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后,银行的理财产品到底还能不能买?
虽然从2023年开始,《资管新规》开始正式实施,对于所有的理财产品来说,未来既不会保本也不会保收益,不论是那个金融机构明保或者暗保,一律是违规违法。“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成了购买理财产品的最高原则。
给大家引申开来,讲的清清楚楚。对于理财产品中涉及的其他机构来说,每一家在理财产品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那么就要负担自己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么未来要为理财产品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理财产品的管理员要尽心尽力的进行理财产品的运作,如果有失职行为产生损失,那么要对投资者承担赔偿责任。理财产品的资金托管方银行,要按照托管协议看好资金的使用。理财产品的合作销售方,要按照监管部门的合规原则进行销售,整体销售流程要合规合法,购买人要了解该知道的所有风险和权利义务。
那么对于理财人来说,就是要对购买的理财产品的经营后果担负责任。假如理财产品管理人没有失职,一切销售流程也是合规合法,那么因为市场因素导致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定的收益,或者还产生了本金损失,那么这些都应该由理财人来承担。过去有时候是被理财产品管理人承诺刚性兑付本金和收益的,那么2023年之后,即使有各种形式的承诺,也是违规违法的。监管部门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处罚,但是投资者仍然要承担损失,不会得到赔偿。
那么我们比一比,跟之前年度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啥变化?其实前两年是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也已经按照新规进行比较安排了。所以确实也没啥太大变化。对于投资者来说,只要在银行做好个人风险级别的投资认定,而这种认定也是自己承认和合规推定出来的,然后又按照标准流程了解了所有的风险,购买了适合自己风险的理财产品,没有风险越级,那么基本上应该同之前理财产品的表现还是一样的。
其实在理财产品中级风险以下,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大概率上还是能保证本金和前面宣传的收益级别。但是进入到中高风险和高风险以上,那么未来可能慢慢就会两极分化。有人说买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可能更保险,其实这是一种经验误区错觉,银行自营的理财部门,有时候不一定做的比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部门更好。
不要期望让银行来帮你分辨风险,2023年之后,自己长着一双慧眼吧,自己来做主。购买中极风险以上的理财产品,一定要自己看清条款,自己来分析管理人团队,自己来感受未来收益实现的可能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