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基金,究竟持有几年才合适? 中国黄金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吗多久啊
2009年初,小张买了一只基金。
两个月后,小张想看看投资收益,但他记不太清基金的名称。登录账户时,他又连续五次输错了密码。
反正钱也不多,就索性放那不管了。
2023年,小张猛然想起了这笔投资,折腾半天后终于找回了密码,打开账户一看,小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投资金额竟然比当年多了一位数!
小张是极其幸运的。幸运之一是他挑中了一只十年十倍的基金,幸运之二是他恰巧忘了账户密码。
对于多数股票型基金投资者来说,选中一只好基金,且笃定长期持有,这自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有时可望而不可即。
一只十年十倍的基金,可能真正赚了十倍的投资者只占总投资人数的5%。所以想取得小张一样的成功,既要慧眼识珠,发现一只好基金,又要选好持有期限。
如果“慧眼识珠”这件事可以交给专业机构,那么有没有比忘记账户密码更靠谱的方式,能够帮投资者选对持有期限?一只基金,究竟持有几年才合适呢?
持有期限选择:多长才算长?
“长期投资”、“长期持有”几乎成了基金投资领域的主流价值观。那么多长才算长?所有基金都应该长期持有吗?不一定。
长期持有是一个投资结果。对一只基金,经常进行阶段性评估,如果基金足够好,每次的评估结果就是“继续持有”。长此以往,投资期限不断拉长,最终体现为长期投资。
长期持有不能成为一个投资原因,即因为要长期投资,所以买了基金后握住不放,不拿个几年就不算好的投资。
如何评估基金,如何选择合适的持有期限呢?以下有三条基本原则:
原则一:关注基金管理人的变化。
如果基金经理投资动作变形,价值型选手开始买概念股,逆向投资型选手开始追趋势,那是否继续持有值得考虑。同时,如果基金管理人核心人物变动,也应引起重视。
原则二:关注更好的同类替代品。
相同类型的产品,如果有更优的选择,何乐而不为?
同样是指数增强型产品,如果另一家机构的长期超额更高,可以考虑替换。类似的投资风格,如果另一位基金经理选股能力更强,可以考虑替换。
当然产品间要有全面而客观的对比,且要考虑交易费用。
原则三:关注自身的风险偏好。
有时候,基金本身没什么变化,但投资者个人情况出现改变,这时也需要调整投资期限。
投资者年收入提高了,风险承受能力提升了;或是投资者退休了,风险承受能力降低了,相应的基金产品可能需要更换。
以上列举了影响基金投资期限的三个因素。下一次投资者准备赎回基金时,不妨问问自己:基金管理人出现变化了吗?我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吗?我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了吗?想清这三个问题再做决策也不迟。
理论虽是如此,但现实中,伴随净值的波动,投资者往往不能理性思考,或者自认为理性思考了,实际却受情绪支配,认知出现了变形。选错投资期限,应该长期持有却没做到,这一类错误是最常见的。那么如何克服追涨杀跌的短期冲动?如何知行合一、成功的贯彻投资决策呢?
贯彻投资决策:逆人性还是顺人性?
“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巴菲特
巴菲特的意思是投资要逆人性?并非完全如此。巴菲特的投资是逆市场的人性而顺其本人的人性。
巴菲特非常有商业头脑,本性热爱投资,喜欢买被市场低估的资产。所以在市场恐慌时,到处是价格便宜的好货,爱好做生意的巴菲特自然会变得“贪婪”,这实则是顺其人性。
巴菲特、索罗斯、达里奥……同样是投资大佬,其投资风格、投资方式却有很大差别,因为他们顺应自身性格,选择了不同的投资之路。
所以“成功的投资是逆人性的”这种说法略显片面,全面的说法应该是“成功的投资要顺应投资者自身性格,在此基础上,投资者也要有逆向思维的能力”。
回到基金投资问题上,如何理性的设定基金的持有期限?如何克服追涨杀跌的短期冲动?与其疲于和人性做斗争,不如结合自身性格特征,构建一个顺人性的资产配置组合。如果持有这个投资组合能做到涨不怕、跌不怕,那追涨杀跌的人性冲突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总结以上,就股票型基金而言,长期投资是成功的结果,而成功的原因则是短期的跟踪、评估和思考。但情绪因素或许会干扰短期决策,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与人性死磕,而是顺人性构建合理的投资组合。投资是一辈子的事,顺水行舟才能走得更远。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