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也开始“亏掉本金”了
原标题:银行理财也开始“亏掉本金”了
作者:沈三万老沈
银行理财也“靠不住”了。
7月7日,新华社消息,银行理财出现负收益现象。换言之,银行理财不仅“不保收益”了,更有“亏损本金”的可能。
其中,作为代表性的产品,首当其冲属招银理财“代销季季开1号”,近1月年化收益率曾达到-4.42%。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个别银行理财产品现象,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正在出现亏损。
银行理财不保本了
6月,银行理财亏损现象在储户间引起哗然。
截至6月28日,一共有391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面值1元,亏损幅度最大的达到了40%。
具体来看,在出现亏损的理财产品中,亏损幅度较大的理财产品多为权益类产品,占比在10%以内,投资标的为股票、全球存托凭证等产品;346只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比为88.7%,亏损幅度大多在5%以内,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等固定收益证券的理财产品。
专家表示,其中大概60%以上亏损不超过10%,大概有50%以上的产品,亏损在1%的幅度之内。
尽管从亏损幅度而言不算“巨亏”,但对储户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在传统观念中,银行理财无疑是“安全的、保本的”,如今连银行理财都不保本了是怎么回事?
从短期理由看,造成此次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短期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普遍出现下跌。 从长期理由看, 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告别“稳赚不赔”时代已经是大趋势。此次引人关注的银行理财负收益现象,只不过是令这一趋势不再停留在口号阶段而已。2018年5月,国家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此文件就是被坊间称为“资管新规”的重磅级文件。单是征求意见期,就历时4个月,时间线拉得如此之长,可见国家对资管新规的重视和审慎。
文件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同时,国家给出了一个约两年半的过渡期,时间截止到2023年。
换言之,从此以后,银行理财将不能给客户承诺预期收益率,甚至不能承诺保本!
新规之所以重拳出击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原因甚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刚性兑付会扰乱市场纪律、抬高无风险利率。
具体来看,一方面,资产管理业务处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外,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常常脱离监管视线,而刚性兑付却使金融机构背负了偿付义务,从而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在刚性兑付条件下,高收益产品由于保本承诺,同样达到低风险,这就使收益与风险出现背离,抬高无风险收益率,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减少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可获得性。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收益下行成为事实。
2023年1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就已降至4%以下,随后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5月,共有332家银行发行了6914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8%,较上期减少0.08个百分点, 收益创近43个月新低。 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省时省力”的“宝宝类”产品更是迎来寒冬。融360大数据研究院采集的78只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样品数据显示,1月初,这些产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约为2.63%,而6月底,平均收益率已降至1.72%。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货币基金收益率会继续小幅走低, 大部分货币基金产品在2%以下的水平将维持较长时间。总体来说,银行理财收益率不仅一直在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
刚性兑付被打破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但银行理财产品在所有的理财产品中,仍然是风险最低的理财产品。
展开全文虽然表面上看好像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来势汹汹,但将这些理财产品的数量放入整体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中看,这些亏损的理财产品数量仍然是在大数据中的小部分。因此,在没有更好的理财产品投资的情况下,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仍然是一部分人的选择。
然而,银行理财出现亏损的现象仍然使一部分投资者“去意已决”。在同样有亏损可能的情况下,权益市场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更高。而2023年权益市场的火热,也使资金从银行理财流出、流向权益类产品的迹象更为明显。
上半年,公募新发基金总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权益基金占比接近七成。大量资金正借道公募基金涌入A股市场,被业内人士视为居民大类资产配置迁徙的标志。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权益基金发行放量是居民资金进场的信号。
有投资者坦言,此前,银行理财产品在资产配置中扮演的是平滑风险的角色,既然不再保本保收益了,那还不如挪一部分到股市搏一下,或者干脆改为购买保本的存款类产品。
不难看出,在既不能保本、收益率又持续创新低的情况下,银行理财夹在存款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中间,更显“鸡肋”。
事实上,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坐不住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一位华东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表示,目前他所在机构合作了几十家基金公司,准备在股市有一番作为。目前仓位比较高,最近债券跌得厉害,股债有对冲效果。同时,有两位大行人士表示,目前两家大行连带母公司老产品和子公司新产品的银行理财总量中,仅有2%不到的资产用于配置以股票为主的权益类资产,现在目标是未来能提升到5%左右。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5%”的未来量!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23年末理财存续规模为26.84万亿元,假使配置比例整体从2%提高到5%,将为股市带来近万亿级别的资金增量。
这一态度也和此前银行理财进入股市“扭扭捏捏”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理财还是炒股?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维持着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都较好的“不可能三角”;今后,这一现象将一去不复返。
尽管从宏观大方向而言,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的现象是必然和必须,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能“躺着赚钱”的投资渠道又少了一条无疑也是事实。在风险和收益“双担”的情况下,在金融领域“保值增值”将更考验我们每个人。
朋友们,在近期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您会把银行理财资金投入股市吗?查看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