物资了。最终通过谈判,美国共出资31.75亿美元,使英国获得的美元很有限,其打算大部落空。

 

战后美国又出资130多亿美元支持欧洲盟国,包括给英国提供37亿美元,要求英国执行第八条款,开放货币主权。当时英国因战争破坏,生产能力很低,英镑被高估。各殖民地政府在二战期间积累了价值140亿美元的英镑[2](p246),纷纷将英镑兑换为美元,仅仅尝试5周,就耗尽了英国的美元储备,不得不停止执行[3]。却让英国殖民地将外汇储备也是货币发行依据从英镑转变为美元,让美元侵占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如果美国接受英镑结算或兑换,英国各个殖民地政府也就没有必要预先兑换英镑为美元,从而不会在对美国之外其他国家贸易中使用美元,美国也就无法取代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了。如今中国生产了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美国基本不生产工业消费品,美元仍能保持国际货币地位,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单方面承诺美元可兑换人民币。

 

虽然1944年7月22日盟国会议通过了协定文本,决定于1945年12月27日生效,但直到1946年11月6日,才有萨尔瓦多第一个接受第八条款。美国则是当年12月10日接受。到1953年底,除美国和加拿大外,共有7个拉美国家接受第八条款,成为第八条款国。到1961年2月15日,英法德意等西欧9国和南美的秘鲁加入,使接受第八条款国家增加到19个[4]。

 

此后到1971年共有35个国家承诺接受第八条款,除了从英国控制的殖民地独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和科威特四国外,其他国家都是美国的西方盟国和美国控制的拉美国家(见附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当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不再兑换美元为黄金,等于宣布不再遵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从而使依据协定形成的西方国际货币合作框架崩溃。《今日巴黎报》评论说:“美元神话破产了。西方世界的货币和财政整个结构也同它一起破产了。”

 

当时美国发动侵越战争,遭遇中国支持的越南人民武装反抗,耗资巨大,超过二战,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物价指数显示,美元物价已经比当初确定金价时,上涨了3倍多,但美国一直保持此前确定的美元含金量,致使美元汇率严重高估。却让美国借此从西方盟国低价进口物资支持战争,使得西方各国物价不断上涨,难以遏制通货膨胀。当时美国既不降低美元含金量,又多方限制各国兑现美元为黄金,而西方各国积累的600多亿美元,已经远远多于美国储备的黄金[2]。西方各国因在国家安全上受到美国的制约,不得不妥协,但到1971年5月初,西方各国忍无可忍,纷纷下令银行停止美元兑换[5],从而在对外贸易中不再使用美元,不仅终止了美国对他们的掠夺,而且终止了对美国开放货币主权,也就停止了协定。当时的美国报纸公开哀叹,美元成了没人要的货币。

 

虽然美国财经官员声称“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但这不过是美国精英的意识形态宣传,实际是各国都不再接受美元。德国终止使用美元结算后,不仅很好地控制了物价,物价平均上涨率不到5%,而且经济也较快地得到发展,实际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而美国却陷入十年滞涨,物价高速上涨,经济却停滞。由于美国经济严重依赖对西方盟国的掠夺,就此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十余年。按照黄金或石油价格计算,十年上涨25倍,平均每年上涨38%。到1980年前后,美联储不得不将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15%以上,甚至接近20%[6],以便降低通货膨胀,也说明实际通货膨胀水平高于15%-20%以上。美国的主要盟友日本英国因停止接受美元较晚,同样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时候,日本英国等物价一年上涨30%[7]。

 

1976年1月8日西方各国在牙买加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议。主要改革内容是取消货币可兑换黄金要求,允许会员国选择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但美元仍然很不稳定,直到1981年,才让美国各个击破,重新控制了中东产油国,迫使中东国家将石油价格下调一半以上,从每桶37美元下降到十几美元,一直保持到20世纪末。美元也因石油价格的下降,很快得到稳定,重新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例如,法新社华盛顿1981年4月14日电称,“在第二次石油冲击后出现的货币调整中,美元重新成为世界的主要货币”。

 

我国是1944年参加会议的创始国之一,但席位一直由民国政府,包括后来的台湾政权占有,却从未承诺第八条款。1980年大陆才加入协定,直到1996年底才承诺第八条款。事实上,加入协定所获得的收益有限,主要是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获得少量贷款,如今相对中国高达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没有什么作用了。按照协定要求,中国和美国都应当对对方有限开放货币主权,但美国仅仅不限制民间货币兑换,而不是安排他们的银行负责兑换,从而在美国很难进行有实际经济意义的人民币货币兑换。我国与美国的货币兑换,是中国的银行负责的,是中国单方面对美国开放货币主权。

 

相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币非常稳定,即使中国没有加入协定,我国对外贸易反而主要使用人民币结算。按照负责对外结算的中国银行《行史》介绍[8],1968年开始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到1973年广州秋季交易会上,使用人民币结算,出口占贸易额83%,进口也高达41.4%,表明此时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到1976年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20个(当时联合国共有147个会员国),当时中美没有建交,双方贸易主要通过第三国银行,使用人民币结算。对比日本对外贸易使用日元的比例,最多也不过20%,远不能与当时的人民币相比。此时人民币实际上是比日元更重要的国际货币。即使按照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额占全球比例计算,都高于至今为止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中美建交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晚期,虽然人民币严重贬值,但由于惯性,中美部分贸易还使用人民币结算[9]。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带来的收益,就是中国可以拿人民币购买外国物资,贸易逆差也不影响对外贸易,和现在的美国是类似的。1973和74年中国就曾经外汇储备为负。当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开放了货币主权。

 

所谓美元是硬通货,不过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宣传。从历史来看,从1944年到1980年的36年里,只有1961年2月到1971年5月,仅十年时间,美国的西方盟友对美国有限开放货币主权,加上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控制的拉美国家,也只有35个国家,当时联合国有132个国家,全世界约有200个国家,承认美国国际货币地位的国家不到五分之一。西方盟友承认美国国际货币地位的十年,却是美国却借此掠夺西方盟友财富,致使西方各国无法控制通货膨胀,在1971年5月终止对美国开放货币主权,使美元丢失“国际货币”地位,实际是西方国际货币地位。此后直到1980年底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都很低,其西方盟国都不承认其国际货币地位。当时美元贬值很严重,各国都不愿使用和持有美元。1973年美国宣布美元贬值10%,从而接受了西方要求。到1978年执行修订的协议,正式取消固定汇率制,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该协定本是让各国同意有限开放货币主权,是政府间的相互承诺,不是对民间的承诺,但美国专家通过解读[10],让很多经济学家相信,该协定是要求加入国政府对民间承诺货币可自由兑换,让政府被动接受西方资本家的货币兑换要求,从而占有加入国的货币主权,包括资本项货币兑换主权。美国政府仅储备少量外汇,从不储备人民币,很少参与货币兑换[11],从不参与兑换人民币,如何会负责为民众兑换货币?美国专家的这番解读,纯粹是骗人的鬼话,但在我国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就有很多精英和专家迷信美国专家的谎言。

 

冷战结束后,苏联崩溃,美国成为一强独大的霸主,美元地位上升。到上个世纪末,美国精英试图修改协定[12],要求加入国开放资本项货币主权。当时发生了东南亚危机,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根源之一,就是各国听信美国精英的推销,自行开放了资本项货币主权,从而被美国派遣的金融大鳄所洗劫。马来西亚经济倒退20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斥责索罗斯是东南亚国家货币频频告危的罪魁祸首[13]。因此,美国的修订协定图谋没有成功。但是,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货币基金,负责监督协定的执行,却将资本项开放列入监管,推动各国开放资本项货币主权[14],让美国印钞,就可以自由地购买各国资产,控制各国经济。本来协定第六条明确规定,各国可以管制资本项,是不必要开放的。

 

美国精英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大量经济学家,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基本都有留学美国或美国资助经历,让他们相信,美元是硬通货,甚至是最重要的财富,是市场自然演变的结果。推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甚至出台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和优惠引进外资政策,祈求美国印钞购买本国财富。但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德森论证美国政府取消承诺美元可兑换黄金,成就了美元霸权,实际是用伪史论证的。实际上充当了美元意识形态宣传的理论基础,不过是用谎言构建的。美元霸权并非是因为美国政府取消承诺美元可兑换,因为美国政府取消承诺后,美元在此后十年都贬值非常严重,美国的欧洲盟友都不接受美元。甚至历史上西方国家从没有大量储备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欧元区外汇储备从1999年成立时2279.9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3177.5亿美元,但外币和外币资产占比始终在10%左右,最高仅13.4%,最低时仅有2.4%。相反,主要以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为主。特别提款权实际是用本币欧元兑换得到的。历史上欧元区国家储备的外币和外币资产,包括英镑、日元和美元等,最多也仅有1125亿美元。当时无论以美国精英所规定的美元发行依据黄金价格计算,还是以后来宣传的美元霸权基础石油价格计算,都在十年里上涨了25倍之多,平均每年上涨38%,快赶上蒋介石发行的法币了。这种情况下,谁还会要美元?当时美国的报纸报道,欧洲的乞丐都不要美元,报道还借一个在伦敦的美国人的话,哀叹道:“银行、旅馆和商店(的人们)都瞪着眼睛看我们的美元,好像它们是细菌的传播者似的”。哀叹美元成了没人要的货币。

 

最重要手段是让他国依据西方货币发钞,它本是英国1849年为其在印度洋的殖民地毛里求斯定制的货币发行办法[15],发行的纸币与殖民地政府储备的英镑一一对应,完全是英镑的代用券。其主要目的是掌握殖民地的货币发行权,不仅获得殖民地货币发行收益,而且控制殖民地经济,使殖民地经济主要为英国服务,大部分产出都被英国拿走,后来在英国控制的殖民地普遍实行,例如,香港就长期依据英镑发行港币[16]。二战时,英国就借助在殖民地的货币发行权,通过增印英镑到殖民地换取殖民地基础货币,购买殖民地物资,从殖民地获得140亿美元物资支持战争[2](p246)。对比中国当时的中央政府在国内每年获得的税收不过6亿美元,抗战八年投入到抗日战场的资金仅为英国4年从殖民地掠夺财富的三分之一。

 

然而,我国少数人却迷信美国推销的办法,相信美国和西方货币是硬通货,长期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17],增印的人民币主要购买西方货币,交给西方,换来的西方货币成为人民币的发行依据,只能用于回收人民币,不能作其他用途。放在央行仓库里,由于西方货币都是自动贬值的,其实际购买力只会自动减少。购买西方国债成为主要选择,由于国债利率常常低于西方的物价上涨率,仍然是不断自动贬值的,等于免费甚至是贴钱借给西方使用;而换给西方的人民币,也就等于免费交给西方了,等于将人民币发行主权和发行收益,完全交给美国和西方。自1995年以来,我国发钞从未给自己政府提供人民币,不仅将增发的20多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免费交给美国和西方,而且将出口产品和工厂换来的西方货币,也都免费借给美国和西方,加上美国和西方使用获得的部分基础货币购买资产,以资产等做抵押,从我国金融体系中贷款常常几倍于投资,获得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