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基金经理密集离职?违规参与场外期权交易?究竟发生了什么 基金经理干什么
从8月8日起,一则网络传言在市场发酵。该传言称“多位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查”。与此同时,市场传言称“8月以来多位基金经理离职或与此传闻有关”。
对于以上传闻,上海证券报记者向多家基金公司进行求证,部分受访人士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有基金公司就此传闻作出正式回应。
“场外期权”也因此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场外期权交易究竟是什么?基金经理利用场外期权牟利有哪些隐蔽性?违反了哪些规定?
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查?
昨日,网络上有大V透露“多位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查”。“基金经理”“场外期权”等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此后传闻进一步发酵称:“8月,基金经理密集离职,或是因违规被查导致。”
不过,记者梳理发现,8月以来,关于基金经理变更的公告超过100份,但涉及的人数约在十几位。此外,有的基金经理卸任基金产品还是出于公司内部调整原因,出于个人原因离职的约有8位。
“8月,基金经理变更公告较为密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数量较多。例如,有的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多达十几只,每只其卸任的基金都会发布公告;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基金公司通常在7、8月份发年终奖,因此不少基金经理会选择在这个阶段离职,然后奔赴新选择。”沪上一位基金研究员表示。
密集离职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记者也采访了多家近期有基金经理离职的公司。部分受访人士表示不清楚“多位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抓”这则消息。截至发稿,尚未有基金公司作出正式回应。
神秘的场外期权交易
场外期权由此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传闻中涉及的场外期权交易究竟是什么?
业内人士介绍说,从操作性上讲,场外期权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金融期权合约的交易。标的资产可以是大宗商品、股票利率、汇率等。“只要有对手盘,在标的资产范围内几乎都可以‘赌’,如果掌握了巨额资金的机构,比如‘赌’某个股票在某个时段内的涨幅,一旦‘赌’赢就会有巨大利益。期权的性质跟期货不一样,亏损的极限是期权金,但盈利原则上可以无限大。”
但另一位机构人士指出,个人是不能直接参与场外期权的,只有机构才符合要求。基金经理作为个人无法直接参与,可能要和机构达成某种协议,通过机构通道帮其个人购买。
“通过私募、券商资管在内的机构,帮助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这种模式是可以实现的。首先,根据监管条例,开通场外期权的机构需要符合监管规定的资质并签署SAC协议,只针对机构开通交易权限。其次,公募基金经理理论上可以与具备场外期权资质的机构定制产品,产品备案完成后,公募基金经理可以和该机构商定买入个股场外期权。”另外一位基金经理透露。
上述基金经理进一步分析道,操盘机构的询价员如果按照公募基金经理指定的个股下单买入看涨期权后,公募基金经理可以通过自己管理的公募基金账户拉升股价,实现大幅盈利后可以提前抛出场外期权,灵活度很高。目前个股场外期权的期限包括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每个周期对应的费用不一样。“这种获利方式很多游资也会去做,而且杠杆比例可能更高。”
“基金经理借助通道买入期权,此后在二级市场买入或卖出某个板块的股票,干预这个股票的涨跌走势。通过这种路径,如果赚了,杠杆能够撬动10倍、20倍的收益;如果输了,也只是损失保证金。”某私募基金人士直言。
持续加强监管
一位FOF基金经理表示,尚不能证实传闻,但个人借私募通道去做场外期权,从理论上是可以操作的。“不过,问题在于,公募基金经理投资单票的比例是有上限的,所以,注定抬升的是‘小票’的股价,但券商做期权要多空平衡。这意味着,如果做空头期权,那么,券商必须有足够的券源,这决定了券商能报出价的个股期权,一般都是交易量比较活跃的,公司市值至少是中等偏上的。”
“就场外期权而言,券商会向交易所和监管报备交易对手方、标的等信息,完全可以实现穿透。标的一般为大票,因为券商是赚波动率的,小票波动率太大,容易被控盘。同时,假如基金经理想要做场外期权,必须有信任的机构方合作,且一定是非常隐蔽的行为。”在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看来,几十位甚至几百位基金经理一起参与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其产生的巧合交易行为,必须会引起监管的重视。
近年来,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机构对场外期权交易都越来越关注。
今年6月2日,中国证监会披露了3起涉及场外期权合约的罚单,分别涉及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证券。具体来看,华泰证券因场外期权合约个股挂钩标的超出当期融资融券范围等3项违规问题被责令改正,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则被出具警示函。
此外,一位资深基金公司销售人士透露,当前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及家属的账号都有监测。比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监测,同时,基金经理及其亲属的投资行为,也都需要向公司报备。“确实有操作的空间,但事后会面临着被监测出来的风险。”
这也意味着,铤而走险之后,必然面临的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杨红卜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