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专家观点|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差异化竞争 基金和理财差别

2023-07-19 15:23:01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专家观点|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差异化竞争

银行理财是居民财富管理的主力军和压舱石,与公募基金在产品募集能力、产品结构、产品运作情况等各个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未来将亟须呈现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财富管理是银行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之一,在居民财富持续积累、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坚持"房住不炒"等大背景下,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潜力巨大。近年来,百姓大众也积极寻求财富管理服务,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主流,预计到2030年,我国资产管理总规模将超过250万亿元人民币。作为财富管理体系中的“压舱石”产品,银行理财背靠商业银行在资金、渠道、投资等方面的诸多优势,逐步发展为资产管理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子类,一方面为居民财产保值增值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为实体经济不断输血,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监管保持政策定力的导向明确,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标准、强化一致性监管、消除套利空间是长期趋势。新规彻底改变了银行理财旧有的业务模式,通过打破刚兑、禁止非标期限错配、消除多层嵌套等方式,推动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本源。新规实施三年以来,银行理财规模保持稳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运作规范转型,有条件的银行纷纷成立理财公司,实现了理财业务的专业化经营。特别是2023年在疫情冲击下,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为银行理财进一步争取了宝贵的转型时间。26万亿对于银行理财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虽然整改转型的压力仍然突出,但是面对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银行理财须抓住时代机遇,努力提升投研核心竞争力,朝着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发展机遇

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为银行理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能,具体来看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及人口老龄化催生业务机遇。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 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距世界银行高收人国家标准(12535 美元)更近一步。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为资管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的背景下,居民的财富增值需求仍将进一步提升。此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使养老金第一支柱承压,补齐第二、三支柱短板,建立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势在必行。随着理财公司的成立及投资能力的不断提升,银行理财在打通银行渠道、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上具有优势,具备参与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能力,养老金融将成为助推银行理财发展的加速器。

二是资本市场改革带来权益资产布局机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随着经济结构向高新产业转型升级,资本市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投资者差异化、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既是金融业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从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实际配比看,权益资产仅占8%,与美国的65%、欧盟的32%相比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银行理财的资产投向来看,权益资产占比仅为5%,远低于公募基金25%的占比。在低利率环境下,随着资本市场活力和韧性增强,权益资产配置价值更进一步增强。监管部门也多次提出支持理财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银行理财资金扩大权益资产投资占比将是大势所趋,弥补权益投资短板、深度布局权益市场将成为银行理财的增长新动能。

三是资管行业格局重塑有望推动银行理财成为全能型资管领航。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在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并行的趋势下,资管行业监管一致性提升,行业竞争变局显现。新规发布后,券商资管、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等资管子行业在去通道的要求下规模出现波动,而 80%以上资金来源于个人投资者的银行理财,虽然经历规范转型的阵痛期,但规模平稳增长,体现了“真”资管的本质。在26 万亿规模的基础上,凭借全功能、大平台的定位及渠道优势,银行理财有望成为全能型资管领航。一方面, 银行理财持有资管“全能牌照”,投资范围覆盖“标”与“非标”,产品体系全面,可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可以利用母行的分支机构、电子渠道、品牌等资源,发挥银行系资管机构的渠道优势。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保持差异化竞争

银行理财是居民财富管理的主力军和压舱石,在国内各类资管产品中规模最大、投资者覆盖面最广,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固收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由于一直以来具有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特点,现阶段能满足大部分中国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

不过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公募基金规模增速更快,大有赶超银行理财的势头。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同比增速均超过10%,特别是在去年A股牛市背景下,公募基金规模达到19.9万亿元,同比增长34.7%;而同期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均不到10%。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在产品形态、投资资产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产品募集能力来看,2023年公募基金全年新设基金1431支,新发规模3.2万亿份,单支产品募集规模约22亿元;银行理财新发规模124.6 万亿元,单支产品平均规模约为9.8亿元,如排除现金类产品则单支规模会更低。单支产品募集规模的差距一是表明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不及预期,发行爆款产品的难度非常大;二是由于单支产品规模小导致产品支数大幅上升,对于银行及理财公司的投资、运营、风控各个环节的压力都非常大,长此以往恐难以维持。

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权益投资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而银行理财的优势在固收类资产,向权益市场拓展的空间很大。另外从投资者结构来看,公募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分别占50%,而银行理财80%以上的资金都来源于个人投资者。银行理财在服务机构投资者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潜力,特别是在去年以来监管要求压降、清理结构性存款及靠档计息的智能存款的背景下,通过理财产品来承接从结构性存款分流的客户成为银行理财拓展机构客户的重要机遇。

从产品运作情况来看,在去年牛市背景下,权益类基金及混合基金实现净值大幅上涨,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接近60%,但整体净值波动较大,在去年3月、9月以及今年春节之后均出现大跌;而即便银行理财越来越多地使用市价计量,在去年5月与6月债券市场急跌的情况下,银行理财的总体净值增长率仍为正值,但固收+基金与纯债基金都为负值,体现了银行理财在稳健性上相对公募基金的优势。

公募基金的快速增长给银行理财带来了较大压力,理财公司在资管市场转轨升级、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已经开始通过同业合作模式参与权益市场,头部理财公司也开始尝试权益直投。银行理财产品线进一步丰富,固收+、混合型、结构性产品相继推出。从总体定位来看,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总体上仍将维持差异化竞争的格局,银行理财继续保持净值稳定、收益稳健的优势,通过产品创新与投研能力提升,不断满足人民财富日益增长下的多元化、定制化理财需求,助推金融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

理财公司陆续成立后,正在摸索具有中国理财特色的资管公司发展道路,保护消费者权益是理财公司落实资管新规、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财公司洁净起步、稳健发展的必经之路。(作者刘丽娜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中国理财网·理财 20+论坛专家)

前海传媒 转自 中国理财网理财20+论坛季报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