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工银理财深度分析,金声玉振,行业标杆 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哪个更安全一些
报告出品/作者:国信证券、王剑,戴丹苗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三项指导性纲领文件落地,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框架得以建立。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理财业务估值、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等一系列配套监管细则落地后,理财公司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清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完成、全行业权益型产品占比提升,进一步推动了资产管理行业结构逐步优化、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这也意味着资产管理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更加依赖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工银理财成立于2023年,是首家获批开业的理财公司。作为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积极探索连接国家战略、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的路径,发挥理财行业的引领作用。自成立以来,工银理财不仅布局了符合资管新规、具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而且注重业务创新,探索养老理财、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及开放金融,打造了策略丰富的多元化产品货架。为了弥补权益投资的短板,工银理财与高盛资管成立合资理财公司,在中高风险产品上积极尝试。目前,工银理财的理财规模处于同业领先地位,树立了行业发展标杆。
行业分析:从大资管到真理财
百舸争流的资产管理行业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一系列监管政策相继发布,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标准基本统一,也意味着理财公司要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同台竞争。自2016年起,监管层不断出台关于资管业务的监管政策,加强对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又被称为资管新规),其中指出“主营业务不包括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同年9月,银保监会出台理财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同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做出了明确的指导与规范。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多种资管业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
2012年,由于监管层对资产管理行业管制的放松以及宏观上货币政策环境的宽松,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资管行业迎来了混业经营、业务创新、规模剧增的壮大时代。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我国资管行业的总体存量从2014年的19.86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68.51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业务规模从2012年的7.9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29.15万亿元。
各类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各具优势。银行拥有资金量优势、传统存贷业务所积累的客户资源优势、银行网点形成的销售渠道优势等,非标资产投资经验丰富,但整体投研能力不足,策略保守,产品收益率不高;保险公司擅长权益投资等长期限投资,投资范围广,但其策略过于保守、弱势,收益率偏低;信托公司投资领域广,投资品种多,直销模式下业务成功率高,非标业务与债券投资信托领域的人才优势明显,但投研能力不强,资金链波动大、成本高,客群量小;券商固收与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投研能力强,网点渠道多,客服资源丰富,但其产品种类单一,缺少通道业务,主要依赖银行渠道;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强,人才优势明显,但其投资品种单一,渠道对外依赖度高。
各类机构的资管业务在重叠领域竞争。在业务重叠的领域,不同资管机构彼此竞争。例如,银行理财公司低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与基金公司的散户客户群有一定重叠,它们在资产配置上存在竞争;此外,二者在获取债券、股票等传统品种的底层资产时也有一定竞争关系。
各类机构的资管业务在互补领域合作。银行在非标资产投资领域经验丰富,在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的同时,可以将投资管理业务(如权益类投资)委外给基金公司,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保险资管公司可以投资于银行理财子产品获得低风险收益,同时也可以和券商、基金公司投研团队保持交流,优化自身投资策略,弥补短板。信托公司可以与银行合作,吸收银行的优质客户资源,为其提供保值增值等金融服务。券商可以与银行等机构合作,发挥自身在固收与权益类资产领域卓越的投研能力,为银行等其他机构的客户提供权益类投资服务。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强,但其在渠道方面过于依赖其他机构,因此,基金公司可以在销售方面与银行、券商等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银行理财:资金池后蝶变再飞
银行理财连续三年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银行理财行业规模总体平稳增长。截至2023年底,与公募基金、信托、保险资管等其他类型资管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连续三年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依然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主力军。
理财投资者整体结构上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场理财投资者数量达到9145.40万个,创历史新高,其中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061.68万人,占比99.08%;机构投资者数量为83.72万个,占比0.92%。理财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覆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截至2023年6月底,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56万只;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145.40万个,创历史新高,较年初增长12.49%,同比增长49%。
理财产品收益稳健。银行理财具有自身的优势,如长期稳健的资金供给渠道、专业优质的资产管理能力、丰富多元的创新产品设计等。随着理财产品期限的逐步拉长,产品的长期投资收益稳健性持续提升,短期性市场波动对产品收益影响有限。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03万亿元,其中2023年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2023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收益率波动相对平稳。
银行理财发展趋势:主体丰富,体系专业,布局特色
理财公司主体逐渐丰富。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截至2023年11月底,已有31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30家已获批开业,仅余法巴农银理财尚未开业。2023年上半年,共有253家银行机构和25家理财公司发行理财产品。随着市场内理财公司数量与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理财市场主体逐渐丰富。随着市场内理财公司数量与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理财市场主体逐渐丰富。
外资进入理财市场,激发市场活力。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理财市场,通过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开展理财业务,理财行业生态更为丰富,竞争主体更加多元。目前,已有4家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3家已获批开业,还有部分理财公司计划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理财市场引入外资有助于借鉴国际资管行业先进成熟的投资理念、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合规风控体系,发挥中外资管机构各自的优势,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253家银行机构和25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资47.92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53家银行机构和25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同比减少1.03万只;累计募集资金47.92万亿元(含开放式理财产品在2023年开放周期内的累计申购金额)。
理财产品净值化程度不断加深。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经过一年过渡期,理财行业进入全面净值化的阶段。截至2023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较年初增加2.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16.06个百分点。
“洁净起步”的理财公司成为理财市场重要机构类型。当前理财市场形成了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1.21%,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65.66%,成为占比最大的机构。理财公司平均资产管理规模(AUM)约7656亿元,单只产品平均规模为16.26亿元。“洁净起步”的理财公司已发展成为理财市场重要机构类型,正在逐步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引领理财业务市场格局逐渐走向专业化,在支持实体经济、丰富养老产品供给、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配置债券类等标准化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资产配置结构逐步调整。近年来,理财产品投资组合变化相对稳定,截至2023年6月底,理财产品持有债券类资产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0.53个百分点;持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5.94个百分点;持有权益类资产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0.87个百分点。究其原因,银行理财产品在债券投资方面优势明显。银行理财产品的固收基础优势较强,以稳健策略为主,追求绝对收益的目标。固收方面,可通过降低投资久期、严控风险的同时加杠杆投资一年以内存单等资产,投资高等级城投债等方式做好固定收益提升。
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仍以中短期为主,但产品期限在逐步拉长。2023年末,银行存续的理财产品期限主要集中于6个月至3年之间,三年以上的长期限产品占比仅为4.66%。但近年来,理财产品期限在逐步拉长。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2023年6月份,银行机构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307天,同比增长59.07%;理财公司产品平均期限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521天,同比增长10.85%。
理财公司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在严监管、强监管的政策环境下,理财公司由原先的牌照竞争转变为专业能力竞争,由原先的同质化发展转变为强调自身差异化定位,行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内头部理财公司数量与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那些长期难以形成理财业务优势的中小银行,未来将在市场引导下追求特色化发展,发挥自身渠道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将理财产品代销作为发展理财业务模式的新选择。
工银理财:子公司后的新历程
发展历程:从总行资管部到全资子公司
根据2018年末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可以自愿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设立银行理财子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隔离,推动理财业务的专业化发展。成立理财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10亿元,这直接消耗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成立理财子公司需具备一定业务规模。在这一规定下,国有大行有明显优势。从2023年开始,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逐渐成立。
工银理财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全资一级子公司。2023年5月,工银理财从工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独立,其设立运营有利于工商银行加强对理财业务的集约化管理,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化的理财服务,有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推动普惠金融深化。2023年6月,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成为全国首批开业的银行理财公司。工商银行总行是其唯一股东,拥有其100%股权。
掌门人具有丰富的投资交易及公募管理经验,2023年12月23日,工银理财新任“掌门人”――原工银瑞信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璐正式到任,担任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是一名70后,是工行培养并成长起来的管理人才,她先后在工行管理信息部、办公室和金融市场部工作,曾担任工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8年之久,在债券、外汇、人民币国际化及推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2023年1月,王海璐加入工银瑞信任党委书记、总经理。加入工银瑞信之际,正是基金行业面临资管新规实施后需加快转型的发展阶段,王海璐接手后,不断调整公募基金业务结构,加大体现主动管理能力的非货币基金规模发展,非货币基金和养老金管理规模双双实现翻倍,公司投研业绩稳步提升。
自王海璐董事长接棒工银理财后,凭借其丰富的公募行业管理经验,加速完善工银理财的核心投研体系,提升投研专业能力,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工银理财背靠母行,坚持以行司联动为依托,发挥协同效应。2023年,工银理财的自主发行产品规模增量和自主资产投资规模增量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于业内率先突破了2万亿元,为客户创造了超600亿元的投资收益。
战略定位:集团产品中心、轻资本创收中心、客户经营稳定器
工银理财是工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和重点,是集团大资管业务的核心平台和旗舰品牌。工银理财主要从事发行公募理财产品、发行私募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在集团大资管战略的引领下,工银理财的定位为集团的产品中心、轻资本的创收中心、客户经营的稳定器,在集团内打造连接左右、沟通上下的综合服务平台。围绕这一功能定位,工银理财充分依托母行资源,从多个维度发力。
-----------报告摘录结束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