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理财>正文

“降费潮”背后:“银行理财又可以相信了” 中国银行app基金理财赎回步骤图解

2023-08-21 06:11:47 互联网 未知 理财

“降费潮”背后:“银行理财又可以相信了”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去年亏掉的钱今年慢慢挣回来了,银行理财又可以相信了。”多位银行理财投资者感慨,随着市场情况好转,此前亏损的多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2023年上半年回暖,2023年破净潮阴影正逐渐散去。

银行理财市场正呈现出稳步复苏的态势,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环境下,一度出现“存款理财化”现象。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固收类产品净值持续回升的背景下,权益类产品破净情况仍大面积存在,两种业绩两极分化趋势愈发凸显。

为稳定产品规模,提升投资体验,理财公司打出自购、优化估值方法、下调业绩比较基准、费率优惠等一系列组合拳。一方面,2023年上半年银行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基础上推出了“混合估值法”的理财产品,以期在产品稳健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博取更高收益;另一方面,理财产品持续减费让利,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等多费率齐优惠,掀起一轮“降费潮”,招银理财推出一款“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产品引起市场热议。

理财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记者注意到,随着大中型银行陆续完成理财公司的布局,中外合资理财公司逐渐增多,不少中小银行也在持续发力理财公司布局,差异化竞争格局进一步凸显;此外,理财公司“代销”、“直销”两端发力,理财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投资者购买理财的渠道愈发多样化。

银行理财市场企稳回升,业绩分化

2023年年初,银行理财市场仍笼罩在2023年破净潮和赎回潮的阴影中,1月份至3月份理财存续规模继续走低,直至4月份存续规模达到26.4万亿元,环比增长1.65万亿元,实现了2023年10以来月度理财规模首次“止跌回增”,后续产品规模开始逐步恢复。

市场规模扩大的背后是理财产品净值修复的助推。2023年11月份,理财产品破净率一度达到18%,2023年以来,受到债券市场回暖的影响,理财产品净值逐步回升。据民生证券测算,截至5月31日,理财产品净值区间收益率平均为0.19%;理财产品总体破净率降至3%,甚至低于2023年11月理财赎回潮之前5%左右的水平。

在2023年上半年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连续13个月同比多增的居民存款,在4月份首次回落,同比多减5524亿元。在银行理财规模首次止跌回增之际,包含天风证券等在内的部分机构分析认为,居民“存款理财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

值得关注的是,在净值整体修复的背景下,权益类市场破净率依旧高企。《华夏时报》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测算,截至7月4日,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处于存续期的权益类产品中有76%跌破净值,有产品净值较初始净值跌去49.23%,接近“腰斩”;混合类产品中有25.48%跌破净值,净值最大回撤达到了22.54%。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走势的分化是造成权益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业绩差异的主要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2023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回暖但股票市场持续震荡,这使得与其挂钩的理财产品的业绩出现分化。

刘银平认为,从银行及理财公司的投资风格来看,今年理财产品注重稳定性,发行的中低风险、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比持续上升,产品“破净”率降至较低水平,投资者购买热情也有所上升。

业务思路打开,理财市场“创新”与“让利”齐行

为吸引和留住投资者,理财公司正展开持续的创新和降费让利。

继2023年密集推出的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之后,银行理财市场面对产品净值波动再一次做出主动性选择。2023年初,多家理财公司推出平衡稳健性与高收益的“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成为低波动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补充,一方面,该产品通过市值法估值资产的资本利得增厚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较为稳健的摊余成本法估值资产控制回撤幅度,保证产品净值相对平稳。

“降费潮”也依旧在延续。2023年上半年,多家理财公司宣布将旗下多款产品的多重费率进行调降,涵盖固定管理费、浮动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理财产品赎回费等,部分产品多种费率同时调降,有产品的部分费率甚至降为0。

此外,在资本市场不断震荡,权益类产品大面积破净的背景下,招银理财在5月份提出旗下一只权益类公募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元不收固定管理费”,因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公募产品不论净值涨跌固定收取管理费的收费模式,获得了市场广泛关注。

6月份,兴银理财也迅速推出一款具有管理人让利性质的开放式混合类公募产品,

在不收取超额业绩报酬的基础上,该产品规定自成立之日起的6个月内,若估值日前一日累计净值小于1元,则该估值日不收取投资管理费。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理财产品的费率下调一定程度上将增强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理财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得更为紧密,是理财公司短期内稳住规模、吸引投资者的竞争手段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理财经理的个人影响力也成为理财公司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新举措。上半年,招银理财推出多篇文章对其权益类投资经理张英进行介绍,使得这位从业16年、拥有丰富投资经历、审慎克制的价值型投资选手“张英”生动地展现在了投资者面前。

理财市场竞争加剧

6月初,农业银行旗下的农银理财与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控股公司合资组建的“法巴农银理财”在上海揭牌,成为第五家成立的中外合资理财公司。至此,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均与外资成立了合资理财公司,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除了理财公司布局的日益完善,理财机构在产品销售渠道上也在不断发力。

去年以来,信银理财、青银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宁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相继上架了旗下的直销APP,也有多家理财公司陆续开设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直销布局开启加速模式。

但直销渠道为理财公司带来的销售收入占比并不高,代销渠道是理财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以2023年为例,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累计代销金额达53.59万亿元,但16家开展了直销业务理财公司,全年累计直销金额仅有0.26万亿元。

在代销渠道上,记者注意到,2023年上半年,除了母行代销渠道外,不少理财公司代理销售机构的名单中出现了中小银行的身影,许多农商行也加入了理财产品代销的阵营。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理财公司积极拓展代销渠道,一方面是部分理财公司搭建直销渠道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其母行渠道资源与全国性银行具有差距,通过拓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代销渠道,不仅可以利用全国性银行的广泛网点和知名度拓宽产品销售面,部分区域性理财机构也可以通过中小银行的下沉渠道精准拓客,提高产品销售规模,同时提升品牌知名度。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