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理财>正文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和结构性理财产品有什么关系 ?什么情况下适合通过结构性存款进行理财 ? 黄金理财的优势是什么意思啊知乎

2023-07-28 11:20:49 互联网 未知 理财
万字深度解析 | 结构性存款“爆红”背后的原因及问题

来源:十七号街金融笔记(微信公众号ID:notes17),欢迎关注!

摘要:一、结构性存款“爆红”,原因在哪里?1、个人客户出于投资理财的需求,呼唤结构性存款。(1)净值化后的银行理财将不再安全,而且听说银行理财居然都能造假了?(2)互联网金融平台问题频出,“爸爸”们还靠得住吗?(3)近两年基金产品亏亏亏,你还敢买吗?(4)去年谁TM怂恿我换美元的!2、银行:结构性存款,您就是我的救星。(1)理财净值化后,银行急需寻找一个理财的替代品来防止资产流失。(2)赚钱最多的贷款没额度了。怎么办?拉存款啊!(3)保险开门突然不红了,银行人一下空虚了。二、目前市场上结构性存款的形态是怎样的?三、结构性存款还存在哪些问题?1、法律地位问题:是存款产品还是理财产品?2、衍生品交易资格问题:没有资格的银行委托X行投资合规吗?3、理财产品报备问题:是否需要报备?报备能否通过?4、真假问题:结构性存款是真是假?银行又是怎么造“假”的?

近日,一篇《结构性存款激增9000亿!银行祭出揽储利器》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早已在银行暗流涌动的结构性存款浮上水面。随后,各大自媒体纷纷从负债管理、会计核算、合规监管等角度分析结构性存款,一时间,结构性存款人尽皆知,风头无两。今天,七叔站在银行个人客户的角度,来讲讲那些银行不会告诉你的事:结构性存款为什么一下就红了?主要有哪些形态?以及仍存在哪些问题?

来,搬个小板凳,听七叔慢慢道来。

一、结构性存款为什么一下就红了?

结构性存款虽然最近才开始走红,但产品在银行业早已有之。早在2002年,光大银行就已经推出了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并在2005年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人民币交叉货币衍生交易资格的银行后,发行了国内首个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而外资银行更是一直将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作为其主力产品,甚至是只有新客户才能买的钩子产品。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已经在中国市场上默默耕耘了16年的结构性存款在2018年一炮走红呢?

在七叔看来,结构性存款的走红,源于理财市场上银行和客户双方长久博弈之下终于突然契合的供求关系:需求方,是对资金安全收益稳健有着日益迫切需求的个人客户;供给方,是对于负债承压营收放缓有着火烧眉毛般的焦虑的银行。

1、个人客户的需求

16年以来,银行个人客户的日子不太好过。

虽然理财师们口口声声喊着“资产配置”,但是咱们中国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过去几年主要的投资渠道翻来覆去大体上还就是以下这些:银行理财、股票、基金,当然还有近年来开始火爆的P2P和外汇。大部分人重复着“牛市来了→股票大涨→嫌理财收益低→钱从理财到股票→熊市来了→被割韭菜→发现理财挺好→钱从股票到理财”的过程。还有少部分嫌股市风险大、理财收益低的把钱通通放在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平台”上,投资着一些听起来很安全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高收益产品”。这个逻辑听起来很顺畅,但是16年,形势变了。

个人客户的第一个不好过,是因为老百姓投资组合中的压舱石:银行理财不再安全了。

不安全的第一个原因,是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开始转向净值型产品了。

银行理财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成为各资管子行业中规模最大的老大哥,主要的原因除了银行信用背书外,就是银行理财长期以来的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率机制。虽然从合规角度,银行将理财划分为“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但由于之前银行理财的资金池运作和期限错配的形式,一支理财产品到期时,其持有的底层资产(可能是债券,也可能是信贷资产,即我们常说的“非标”资产)可能尚未到期不方便处置,因此银行用新募集的资金来兑付给到期的客户,实现刚性兑付。

2017年11月,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八条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要求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并使用公允价值原则估值。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各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反馈意见,表示转型太难一步到位,客户难以接受,强推恐造成系统性风险。但央行回复将坚定不移地推行资管新规,仅过渡期有延长的可能。银行理财净值型转型迫在眉睫。

而另一方面,虽然资管新规的发布让银行坐立不安,但其实很多银行很早便主动开始了净值化的转型。招行自2015年开始用净值型产品替代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截止2018年,净值型产品余额占其总产品余额的75%以上,而其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更是实现了100%净值型。虽然目前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大部分还是所谓“假净值”(非标资产仍使用成本法估值),但随着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落地,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的逐步到位,未来子公司对标基金公司,发行真正的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净值型产品将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丧失了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率的银行理财,未来将和公募基金一样,盈亏取决于产品投资情况,不再是老百姓熟悉的管饱香饽饽了。

不安全的第二个原因,是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居然都能造假了!

2017年4月,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爆出假理财产品案,支行行长伪造理财合同和行章,联合支行理财经理欺骗客户,谎称有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正在发售,100余位私人银行客户被骗,金额高达16.5亿元,平均认购金额在1500万左右,最后大部分资金都进入了支行行长的口袋。更让人瘆得慌的是,支行在销售这款假理财的时候,还煞有介事地为客户进行录音录像,提示产品风险,让人难辨真假、防不慎防。这起案件的发生,让很多本来对非保本理财产品就心有戚戚的客户更加坚定了自己只存存款的决心,存了多少钱,印在存折上,总不能有假了吧!

个人客户的第二个不好过,是除了银行理财让人不放心之外,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一直问题频出。

经历过数次“e租宝”们跑路的惨痛经历的老百姓们近年来也开始变聪明了,对这些不知从哪来的乱七八糟的p2p公司警觉了起来,于是资金从各个小平台聚拢到了一些有强大股东背景,人们耳熟能详的公司,例如平安集团的“平安财富宝”、“陆金所”、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腾讯的“理财通”等。选“爸爸”们的公司,没错的!但是,这些平台是不是真的就100%安全靠谱呢?

事实证明,他们还是太单纯了。

2016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旗下的理财平台招财宝发布公告称,该平台发布的“企业贷”产品违约,借款人为侨兴集团,无法兑现的产品金额共计3.12亿元。据调查,该产品投资的是侨兴集团发起的私募债,由粤股交推荐,还得到了浙商财险的保证保险和广发银行的保函,最终在招财宝挂牌,看上去双重担保措施非常安全,但最后被爆出广发假保函案件,几方各自推脱迟迟不履行兑付义务。虽然说招财宝可以说自己只是撮合平台,并不承担提供产品和担保的义务,但是作为受众面多为“理财小白”的大众互联网金融平台,把风险极高的私募债作为定期产品进行销售,不能说招财宝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任何误导销售的责任。

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也没好到哪里去。

2017年12月7日,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布延迟兑付公告,称未能在集合计划终止日收到借款人返回的投资本金和相关利息,导致无法按时为投资者兑付本金和收益,需要延迟兑付。该产品共涉及投资人118个,金额1.39亿元。据了解,该集合资管计划由大同证券发行,资金用途是为中小板上市公司龙力生物提供流动贷款,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七叔很奇怪,为什么给中小板上市公司提供流贷那么大风险的业务,担保措施居然只是公司实控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而且听说陆金所在产品出事后,解散了所有微信群,防止投资者集中闹事。这种危商(危机处理的情商)真是让人捉急。

由此看来,不仅小p2p公司有跑路风险,有雄厚背景的p2p公司有的时候也能让你亏到血本无归。

第三个不好过是基金产品带来的。虽然今年以来,股市债市都逐步企稳,但近两年基金产品给老百姓们带来的创伤却不小。

16年,定增基金大热,各家公私募基金、券商都扎堆涌入定增市场,一时间市场上定增基金无数。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仅公募定增基金的资产净值就达到了449.66亿元,而在2015年底,这个数字还只是65.34亿元,一年间仅公募定增基金规模就增长了6.88倍。

然而随着17年股票市场的回落,定增基金遭遇业绩滑铁卢。截至2017年5月,亏损的定增基金多达28只,占当时可统计定增基金总数的62.22%。而由于减持新规的出台,规定股东在定增锁定期到期一年后最多只能卖出50%的定增仓位,导致定增基金到期后无法及时退出,给原本有资金规划的客户带来了严重的流动性的问题,定增基金又迅速遇冷。

同年大热的定开债基金也遭受惨败。16年二季度,各家基金公司曾密集发行一批一年期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有些定开债基金甚至一份难求。但到17年二季度,虽然已经临近到期,但同批28只定开债基中,仍有一多半产品处于亏损状态。

好吧,投资不利,咱们往回撤。在投资者们正准备退出市场休养生息的时候,又被美元割了最后一道韭菜。这是第四个不好过。

2016年下半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并在12月28日达到6.9666的最高点。当时汇率破7的说法尘嚣日上,老百姓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把家中的流动资金都换成了美元和港币屯在家里或者汇往海外。然而正是从那天开始,美元汇率一泻千里,截止2018年2月7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2254,较16年12月28日下跌近10%。也就是说,如果你在2016年12月26日换了100万美元,到2018年2月7日再换回人民币,损失约60万元人民币……

被各类产品轮番伤害的老百姓们已经遍体鳞伤,他们常常很费解,自己要找一个本金安全、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为什么会那么难?这个时候,结构性存款出现了……

2、银行的麻烦

好了,我们暂且放下受伤的个人客户,来看看银行遇到了什么麻烦。

第一个麻烦是,在看到监管对于理财净值化的巨大决心后,银行们亟需寻找一个银行理财的替代品。

正如七叔在前文所说,在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变净值型后,产品不再刚性兑付,盈亏取决于实际投资情况,对于客户来说,转型后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不再有太大的差别。但与此同时,目前银行理财的存量客户仍多是追求刚性兑付和绝对收益的投资者,当银行理财变成公募基金时,你猜猜看他们会不会跟着一起转变?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个时候,个人客户们会迅速转向其他提供刚性兑付,或者起码有一定的预期收益率的投资平台,例如互联网金融平台和P2P等。即使假设客户能接受没有刚性兑付和绝对收益的净值型产品,但当银行理财变成公募基金,却在组织架构、团队培养、投研实力、历史业绩上都没有公募基金完善和经验丰富,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公募基金而非要选择银行呢?

资管新规把银行资管这只从小在笼子里长大的老虎放回了广袤的大草原,和那些早在野生环境下身经百战的叫做公募基金的同类们一起竞争,结局早就不言而喻。

银行比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因此,为了避免行内资产流失,银行在各类产品中选择银行理财的继任者。结构性存款,期限灵活,可以标明预期年化利率,且利率可突破监管窗口指导的上限,是为银行理财接盘的最合适的对象。多家银行今年以来全力推动结构性存款业务,提升存款规模,松绑贷存比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赶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前把资金从必将流失的理财转回到表内,未雨绸缪避免资产流失,却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

第二个麻烦是,开年以来收益不断上涨的理财产品和受限的同业业务导致存款流失严重,贷存比高企,贷款额度极其紧张。

2017年,个人消费贷款成为银行最大放异彩的业务和营收增长点。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的负债成本不断提高,高定价但风险相对可控的消费贷成为了银行的主力业务,配合“消费升级”的天时地利,银行消费贷规模猛增。从2017年中报上看,各家银行消费贷款的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多家银行突破千亿。其中,平安银行仅2017年半年消费金融余额便达2770.90亿元,同比增长255.49%;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580.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66%。

可是,进入18年以来,随着监管对同业业务地大幅收紧,同业存款大量流失,同业理财也遭遇广泛赎回,银行资管部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纷纷提高零售理财产品收益率,客户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存款增长普遍乏力。

所以,一边是突飞猛进的消费贷,一边是无以为继的存款,贷款额度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据坊间消息,国内多家城商行已经停贷,因额度紧张而延迟放款的银行更是不在少数。贷款是零售营收的命脉,且高水平的定价也能支撑高利率的负债,高息揽存其实是最直接的办法。可是,虽然已经利率市场化,但对利率上限的窗口指导仍然存在:据七叔了解,各地监管都要求上报单笔利率上浮超过基准利率50%的存款,潜在含义即是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而结构性存款,由于其最终利率是由投资收益而来,并不是银行主动上浮,因此不受到监管限制,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临危受命,担负起了换取贷款额度的重任。

第三个麻烦是,由于今年保险开门红的全线溃败,在年初的财富管理的市场上,银行除了拉存款,真的没有太多业务可以做。

保险开门红一直以来是银行财富管理开年的重头戏,通常早在前一年的10月份,各家银行便会开始选择产品,训练团队,全行动员,各家保险公司也会纷纷推出各种强势产品抢占开年市场,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产品的奖费资源也都会在一季度集中投放。一般来说,“开门红”期间所产生的保费在全年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较高,如寿险业2016年一季度原保费收入占全年就高达44%,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度撬动了将近一半的销量,比例惊人。

而2018年的开门红却异常冷清。由于监管从16年中开始便频频发布监管文件,相继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快速返还型保险产品和万能险产品等以往开门红中的主打产品进行了叫停,并特意在18年开门红前组织开展了保险销售专项自查行动,下发了开门红保险销售的风险提示,整治保险开门红的意图相当明显。

受上述因素影响,各大寿险公司的开门红业绩可谓惨淡:根据保监会于2018年3月公布的《2018年1月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来看,整体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同比下降了25.55%,近半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较去年下降,而其中过去主要依靠快速返还型险种和万能险上量的保险公司的保费更是较去年同期拦腰下跌:和谐健康同比下降99.89%,安邦人寿同比下降98.24%,生命人寿同比下降47%,天安人寿同比下降45%。

对于银行来说,其实以往大规模的保险业绩都是在销售理财型保险时获得的。而当“保险姓保”,真正回归到长期保障的本源时,银行渠道的优势便慢慢消失,因此在过去几年间,银保渠道在寿险各渠道的占比中也是在不断下降。

好吧,保险Game Over,银行啊,你还是老老实实地给我拉存款吧。

综合上述几个银行正遇到的麻烦,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故事:银行正无所事事,突然接到了置换表外资产和增加贷款额度的任务,而所有任务的解决方案都指向了个人客户也正盯着的那个东西:结构性存款。

所以,时间走到2018年的年初,银行和客户同时都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而目前伸出手能抓到的救命稻草就只有结构性存款一根。于是,之前一直待在阴暗角落里的结构性存款拍拍身上的灰尘,大踏步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目前市场上的结构性存款形态是怎样的?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的产品结构都大同小异:将本金投资于本行的定期存款,将定期存款的全部或部分利息投资于期权市场,以获得投资收益。期权类似赌博,你赌标的物的价格在某个时间点上,或者某个时间段内的数值、区间或者趋势。赌对了,期权行权,客户获得额外的浮动收益;赌错了,期权不行权,损失的也只是充当期权费的利息,并不影响客户本金。

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你得到一个保本,有时保部分收益(当银行只把部分利息拿出来投资于期权市场时),额外还有浮动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举个例子:某股份制银行于2018年3月13日起发行的”挂钩黄金两层区间六个月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6个月,所有利息投资于挂钩伦敦金下午定盘价的期权。当到期日前两个工作日,伦敦金的下午定盘价在期初价格±500美元内时,客户获得年化4.35%的收益;当收盘价在期初伦敦金价格±500美元以外时,客户仅获得年化1.55%的收益。这是一个区间期权,即标的物价格在指定日期仍在区间内,获得较高收益,在区间外,获得较低收益。(如下图)

图片只是示意,请不要在意细节。

再举个例子,某城商行于2018年3月16日发行的“添金喜个人结构性存款增盈系列18057期产品”,期限30天,所有利息投资于挂钩黄金价格水平的期权。如在产品存续期间,黄金曾下跌10%或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