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理财>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避坑指南(建议收藏) 保险有教育基金吗知乎推荐理财产品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2023-09-08 16:50:00 互联网 未知 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避坑指南(建议收藏)

从最早期的非法集资到P2P,从原油宝到信托暴雷再到低风险银行理财负收益,每一次投资者教育都饱含着血和泪,大多数投资者对银行存在着盲目信任,似乎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可以等同于“绝对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没什么理财经验的人(主要指刚接触的菜鸟、大爷大妈)眼里,只要把钱投进去,就可以躺着收回本金与利息,什么也不用管。

作为金融行业从业者的识财君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不把对于理财产品的了解工作做到前面,总是事发之后围攻办公室、拉横幅抗议呢?去超市买个菜都要挑挑拣拣,为什么到理财这里就不听不看不闻不问呢,要知道,理财投入的可是真金白银啊。

今天识财君送给大家一些干货,分析分析银行理财都有哪些“套路”

套路一:理财和保险傻傻的分不清楚

银行除了自发的理财产品,还会代销保险、基金、券商计划、信托资金业务等。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本来是去买理财,赚取收益的,但被理财经理混淆了概念,结果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保险,等发生亏损的时候才发现,说好的本金和收益呢?

举个真实发生的案例:2010年,重庆的杨女士通过银行购买了一份投资连结型保险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险,累计缴费15万元。到2015年3月退保时,却只拿回了86635.67元,到最后杨女士都坚持认为自己买的是低风险保本银行理财,事后查明,是销售人员混淆概念。

事实上,保险产品没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获得保险金是不确定的,保险金只有在保障期满或保险事故发生时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还要承担一定的损失。(上面的例子还不明显吗,15万变成8万)必须明确一点的是,银行里面卖的保险,基本上都是理财型保险,保障功能极其微弱,所以想买份实实在在的保险,最好别首选银行。

套路二:神秘的预期收益率

理财,你肯定最关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实是有很多花样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坑里。虽然马上预期收益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产品在向净值化改革,然而目前市场中还是有很多存量产品。

理财产品说明书里,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预期收益率”。这个“年化”并非指投资人在理财产品到期时,有可能获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为期限做出的一个收益率衡量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假设您的理财产品期限为1年的话,收益率达到多少。比如一款宣传预期年化收益5%的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为三个月(90天),三个月后,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同样,预期这两个字就比较万能了,反正是根据以往业绩预判出来的,未来能不能达到也不一定。《资管新规》后,新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用净值来表示收益的多少,同时推出来一个业绩比较基准的概念,其实这个概念并不难懂,类似是一个指导价的概念,但是具体收益是多少,要看市场价格的波动。

另外,银行客户经理会给投资者一份个人风险测试问卷。投资者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不要让银行客户经理代填或者为了达到购买某款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而轻易修改风险测试内容。

套路三:模糊自发与代售

这几乎是行业潜规则,不管大行小行,基本都有这种情况,因为理财经理及其业务部门都是有业绩考核的,为了完成KPI,自然会各种产品都给你推。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往往注重宣传收益率,强调银行的信誉背书,不太会主动告知这款产品是银行自行发行的,还是代售的,这些关乎风险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隐瞒了。

比如,南京某银行代销的基金产品“鑫元基金”,亏损超13%,但银行在销售时对投资人不但没有说明风险情况,甚至许多投资人都不知道,该产品并非银行自己的产品。说白了,这款基金产品只是在银行代销(帮别人卖),银行依据销售情况拿提成返点而已,并不承担产品的风险,不过坑人的是,银行为了钱,只是一再强调“半年绝对回报13%”。

那么,怎么区别自发与代销呢,第一,凡是银行自发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理财子公司则是Z开头的。只要在中国理财网的搜索框内输入该登记编码就会查询到对应的产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着办。第二,如果是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会有银行名称。

代销产品很容易导致飞单(理财经理卷走客户的钱跑路了,很多都是临时工,就算不是,也难以抵挡这种诱惑),大家经常看到的买理财钱亏了或者钱没了基本是代销产品。银行理财范围的所谓“飞单”,是银行内部人员在利益驱使下,违规代销理财产品,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让客户购买,数额往往较高。“飞单”多出现于代销产品。代销产品中,主要有基金、贵金属、私募、信托、保险等。因为是代销,产品盈亏都由管理公司负责,银行多不担负责任。

如果你看中的是银行信誉,那就要注意是否属于代销产品。理财产品销售协议书,如果是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协议是只有银行印章的,但如果是银行代销产品,那么会有银行与产品发行或承销公司签订的代销协议,以及产品投资方等的相关印章。

套路四:收益计算陷阱不少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资期、储蓄期、清算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只有储蓄期是算理财收益的,募集期、投资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获利又占用了时间。

募集期是产品开始销售到终止销售的一段时间,一般是5到7天,这个期间收益是按银行活期计息,有些银行甚至连活期收益也没有。

而产品到期了,都会有个1-3个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说产品到期的当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写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间正好隔着双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钱再占你5天资金。如果产品9月30日到期,赶上一年中最长的节假日国庆,三个工作日后也就是说至少10月10日后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现实中,经常会看到有人问,为什么我购买的产品,产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迟迟还没有到帐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后怕。最后到银行问才知道原来是该款产品的“清算期”还没有结束,所以还没有到帐,请耐心等待。这种略坑的感觉,有木有?哈哈,还不是怪自己在购买的时候没有详细问清楚情况。

因为有募集期和到账期,此类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可能远达不到银行宣称的收益水平。

例如,老王买了一款30天的理财产品,金额为10万元,预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获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购买的,那么募集期的6天是没有收益的,仅按照活期利率0.35%计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赶上国庆长假,可能要被占据10天,(如果银行还给活期计息的话)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资金实际占用期限是46天,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两者相差:5%-3.4%=1.6%。

最后,识财君提醒大家,不管是银行自发理财产品还是代销理财产品,银监会规定必须双录(录音录像),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必须要求进行双录,未来即使有纠纷也可以算作是个保障。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