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银行、基金和券商的债券投资部门从哪些方面判断信用债的信用资质,以及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债券基金看哪些指标比较好一点的

2023-08-14 15:11:04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银行、基金和券商的债券投资部门从哪些方面判断信用债的信用资质,以及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做了一些修改,删除一些不太合适的评论。

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如果完整地回答,那么就变成信用债券投资分析了。我就随便说一说了。

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信用分析跟股票基本面分析非常不一样。股票看的是未来增长,固定收益类产品看的是债券到期日之前的偿债能力。股票投资者最喜欢的应该是每年收入翻番、净利润翻两番的明星企业,但是成熟的债券投资者喜欢的往往是收入增长稳定、现金流质量良好、财务杠杆健康的成熟企业,甚至夕阳行业。因为高增长、高利润的背后,往往就是应收账款激增,账期拉长,还有就是极高财务杠杆支撑下的非理性投资。据我了解,这一点99%的个人投资者应该不明白,还有少数的机构投资者也不care,但我个人是这个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一般规模略大的银行、保险、券商、基金都会建立独立的信用研究分析团队,小二最早就是干这个的。由于城投债、资产证券化和金融企业的信用分析较为特殊,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仅仅讲一下工业企业的信用分析吧。国内固定收益投资机构的信用分析框架大多数都脱胎于银行的信贷打分表。主要的工作呢,就是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财务数据以及银行的授信情况,给各个因素赋予权重,然后打出一个综合评分。有了一个定量的基础分值之后,再根据个体债券情况,酌情加入定性的分析,最终给出内部评分。比如说,60分以上合格,那么一般的机构都会做一个“入库”(或者叫“入池”)动作。一般来说,个人投资者会关心的那些所谓的“垃圾债”,在这个阶段都会被剔除,因为财务质量太差的债券,机构投资者是不会投资的。一个债券如果“入库”了,那么投资交易团队就可以根据评级公司的外部评级、内部的信用打分以及自己的经验判断,去给这个债券定价、交易了。

在机构持有这个债券期间,如果企业发生了重大事件、发布了财务数据,信用分析团队会根据最新的信息更新打分,并反馈到投资交易团队。有的时候,大家发现坐而论道不足以解答自己对企业的疑惑时,就会请主承销商或者卖方研究机构(券商研究所)组织前往企业实地调研。把企业的高管约出来,聊聊经营状况和未来计划,然后去工厂里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这一点,个人投资者完全做不到,因为个人的持有量太小了,没有任何企业会鸟个人投资者的单独拜访,也算是信息壁垒吧。我个人比较喜欢紧跟企业经营状况,所以持仓比较大的债券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企业,会保持每年至少实地跟踪一次的节奏,也算一朵勤奋的奇葩吧。如果发现这个债券的潜在风险太大,不适合继续持有,那么就会被信用评估“出库”。这个时候,投资交易团队就会去市场上抛售这个债券。举例来说,最近出事的11超日债,根据公开资料看,在2012年最早期的机构投资者中,就有金鹰基金。但是随着企业资质的恶化,他们已经将这个债券清空。相信11超日债退市的时候,已经不会有机构投资者持有,而全是大叔大妈了(so sad...)。

一个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数据和经验的积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个信用评估模型和靠谱的信用研究员就是各大机构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了。在一些机构,信用评估拥有一票否决权,跟风控部的地位有的一拼。

当然,以上说的是国内的状况。由于短暂接触过一段香港垃圾债市场,小二觉得海外市场的信用研究分析比国内更加成熟一点。由于海外存在成熟的垃圾债市场,除了静态的历史财务数据分析之外,他们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去预测未来的现金流状况。这一点在国内无视基本面的股票市场都鲜有耳闻,遑论交易员为主的债券市场了。总体来说,国内的债券信用分析比股票分析更加看基本面一点,基本上对消息面的波动无动于衷,但是相比海外成熟市场,那还有极远的路要走。

举个例子来说,11超日债就属于任何机构投资者都不会在2013年入库的债券。因为。。。这家公司从上市开始就好烂好烂,即使在一地鸡毛的光伏行业也属于一地鸡毛的烂货了。这家公司在公布2011年年报(2012年二季度发布的)之后,应该就会被所有的机构投资者“出库”。根据它2012年年报(2013年二季度发布的)来判断,在没有外部救济的情况下,11超日债的违约是必然事件。这个我在以前的知乎回答里曾经提到过,当然当时被很多人反对了。。。晕菜。。。

再举个例子来说,差不多时候发行的11华锐01就属于机构投资者之间至今还存在分歧的债券。有的机构认为它的手持现金仍然较多,到今年年底即使被投资者完全行使回售权之后,仍然能够使用手持现金来偿付债券。但是我个人比较悲观。

-----以上删除一段关于华锐的分析,2014.3.8------

二级市场流动性这里就不说了,另外开问题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