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的年轻人们:说好是来“搞钱”的呢? 年轻人买基金还是买理财比较好一点呢视频
球球是一名保险顾问,虽然工作中频繁与各种数字和收益打交道,但她将自己的理财方法定义为“养鸡场原则”,也就是“稳定的鸡生蛋、蛋生鸡就可以了”。
球球的核心诉求在于“不麻烦”,可以尽量放手不管,她做不到太复杂琐碎、紧盯着各个时间节点的看盘、研究指数和半夜抢理财。
而这套原则构成也很简单:大部分保本收益+小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理财中占88%的是“保本收益”,其中包括长期规划(定期存款、保险、年金)、短期存款与活期的应急备用金。
“剩下小部分怎么决定呢?就是全没了也不影响我生活的。借钱炒股、全副身家投比特币的,搏赢了改变命运,输了去跳楼……我一小老百姓,没有暴富梦的,投点小钱搏个10%的年化已经很开心了。
我现在主要搞的是定投基金,都是自动投的,之前走高我抛了一半,现在看都懒得看了,让它自己投。眼光往三年以上放,每次搞一点点,就行了。
定投基金把风险分摊在时间里了,但是能不能保本呢?收益有没有保证呢?回答都是否定的。考虑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问问自己,我能不接受这笔钱全部打水漂?想好了再动手。
因为每个人风险偏好不一样,照搬什么标准都不合适。我也经常没跟上‘车’,但算了,‘饶过自己吧,让它来’。”
在梳理完自己的投资状况之后,球球笑了笑:“我自己管的钱就这些了,我妈在管的套股市里了哈哈哈”。
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的王鲨鲨是从2023年开始买基金的,那段时间她经历了情感变故、换工作和搬家等一系列境况,看着工资卡还有不少剩余,发现支付宝里有理财产品时,她试着买了些:
“一开始买了一千块基金,第二天打开手机发现,哇!它给我挣了四块钱!第一次看到‘钱生钱’时,我的心态真的和看生小孩差不多。
之后就每个月固定从工资里划大概划25%买基金,那时候也只是模糊看了一些理财经验分享。
2023年初刚刚疫情的时候,真的是‘跌妈不认’,每天看得太闹心了,就清仓了,大概是亏了3000块吧,后来回想,这就是被割韭菜了。
慢慢恢复正常之后发现,之前犯懒没出的几只基金反而涨起来了。又继续开始了定投,知道不能一口气买入,理财知识也多了一些。
涨得最疯的是今年大年三十,一天就挣了两千,又因为侥幸心理没出,这两天又把去年涨的全吐出来了。
现在我的心态就很稳了,反正定投也不停,设置了止盈点,万一能涨起来就跑路,涨不起来就放着。也不会经常去看涨跌了,就偶尔看到热搜、朋友圈有人提起去看一眼。只要不卖,就都是数字。”
王鲨鲨说,自己的理财之路“特别朴实,也没什么特别的选择。非要说的话,就是心态变了,发现以前买的小垃圾真的没用,搬家太辛苦了,钱就放起来了买买基金。”
zx则将自己定义为一位“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她也选择只将自己收入的10-20%用以投资。zx本科就读于一所财经大学,她说在念书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就或多或少的开始了理财投资。
她的出发点也很简单,出于一种“钱要生钱的朴素愿望”,而且发现买基金是真的可以挣钱时:
“一方面有着一种不劳而获的快感,另一方面理财也需要进行智力投入,这是一个正反馈很快的游戏,大起大落好像也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惊喜和乐趣。
我也不是为了对抗什么东西,也并不指望真的凭借基金实现财务自由。当然我投的钱不多,不会构成什么大的影响。
这一个月基金大跌,我的原则是只要赔了就先放着不卖,不卖的话还是希望的。‘我就放着看看你会变成怎样’,我有一种这样的心态,就像是在支付宝的蚂蚁庄园里养小鸡,每天给它喂食,它们好像就变成了我日常生活里值得牵挂的一部分。”
2.
谁还不是从一颗嫩韭菜到老韭菜?
在理财上能做到佛系和淡定,其实核心要诀非常简单:少买点。
这看似是一句没有信息量的大俗话,但是真正要做到且持续践行,其实并不容易。
因为风险所带来的高收益刺激,是许多人无法抑制的冲动,远远压倒亏损所带来的恐惧。而在投资中是否能够有所收益,其实也会与它正向相关。
2014年从财经大学毕业后,关英从事了一两年的金融工作,后来因为工作兴趣,转向了文化行业。认真做投资也是从前两年才开始,我们可能会认为,在有基础的情况下这样会很轻松,但关英坦诚,自己也曾经“被割过”:
“所有的老手都是从韭菜成长起来的,如果没被割过韭菜的话,突然在面对市场的巨大波动时很可能就慌乱了了,那时候损失会更大。而且这个市场里随时都有新的韭菜,韭菜是源源不断的。我自认为现在是颗成熟的韭菜了。”
一颗成熟韭菜的秘诀之一,就是“买得少”——
“这时候就看出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了,如果心里非常有底,这个钱就算被套住了,也不着急用的话,心态就会好很多,如果要是这个钱是你加杠杆,又是马上就要用的钱,突然跌了,心态就容易爆炸了。
心态一定要好,既然这个钱短时间是不用的,就买了就得拿住,等到赚钱了再卖。实在不行就套着,等着分红,它不是收益,但也起码能拿回一部分。”
跟球球一样,关英也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了好几大块:自由活动资金、家庭储备金、保险、风险比较低的固定收益投资,以及高风险的投资。
“我心中给自己划了一条线,高风险投资不超过20%,超过这条线就会影响我的心态。如果没留够活动资金的话,像今年二、三月的股市大跌,就必须‘割肉’,那就会没办法对冲时间风险了。
可能新手会对一天、两天的波动特别担心,准备卖出离场;我在这几天大跌之后,又重新加仓了。”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者梁捷在看理想APP音频节目《别怕,这就是经济学!》中,专门有一期谈《为什么底部散户难逃“割韭菜”的命运?》。
梁捷分析,底部散户缺乏对股市高峰的判断,所以进入较晚,退出也较晚。投资技能的差异,导致了投资者的财富再分配。
尤其是在金融素养和市场参与度普遍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股市变成了割韭菜的市场,贫困、财务紧张的群体盲目投资甚至“梭哈”,反而会导致原本就微薄的资产进一步缩水。
也是在这期节目的留言区里,看理想听众“说什么话”分享了自己的韭菜长成经历,ta强调,“股市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认知+逆人性”:
“有个统计数据,股市七亏二平一胜。其实那20%平手的也是在亏损,因为存银行还能有点利息呢。作为曾经的新韭菜,现在的老油条,我认为股市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认知+逆人性。
资金量的大小和股市中成功与否不是因果关系,总的来说认知需要匹配得上自己的财富。如果认为赚钱的人只是因为有了什么内部消息,更早得到信息,那确实很难赚到钱。
逆人性就是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2023年2月和3月我都大举加仓,后来股票涨了两倍多,市场很热的时候清仓这一只。有这样的认知也是因为曾经在15年亏了不少,新韭菜们加油总结经验。”( 看理想听众 @说什么好 )
关英也认为,逆人性特别重要,“就是要在亏钱时,想卖出而不卖,在看着要赚很多钱时别总想着继续挣,理性地卖出一个是止损,另一个则是止盈。
我是那种特别‘见利就走’的投资风格,比如有的基金赚5%我就非常满意了,我卖出之后它再涨多少我都不后悔。”
去年,因为大盘整体形势较好,关英投资的整体年收益率达到了25%左右,这两个月股市和基金大跌,关英选择了加仓,但不是盲目地抄底:
“很多人觉得越跌越不敢买,而越涨就越要追这个涨。实际上跌得多的时候,可以分波段地进一些仓位。
比如一支基金从十块钱跌到八块钱了,那我就再买一些,等那部分回到九块了,我就把八块钱买的那些份额卖掉,这样我就赚了一块钱的差价。等到再跌倒八块时,就继续采取这种波段买卖的做法。
我有一个Excel,里面详细记着每一笔买卖的买入价格、持有时间和收益多少,这样在达到某个我预期中的价格之后,才能卖出所记录的份额,如果全靠脑子记的话,还是挺难的。
这是一种能在没有大行情的情况下,依然保障我可以赚钱(或者说起码不亏钱)的简单做法。当然,我也会结合定投、对冲,研究各个板块,观察上证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长期持有也会有研究长期政策的不同方法。
但最重要的还是严格控制住心里那条线。不要市场一变得好了,2万就变成4万、8万地投资进去。然后一朝被套住,十年都拿不回来。”
在对话中,关英感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验是逐渐累积,这句话用在股市和投资里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的钱真的在股市里的时候。才会注意着看财经新闻,如果这个市场有什么波动,也跟自己的钱也没关系的话,可能真就懒了。”
3.
买入是逻辑,卖出是艺术
在个人投资者胭脂王看来,这些“佛系”的理财方式,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投资中,往往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比例的,甚至你付出的时间和金钱越多,可能会亏损越多。在错误的路径上努力的话,可能会错得更厉害。
如果打算抄底或是抱着短期暴富的预期的话,大部分时候是会成为韭菜的。暴富本身就是一件极高风险的事情,会放大人性中的欲望。
初级投资者的话,只投入ta收入的20%时,其实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这个程序框定了只投入20%,不会因为现在大涨就去借钱投资等等,这其实是一个很健康的心态,只有程序化才能对抗人性的弱点。
而购买定投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不用太关注收益涨跌,又可以获得相对不错的、比银行存款高的收益。而且ta还可以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